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优化习题课后家庭作业设计探索与实践,供大家参考。
“双减”政策背景下 优化 习题 设计 的探索与实践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既要“减负”,也要“提质增效”。一方面,教师必须向课堂的 40 分钟要质量,课堂既要扎实又要高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重视课堂上练习的设计和实施,避免盲目性、机械性、随意性和呈现方式单一的练习。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基于学情,合理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趣味的练习,形成高效课堂。另一方面,要重视能够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课后特色作业的设计。在阅读了刘善娜老师实践性研究《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和《把数学画出来》等书籍后,笔者颇受启发。作业除了解题式地做数学,还可以是操作类、游戏类、实践类、表达类地说数学、玩数学和画数学,通过特色作业的形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将以《表内乘法》单元为例,谈谈本单元的习题设计。
习题要怎样设计,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来进行练习,从而体现出练习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在上课前对习题进行了分析、对比、选择和加工,将习题进行整合,既夯实基础知识,又有拓展提升。过程虽然耗时耗力,但结果收获颇满。
一、多元表征,提升思维层次
教学用书上提到: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的生长期,有三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即动作表征、表象表征、符号表征。Lesh 在布鲁纳表征系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现实情境表征。有学者认为,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就要灵活地实现 5 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化。
如,通过几种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运算的意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先说一说下面算式表示的含义,再画图表示算式的含义。
通过用语言表征及用符号表征算式的含义,帮助学生加深对加法和乘法意义的理解,并沟通加法和乘法的联系。
(2)根据下面两幅图讲两个数学故事。
学数学不是为了学而学,学而用之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还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将数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学生根据直观图概括出几个几、几和几并改写成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是比较常规的题目,改编为讲小故事的形式,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先收集信息,感受信息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提升了层次。每个学生选择的情境都不同,但都能用 4×3 和 4+3进行表示。学生还能体会到,只要是表示 4 个 3 或 3 个 4 的
情境,都能表示左图的意思;只要表示一部分是 4,另一部分是 3,求总数,都能表示右图的意思,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加法和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编的数学故事或数学问题说给小伙伴听、说给家长听、说给教师听,让他们在分享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开放性的编题练习更能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以上练习的设计,通过数与形的结合,促进学生在符号、口头语言、现实情境等多种表征方式中进行表征的转换,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形式多样,感受数学乐趣
在编制完乘法口诀后,要记忆乘法口诀,靠死记硬背,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进行形式多变的记忆训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对每一句口诀熟记于心。在学习乘法口诀时,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白口诀的意义,或者遵行一定的规律进行乘法口诀的记忆,还可以利用游戏来加强记忆,如,对口令、开火车、口算抢答赛、计算能力大比拼、借助信息技术——如希沃课堂活动(配对、判断对错、比赛)等形式。
课后可以通过动手制作乘法尺、玩扑克牌游戏或数字画等形式来加强记忆。
(1)乘法尺,我会做
指导学生制作乘法尺,通过移动数字,和小伙伴一起边玩边记。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扑克牌游戏,我会玩 在学生充分理解规则后,分组比拼。输了的学生要唱一首歌或跳舞或表演,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熟记乘法口诀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和家长玩,促进亲子间的积极交流。
(3)数字画,我会涂 口算和笔算技能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根据所学的计算知识设计“数字画”的特色作业,新颖又有趣。
学生根据规则边算边涂,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乐趣,还能够很好地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初步学会推理和分析能力,培养综合素养,并养成先思考再落笔的的学习习惯。我们在设计特色作业时,要抓住小学生的兴趣点,促使他们在特色作业中,主动探索和思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多变的形式能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使乘法口诀的记忆不是枯燥、乏味的。
三、一题多变,灵活运用知识 一题多变:指对题目的条件或者结论进行变式。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设计习题。下面是在学习了“乘法、乘加和乘减”的意义后,笔者设计的 2 个变式练习。
通过这组图形的变式,让学生明白乘加、乘减是由乘法演变得到的。在最后一个子题中,当每一组的数量都不同时,是否还能写出含有乘法的算式,此时还可以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通过点子图的数形结合形式,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用文字表示到用符号表示,有层次地沟通相邻的乘法口诀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FCB909F9-F4EC-4CFB-9467-697996E1C3A6 上面两组练习都是通过数形结合,不断地把“母题”进行变式,通过条件的变化,延伸出相关的新问题,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构建更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一题多变的形式,不仅能够避免练习题目过多且单一、零散的问题,又将乘法、乘加、乘减的知识进行整合、对比。
四、一题多问,培养综合素养 一题多问:即将多種类型的题,整合为一道题,通过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兰兰、军军和陶陶去文具店买文具。
①兰兰一共花了多少钱? ②兰兰和军军谁花的钱多?
③陶陶说:“我花的钱比兰兰的多,但比军军的少,猜猜我买了几支铅笔和几只圆珠笔?” 第 1、2 题为综合练习,只要找准信息,即可顺利解决问题。第 3 小题为拓展练习,难度稍微大一点,“陶陶花了多少钱”题目并没有直接说明,此类型题学生可自主选择性完成。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对题意的理解,会出现困难。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把抽象的文字,通过画图或者符号表征“10=(
)×2+(
)×3”的策略,使数量关系更直观,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通过多个问题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相关的抽象知识,即由各个具体的问题过渡到普遍性的题型与解题方法;我们也可通过适当的变化与组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发展“由简单到复杂,化复杂为简单”这一规律,这也可被看成思维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通过以上阶梯式的提问,层层深入,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以后高年级分析复杂问题打下基础。
五、知识梳理,展示思维过程
知识梳理可以是某一个知识的整理,可采用多题重组的形式,将目标相似的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省时又高效。
如,“看到 8×3 这个算式,你能想到什么?”(参考:教学用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学生对乘法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知识树”,把乘法的知识整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得思维得到发散。
知识整理也可以是单元结束后的知识梳理,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较弱,因此要厘清每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全面回顾本单元学习的收获,在知识方面的收获:你获得了哪些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有哪些?在谈收获的过程中,既能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又能感受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学习完《表内乘法(一)(二)》,在整理与复习时,和学生一起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后,布置一份自主选择的特色作业:根据今天的知识梳理,设计一张《表内乘法》单元的思维导图或手抄报。绘图后,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在交流中进行互相学习和补充;也可以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边欣赏作品边进行内容上的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印象,并慢慢提升学生
的知识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的特色作业既可以满足学生创作的欲望,又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不同的习题类型都有不同的作用,在设计习题时,要基于班级学情,控制量和难度,层次分明,主次清晰,突出重难点。习题的设计,在实践后,还要进行题后反思,思考设计的题型,基础题型是否适合所有学生,综合题型是否适合大部分学生,拓展题型是否超出本班大部分学生的理解水平。使得习题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四基”。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基于学情,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在课堂中必须精讲精练,向 40 分钟的课堂要质量;在课后,通过特色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数学作业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真正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