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雏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治疗和预防

时间:2023-08-03 17: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孔祥霞

(莒县东莞畜牧兽医站 山东日照 276500)

要想有效强化白痢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成效,提高雏鸡成活率,便需从日常养殖的各个环节切入,按部就班推行综合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为雏鸡供以更为洁净健康、适宜安全的养殖环境。

1.1 一丝不苟强化诊断

1)临床病症诊断 卵内便已感染病菌的雏鸡,在出壳之后短时间内便成为病雏或弱雏,并逐渐死亡,出壳之后才感染的雏鸡,大多数天后才会显露较明显的病症,病菌通常会在鸡体内潜伏5~6 d左右。发病后食欲大减,状态不振,常常低头缩颈,鸡毛杂乱且黯淡,双眼飘忽,缺乏活力,时不时还会发出哀鸣,肛门部位时常残留粪便,污染附近鸡毛,也就是所谓的“糊肛”。病情继续加剧后,病鸡逐渐显露出全身性病症,脱水严重,双眼凹陷,个别病鸡甚至直接停止进食行为,粪便稀薄或直接呈水样,颜色灰白,还会伴有已经脱落的肠黏膜。对病死鸡加以剖检可发现其鸡体尤为瘦弱,爪部干瘪,肝脏部位异常肿大,充血严重,表面出现颜色呈黄白、如针尖大小的结节,肝脏颜色为土黄色或青铜色;
胆囊部位肿大,其中的胆汁为暗紫色,肾部肿大且充血,肠黏膜充血变薄,其中的内容物为黄褐色,盲肠肿大,其中有奶酪状的凝块,病期较长的死鸡,其腹腔内可以发现白痢结节[1]。

2)流行病学诊断 该病一般经由两种渠道蔓延,即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病鸡以及带菌鸡是最为主要的病源,沙门氏菌随粪便自病鸡体中排泄出来之后,不但会污染生态,还会经“粪-口”渠道侵入至其他雏鸡体内[2]。遭到污染的鸡饲料及饮用水是重点传染源,种鸡群当中若是出现病例,可以经由种蛋直接传播至雏鸡体内,这便导致大量雏鸡还未出壳便已经死亡,给鸡场引发严重损失。在流行范围上,该病通常不会出现较大方位的蔓延,大多在地方内流行,应激刺激对于病鸡的发病有显著的促进力,诸如鸡舍温度太低、天气骤然变化、养殖环境简陋、空气流通性差、频繁更换饲料等。这些应激刺激皆有可能致使鸡体抗病水平降低,发病概率自然也会提高,为此,鸡场人员必须注意应激控制,该病春夏秋冬皆会发病,尤以低温时节最为高发,除去鸡只外,鸭、鹅、鸽子等也是易感群体。

3)紧抓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是鸡场防疫必不可缺的方式,在临床防治中,多种抗生素皆可以有效抑杀沙门氏菌,诸如氨苄西林、新霉素、多西环素、红霉素、硫酸黏菌素等皆是较好的选择,可发挥显著疗效[3]。在雏鸡发病初期致死率相对较低,发病雏鸡往往只显露出消化道症状,在用药时可以将药物添加于饲料或饮水中给病鸡服下,药物进入病鸡肠道后便可有效抑制其中的沙门氏菌。若是进入发病中后期,病鸡全身症状较为明显,进食量大减,此时除了做好基本的抗生素治疗以外,还需在饮水当中添加适量葡萄糖及电解质,为病鸡供应更多能量及养分,以免病鸡由于脱水而死亡。

现阶段,对于白痢沙门氏菌病大多还是借助于抗生素来治疗,并通过不断剔除阳性鸡来加以控制,药物仍旧是进行疾病防控的最佳方式,然而许多鸡场人员在用药过程中有失严谨,在用量及配伍上不够规范。这也使得病原菌本身的抗药水平不断强化,当前市面上出现了不少专用于防治沙门氏菌的药物,鸡场人员在治疗时需立足实际对症挑选敏感药物,具备条件的最好提前分离病原菌。依托于药敏试验,选出敏感抗生素,按说明书要求将其添加于饲料及饮水当中让雏鸡服下,最好轮替使用,切记不能一整个周期内只用某一种抗生素或者完全不顾及药物性质。

在药物搭配方面必须格外谨慎,将具备协同功效的药物加以配伍应用,能强化疗效、降低用量、缩减开支,将相互拮抗的药物搭配在一起,则会影响药效的发挥,致使病程延长,引发诸多损失。治疗期间还需重视对鸡舍温度的调控,虽然相关资料中有同鸡只日龄相对应的温度介绍,然而在实际治疗中,建议相应人员多多观察雏鸡状态,通常在温度适宜的鸡舍中,雏鸡不会存在扎堆问题,鸡毛也比较干燥,状态稳定。

2.1 做好入雏准备

在将雏鸡引入之前需提前做好升温处理,鸡舍内的一应用具,诸如笼具、墙壁、饲槽等处皆要经过一个循序的吸热过程,一般在正式入雏前的24~48 h 便要着手升温,夏季可提早24 h,冬季则要提早48 h,以维系适宜的舍内温度。在清洁消杀方面,鸡舍内各处,饲槽、墙壁、地面等先以清水仔细冲洗一遍,冲洗干净之后再以0.1%的高锰酸钾溶液加以消杀,随后将舍内用具置于阳光下进行暴晒,目的在于阻断传播途径。引种时尽量挑选那些声誉佳、规模大的种鸡场,尤其要避开有沙门氏菌发病史的种鸡场,精选那些鸡体端正、羽毛紧实、光泽度好、蹬腿有力、鸡体健壮、声音清亮、充满活力的雏鸡。对各个种鸡群要严格多次筛选,将那些品质欠佳、特征不显、不达标准的雏鸡及时剔除,与此同时,还需控制好鸡群公母的占比,在常规养分及管理状态下,公母占比可保持在(1:4)~(1:6)之间。

2.2 强化种鸡管理

每个月份最少给种鸡群继续进行一次病菌净化,药物可以选用抗生素,或其他一些成分中包含沙门氏菌噬菌体的添加剂,一次净化持续3 d,出现白痢病鸡的种鸡群可将时间延长至5 d。用量上注意以预防量为参照标准,噬菌体净化过程中,不能同酸化剂一起饮水使用,酸化剂会大大降低饮水酸度,使其pH 值保持在4.0 上下,在这样的酸性条件下噬菌体很可能被消灭掉,导致净化效果远低于预期。种蛋在孵化前以及孵化期间应注意消毒,操作时要严谨耐心,以免导致污染问题,进雏后让雏鸡饮用葡萄糖、电解多维水,以加快胎便的排泄速度,首日龄时温度不要低于33 ℃,往后可按每日0.5 ℃的次序循序调低。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多多巡查,察觉到雏鸡出现扎堆聚集的问题时则表示温度较低,必须适时调整温度,育雏阶段水槽同料槽之间的距离保持30 cm 左右,以免饲料溅入水槽当中导致污染。

2.3 强化开口管理

开好口于雏鸡而言至为关键,为尽量避免本病的发病,饮用水最好替换为温开水,水在煮沸期间可以将其中的病原菌消灭掉,本病高发的鸡场可以在饮水当中添加适量抗生素或者微生态制剂。在抗生素类型的选择上侧重于选择广谱抗菌类,诸如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庆大霉素等,但也要谨记一点,用药时务必要依照药物说明限定的剂量,切记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在开口时间方面最好选在雏鸡2~4 d 之间,1 d 时开口不利于益生菌定植,因而不要将开口时间选得太早,加之如果抗生素用量超量或用药时间较长也会导致雏鸡肠道内的微生态失去平衡,因而开口时间也不能太长。本病发病不太频繁的鸡场最好以微生态制剂进行开口,益生菌可以在短时间内在肠道黏膜表面定植,能够附着于肠黏膜之上,刺激免疫反应,强化雏鸡肠道的抗病性,且不会出现二重感染,既安全又高效[4]。

2.4 强化消毒管理

消毒管理着重做好两方面:①进雏之前的消毒;
②进雏之后的消毒。前者重点见上文,后者重点在于鸡舍环境的消毒,沙门氏菌一般通过消化道渠道扩散,因而,要多多留意漏粪板的污染状况。将异常粪污清除干净,然后在局部喷施0.1%的过硫酸氢钾溶液,舍内每日皆要做雾化消毒处理,如此不但能将舍内已有的病原消灭掉,还能加大舍内湿度,为雏鸡供以更为适宜的饲养环境。为避免疾病外传,尽可能实行封闭化养殖模式,闲杂人员不允许入场,一定要入场时需逐一依循相应的消毒流程做好处理之后方可入场,同时也要避免各个鸡舍的饲养人员的随意走动。鸡场内还要配备专门的消毒室、更衣室,相应人员在进入鸡舍之前务必要消好毒、淋好浴、换好衣,做好准备后方可进入,场区道路方面要将净、污两道分离,避免存在交叉问题。

2.5 注意控制应激

考虑到应激刺激是导致本病发病的一大诱因,因而在日常饲养中必须加大应激控制力度,比如说在降温前夕采取保暖措施,在晚间将鸡舍门窗关好,不要让贼风侵入,加快自动化养殖步伐,降低人为参与占比。平时尽可能避免雏鸡的迁移和转栏,禁止在鸡舍附近大声吵闹以免让鸡群受到惊吓,平时清洁、饲喂皆要注意轻动作、轻声音,控制好鸡舍内雏鸡密度,不要过于拥挤,及时加以分群等。必须要调运雏鸡时,可以于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黄芪多糖,途中保证运输的平稳性,不要出现比较严重的颠簸,最好不要更换饲养人员和饲料,发现发霉、过期、潮湿问题的饲料要立即停用。

总而言之,对于雏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防治,鸡场人员需时刻谨记“预防为首,控制为重,诊治及时,防高于治”的核心原则,而一毫不苟、全面细致的管理措施,能大大减少鸡场内的病原基数,达成疫病防治的初衷。

猜你喜欢白痢鸡场沙门氏菌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食品与机械(2019年1期)2019-03-30如何搞好鸡场消毒和病毒病免疫接种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鸡白痢的防控广东饲料(2016年6期)2016-12-01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一起仔猪黄白痢的治疗与预防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仔猪黄白痢防治初探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鸡场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治兽医导刊(2015年5期)2016-01-04MSL抗菌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作用特产研究(2014年4期)2014-04-10商品肉鸭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云南畜牧兽医(2014年4期)2014-02-28

推荐访问:白痢 沙门氏菌 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