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简报级别【三篇】

时间:2022-05-14 15:35:02 来源:网友投稿

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发生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也称为环境,更多称为心理环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简报级别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简报级别3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简报级别篇1

开展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

——某某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情况

某某区某某镇位于某某市区东南方向15公里处,全镇总人口5.4万,耕地6.4万亩,辖29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2015—2018年连续三年荣获夏秋秸秆禁烧先进乡镇,2017年荣获某某市先进基层党委。

一、因村制宜抓示范

紧密结合各村历史现状,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拆大建,科学制定各村整治方案。去年精心挑选12个不同类型的村作为先期试点,培育出了不同类型的示范典型。

2、强化责任抓落实

提出了“政府主导、村为主体、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在组织领导层面,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在镇级层面,每名班子成员带领3-5名机关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分包1个试点村。在行政村层面,明确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各村运用四加二工作法,推荐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人员,成立了改善人居环境协会。在广大群众层面,干部带头,党员先行,激励群众自发参与治理。

三、注重长效抓机制

在投入机制上,采取了“五个一点”的融资模式:一是经费贴一点。村级经费每年用于人居环境整治的费用不低于年村经费的50%。二是群众筹一点。在广大村民享受到环境整治的成果之后,动员群众自愿筹集。三是社会捐一点。各村邀请在外人员回村感受环境的变化,激发他们为家乡捐助做贡献。四是政府奖一点。镇党委、政府对试点村给予2-5万元的奖补。五是部门帮一点。联系沟通市、区相关部门,对示范村进行帮扶。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协会的作用,各村按200户∕人的标准聘用清洁员,制定了各项制度。镇里为各村统一配备了垃圾车、清洁员服装,并按照5元/人对各村清洁员进行工资补贴。在垃圾处理机制上,注重抓好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守住源头。各村购置垃圾桶,使群众在家门口定点存放垃圾。洼张村更是先行一步,为每户配备了两个垃圾桶,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二是定时收集。清洁员每天两次在全村巡回收集农户垃圾。三是集中清运。镇里组织车辆负责把各村的垃圾统一运输到镇垃圾处理中心。四是焚烧处理。镇里购置了垃圾焚烧炉,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

四、提升素质抓文明

坚持人居环境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一是配强组织。各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四老家长学校、禁赌协会等群众性组织,在农村移风易俗、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建好阵地。各村都建立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开通远程教育和红色教育网络,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要。三是抓好载体。相继在各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选“星级文明卫生户”、“好婆婆好媳妇”、“农村致富能手”等各种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人物,给予隆重表彰,并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在村内主要位置悬挂,带动群众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讲卫生、家家户户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某某镇将进一步强化力量,加大投入,优化方法,巩固扩大整治成果,为实现全镇村庄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目标而努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简报级别篇2

第一章 前言

一、规划背景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农民人口比重高,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把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了战略前线,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采用就地“消化”政策,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缓解城市压力,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核心内容之一,现已成为建设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体系。

地处辽东半岛的大连地区为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发展较为完善。但是,就其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发展而言,如何从村庄整治入手,规划新农村、发展新农村,实现城乡和谐,促进整个大连地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资源节约,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目标与定位

(一)规划目标

1.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引入投资,积极发展轻工业,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

2.农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规划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3.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4.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搞好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高店村、和谐高店村。

(二)规划定位

1.瓦房店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的示范村;

2.松树镇高店村生态农业建设定位;

四、规划重点

规划通过现状调研,了解村民们的关注焦点,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确定规划重点如下:

1.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工业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生产,加强第三产业建设做到要发展大面积农业生产市场先行。

2.提高村庄主要道路等级和路面质量,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3.增加基层医疗点,加大医疗投入,解决村民日常就医需要。

4.配套村民文化休闲场所,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5.整治居住环境,让村民拥有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条例规定

1.《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年2月14日建设部第36号发布)

3.《村庄建设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村镇规划卫生标准》(引用标准GB9981-88《农村住宅卫生标准》GB795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5.《小康住宅十大标准》

(三)政府相关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3.《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05]174号)

4.《瓦房店市总体规划(1999-2020)》

5.《瓦房店市松树镇总体规划》

6.《大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纲要》

7.《大连市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六、规划范围与时段

本次新农村建设规划我们主要分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村域发展规划,二是村屯整治规划。村域发展规划主要从区域的角度对高店村的社会经济、人口产业和用地做出合理的空间安排,而村屯整治规划则主要从当地村民的意愿出发,以人为本,实现美化人居环境,亮化村庄面貌。

(一)村域发展规划

1.范围:

高店村村域,规划范围6.5平方公里,村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

2.时段:

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二)村屯整治规划

1.范围:

高店村的高店屯、刘家屯。中心整治屯整治面积284公顷。

2.时段:

2006年——2010年。

七、技术路线

本次规划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入手,充分了解和认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明确了高店村村庄建设规划的规划原则和目标。

同时,规划从现状条件分析人手,通过现场调查和基础数据的分析,了解现状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和产业发展概况,找出高店村在村庄分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规划目标为指引,以存在的问题为突破,提出具体的村庄发展原则,合理预测村庄人口容量,对试点居民屯进行整治,形成合理的村屯居住环境;同时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空间布局方案。

统筹安排主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并提出村庄规划建设实施对策,确定保护村庄生态环境原则和措施;中心屯整治规划中提出总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同时制定详细的工程管线规划,来引导村屯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表1 技术路线表

第二章 村域发展规划

一、现状概况

(一)自然概况

高店村,地处瓦房店市东北部,隶属瓦房店市松树镇,位于镇域范围内南部。该村距离瓦房店市35公里。周边与赵屯乡、万家岭镇、得利寺镇相临,东侧与普兰店市交界,对外交通较便利。

高店村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冬长于夏,春秋短暂。当地年平均气温14℃,年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21℃;年平均降水量400mm,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20—2600小时,主导风向冬季为偏北风,夏季西南风。

(二)人口概况

1.人口数量

高店村下辖4个自然屯,空间上从北往南依次是丁屯、赵葳子屯和高店屯、小刘店;截止到2005年,高店村总人口为1318人,非农业人口36人,在册户数为442户。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情况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高店村近五年来人口增长缓慢,年均自然增长率仅为1.19‰;从机械增长率情况来看,由于高店村产业经济还没有形成规模,外来人口比较少,年均人口机械增长率仅为0.54‰。总体来说,目前高店村人口以自然增长方式为主。

表2 高店村人口数量调查表

2.人口结构

根据2005年末高店村人口结构调查数据,高店村15岁以下青少年有138人,占总人口的10.47%;19——60岁(女为55岁)之间的中青年有870人,占总人口的66%,比重最大;60岁(女56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68人,占20.33%。计算得出高店村少儿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为16.26%,老年负担系数(老年抚养比)为32.77%,总负担系数达49.03%。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属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过渡。一方面,数量庞大的青壮年群体形成了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如此庞大的青壮年群体也为高店村带来了沉重的就业压力,而且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将加重老年化现象,社会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从人口性别结构来看,2005年高店村男性675人,占51.21%;女性643人,占49.16%,人口性别比为109,略高于正常值106。

表3 高店村人口结构调查

3.人口文化素质

根据高店村6岁以上总人口各种教育程度的统计数据显示,高店村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文盲占总人口的2%,主要是老年人;小学和初中文化的人口比较多,占总人口的85%,,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口占10%;大专以上3%;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因此,目前需要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4.人口就业结构

高店村从事第一、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分别为:65%、5%,其中外出打工人口占30%,农业人口比重所占太大,由于临近水源等问题,几乎没有第二产业;三者的产值比重分别为:75%、5%。说明高店村的国民经济还处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中,产业层次较低。表明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

表4 高店村2005年人口结业结构情况

(三)产业经济

1.总体概况

近年来,高店村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高店村农村农业总产值25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700元,到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已达57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500元,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8.57%和26.47%,保持着很稳定的增长势头。但是总体来看, 高店村年总产值还是比较低的,这与高店村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从高店村的产业结构来看,高店村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比较少。

表5 高店村近5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一览表

2.农业

高店村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主要以粮食种植、蔬菜大棚和果园种植为主,现有耕地107.3亩,园地面积101.53亩,林地面积321.4亩,农业发展有了充足的保证。

农业总产值构成一直以种植业占绝对优势,而种植业又以苞米占主导地位,形成了明显的单一结构倾向,其他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很小。果园以传统的苹果、桃为主,近些年也有果树品种的创新。期待科学技术指导。

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小,基本上以村民个人家分散圈养牛、羊、猪为主。养猪耗费粮食比较多,而配给饲料的话价格也比较高,因此成本较大,效益较低。

3.工业

高店村工业发展历史比较短暂,由于是位于松树水库、复洲河的水源上游,从保护水源地的角度,村里在几年前曾建的缫丝厂,关闭了。所以要想振兴该村的经济工业并不是当地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改变老思路,另辟新径。注意收集资料,多创造无污染收益高的第二产业。

4.第三产业

高店村到目前为止第三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主要就是村民利用自家住宅开杂货店,出售村民日常所需物品,规模普遍偏小。产值比重也比较低。

(四)土地利用

高店村全村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7.6公顷,林地321.4公顷,园地101.5公顷;村民居民点用地26.5公顷,道路交通用地4.4公顷。水域面积约46.7公顷。未利用地43公顷。

表6 高店村现状土地利用平衡表

(五)基础设施状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简报级别篇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市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进展,掌握基层农民对人居环境工作的期盼和满意度,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20XX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农村经济调查队通过专访交流、会议座谈、实地参观、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市5个乡镇的6个村和120个常住户开展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常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做法

1、积极发动,做好舆论宣传。一是利用常规宣传阵地造声势。充分利用标语横幅、乡村画墙、广播电视、手机微信群、《致农村群众的一封信》、“小手牵大手”等形式广泛宣传,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调研问卷汇总结果显示,120位常住被访者中100%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有所知晓和了解,其中了解渠道中有80%是通过乡村干部政策宣传,有61%是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二是创新宣传形式,促环保理念入脑入心。各地开展乡村夜话、百姓大舞台、地方戏曲、快板民谣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让清洁卫生、环保文明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根植于群众心中。

2、注重借鉴,创新工作思路。受访的5个乡镇中有3个乡镇组织了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前往宁乡、浏阳、鼎城、汉寿等附近区县市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先进经验。在相互学习和借鉴过程中,常德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农村垃圾的两个“三化”整治思路(三项原则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引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工作机制的“三化”即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常态化监督;垃圾处理机制的“三化”即减量化产生、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全市各地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3、优化考评,强化责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市、县、乡、村各级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全面建立了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村对户的逐级考核评比机制,一月一评比,一季一考核,考评结果通报公示,媒体曝光。坚持强化考评结果的运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结果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市形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推进。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成效

1、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群众满意度较高。20XX年下半年以来,常德市启动村庄清洁行动,按照“一规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即一规:集镇、村庄规划全覆盖;一拆:依法依规拆除空心房;二改:改厕和畜禽标准化圈舍改扩建;三清: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渠塘坝、清理畜禽粪污;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工作要求,全市上下积极投入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整顿治理,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从调研时实地察看情况,农村大面基本实现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横流,墙面清洁无有碍观瞻的小广告,小喷绘等;黑臭水体得到基本治理,水面无漂浮物等;农户房前屋后卫生保洁良好、杂物堆放整齐、道路沟渠除杂基本到位。受访群众普遍认为农村人居环境相比以前得到了有效整治,调查问卷中所列“村里变化最大”10项中前四位分别是“生活垃圾可以处理好”、“村里变整齐有序,绿化好,更漂亮了”、“村里道路变好变宽,出行方便了”、“村民使用卫生厕所,臭味基本消除了”,农村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提升。93.3%的被访群众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表示“满意”,5%的表示“较满意”,无人表示“不满意”。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逐步完善,模式不断创新。村级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发挥协会作用,对全村居民按户打分,通过张榜每月一公布,再利用“村村通”广播进行通报,奖勤罚懒,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研所到的6个村都有可回收垃圾收购点,农户(或村级保洁员)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将可利用可回收的垃圾交售到固定地点,换取现金或抵扣卫生费用。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正由过去的“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转变为“户集、户分类、户处理”的分类减量处理模式,垃圾乡级中转运输则由本地政府购买服务解决。

3、农民主体地位显现,村民自治能力提升。全市乡村自发成立村级卫生协会(理事会),发挥其主导职能:一是更充分深入的发动群众,宣讲政策,传播卫生环保知识,指导垃圾分类处置等等;二是开展组织农户开展评比活动,对农村保洁实行自治监督管理;三是通过协会收取保洁卫生费,筹措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弥补资金缺口。所调研的6个村皆成立了由有威望、办事公道、群众认可的老党员、退职村干部、乡贤、群众代表等组成的卫生协会(理事会),协会财务账目独立且公开。目前,常德市80%以上的村(居、社区)已经组建了成立卫生协会(理事会),通过协会的带动和引导,全市农村居民的卫生清洁意识有了大幅提升,同时农户主人翁意识也得到了增强,提高了农户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群众的主体作用日益显现,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1、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足。相关部门普遍反映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缺乏项目支撑和资金投入,工作推进还有较大难度。问卷调查“你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是”时,所调研的6个村全部“乡级及以上政府”“村集体”“村民自筹”。然而市、县、乡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大部分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民自筹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相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需资金来说投入明显不足。在调查问卷中“你认为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困难”有81.7%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投入不够,缺钱”。

2、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集体企业发展不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较为普遍。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部分需要劳动力投入时(如不适机械作业的沟渠清淤、零散垃圾清理等),适龄劳动力就显得十分缺乏。在调研过程中,受访对象皆为村干部随机通知村部附近的村民,在120个调查样本中,平均年龄53岁,50岁以上的村民占总样本的60%,年龄普遍偏大。

3、农村保洁队伍建设薄弱。一是保洁员数量较少。如果按照每50户或是每300人配备一名专职保洁员的标准,大部分的村镇很难达到此标准,保洁员的数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量。二是保洁员队伍不稳。所调研的6个村的保洁员平均年工资在5000—12000元之间,过低的工资待遇、繁重的工作任务、超负荷的劳动强度、严要求的考核压力导致保洁员队伍人心不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保洁员中途“撂挑子”。三是保洁员年龄偏大,后继乏人。很大部分的村级保洁员为村里带有照顾、保障性质的低保、五保、残疾等弱势群体,且年龄偏大,保洁队伍被戏称为“老弱病残”。又因工作环境“脏乱差”、部分群众对保洁工作认识有误区、工资待遇低等因素导致农村青壮劳动力充实到保洁员队伍中去有困难。

4、少数群众对环境卫生认识不高,参与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甚至有的个别农户卫生厕所建成后,基本不使用,还是继续传统用厕方式。在调研问卷中“你认为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困难”有35%的受访者认为“村民卫生意识不够、习惯不好”。还有少部分群众认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涉及要自己出钱出力的时候,积极性不高,对村卫生协会(理事会)收取费用表示抵触,不配合。在调研问卷中有2.5%的村民表示“不愿意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

三、建议和意见

1、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财力保障应继续以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保证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进一步规范、用活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筹资筹劳,通过“以奖代投”、“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措施,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继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二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针对极少数认识不到位的群众要做好思想工作,解开思想疙瘩,争取其主动投身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潮中来。

3、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能搞“一阵风”,要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要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积极探索建立农户付费、村集体补贴、各级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完善卫生长效保洁制度和垃圾清运监督制度,明确保洁人员职责。要严格落实考核奖惩,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持续发挥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人居 简报 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