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范文五篇

时间:2022-05-08 1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5篇

第一篇: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的幼儿一般在3岁左右,3岁以后幼儿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上幼儿园,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接触到更多的成年人和许多的同龄人在一起,3岁以后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是有一定基础的。

第一,生理发展,这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3岁以后的幼儿身体比以前结实了,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容易生病,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增强,另一方面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精力比以前充沛了,神精系统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连续活动5-6小时,日间只需一次睡眠。

第二,三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由于骨骼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调节能力的增强,加上学前期所学会的技能和取得的经验,3岁幼儿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我们在户外活动中发现孩子们的动作协调了,喜欢追跑,喜欢和老师一起参加简单的体育活动。

第三,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简单的表达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去猜测他的意愿。

第四,认知依靠行动,3岁左右的幼儿认知往往依靠行动进行,他们的思维是先做后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小班幼儿玩雪花片拼图形,他们拿到雪花片后立马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某个形状,他们才有所发现的说出:“老师,你看,我的火车”。

小班幼儿认知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们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小班的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直接的推理,比如:对小班的幼儿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后果,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不”带你去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孩子听了就放心了,这时老师接着引导孩子就不哭了。

第五,情绪作用大,幼儿的心理和行动更多是无意性的,在3岁左右,这种特点更为突出,比如这个时期的幼儿常常为一件微不足到的小事而哭起来,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记原来的不安,小班的幼儿容易激动,常常是越哭越兴奋,甚至是全身抖动,当他们哭的很厉害的时候,给他讲道理更是听不进去,这时只能用行动让他安静下来,用毛巾给他擦擦脸,用爱抚的声调和他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哭了,等他全安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

小班幼儿仍然十分依恋父母和老师,尤其需要等到亲近成人的微笑、拥抱、拍拍、摸摸等肌肤相亲的爱抚动作。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都占压优势,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而支配,比如,在注意方面,小班幼儿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会去注意一些他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在记忆力方面也是如此,小班幼儿常常是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被迫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

第六、爱模仿,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时期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的喜欢与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如玩开火车的游戏,大家都要当司机,一列火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的很高兴,在这个年龄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同时,成人所没有觉察到的一些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觉察到的一些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他的不良习惯。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3岁幼儿以具备了离开离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3岁的幼儿逐渐学会最初步的自理能力,在正确的培养下,能够自己进餐,自己控制大小便,以及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穿衣,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小朋友共同游戏,幼儿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使他们认知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人力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只有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解决问题。

以下是小班幼儿应要达到的目标。

语言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

3、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5、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述。

运动目标: 1、学会一个跟着一个走。

2、愿意参与走、跑、跳、钻、爬、滚等基本的大肌肉运动技能,在游戏中不与他人碰撞。

3、运用手势和身体动作对节奏、音乐、故事作出反应。(如模仿操和简单的徒手操)

技能目标:

1、学会用自己的手绢、手巾擦手、擦鼻涕,愿意培成人做剪指甲、洗手、洗脸等日常清洁。

2、学习整理自己使用后的玩具、材料、生活用品,知道将用过的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

3、学做自己能做的事,能自己吃饭、睡觉、做操等,遇到困难时会寻求帮助。

4、听懂老师的指令,并能按指令做事。

情感目标:

1、适应集体生活,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

2、幼儿通过自己做事获得信心,感受到集体的快乐。

3、幼儿与幼儿之间能友好相处,懂礼貌、懂谦让、共分享。

4、信任、接近老师,愿意和小朋友共同游戏。

思维目标:

1、对周围的许多事物有自发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有探索的愿望。

2、具有初步的时间,空间概念。

3、能区别两个物体的上下,里外,前后和远近。

4、能认识并说出3至4种颜色,认识圆形、方形。

5、知道一和许多,能点数1~5件物品。

认知目标:

小班的幼儿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一些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此时,小班幼儿的概念很具体,只是特指某项事物。例如: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幼儿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多少、简单的形状等。

第二篇: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一、学习按指令行动,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小班幼儿的一个显著进步,就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习按指令行动。在成人的指导下,他们形成了许多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时所必需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会自己用勺进餐,会自己穿衣裤、会解会扣较容易操作的扣子,会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会自己洗手等,这表明小班幼儿已开始能适应集体生活了。

二、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

小班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大,他们的情绪仍然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常会为了一件小事大哭大闹。但是较之3岁儿童,他们已开始产生调节情绪的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尚不能真正控制。

小班幼儿仍然十分依恋父母和老师,尤其需要得到亲近成人的微笑、拥抱、拍拍、摸摸等肌肤相亲的爱抚动作。在幼儿园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程度,会说:“x老师喜欢我,x老师不喜欢我。”愿意和喜爱的教师接近,在喜爱的教师身边,往往情绪愉快,行动积极。

三、对他人的情感反应敏感性增强

小班幼儿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能站住他人的立场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的感情。看见生病的同伴、摔跤的弟妹.会表示同情,在老师启发下,会作出安慰、关心、帮助等关切他人的行为。

小班幼儿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增强,当做错事受到成人批评时,会感到害羞、难为情。在羞耻感的体验和发现上.女孩比男孩更为明显。羞耻感的出现,为儿童遵守集体规则提供了动力基础。

四、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与教师

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家庭成员扩大到老师。他们会经常主动地拉拉老师的衣服.以动作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对老师的亲近和与老师交往的意愿。他们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但并不太在意同伴间的协作,往往只是各玩各的。只有在宽松的户外活动时,才会相顽追逐、奔跑、喊叫,以动作活动的方式开展有联系的交往。小班后期,孩子与同伴共同玩的意识加强。逐步学会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此期儿童也爱管同伴的事,经常把同伴的事告诉成人。

五、动作的协调性增强

小班幼儿喜欢跑、跳和踏小轮车等大动作,动作开始协调,逐步学会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但还无法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动作.我们在户外活动中发现孩子们的动作协调了,喜欢追跑.喜欢和老师一起参加简单的体育活动.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发展相对较迟缓,但双手协调技能有了较大发展,他们会折纸,会用蜡笔画画,电会使用剪刀有控制地沿线剪直条,动作逐步精细化了。

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腰,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此时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侍成人所教之事,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比如,拿到新玩具时,既喜欢操作摆弄,同时也能认真看、听成人讲解,并试着改变玩法。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奥秘。

七、已形成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概念

小班幼儿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此时儿童的概念很具体,只是特指某项事物,例如猫就是专指自己家中的那只猫。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儿童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长短、多少、简单形状等。会10以内口头数数,但不能做到口手一致。

八、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

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

小班幼儿的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一般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思考好以后再做。他们的认识具体,只能根据外部特征来认识与区别事物,思维缺乏可逆性与相对性,因此不能理解反话。

九、模仿性强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喜欢模仿妈妈打电话的样子、烧饭的动作等.还喜欢学问伴的样。游戏时喜欢与问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在游戏中常常出现许多“妈妈”在烧饭,对此.他们感到很满足,并未感到不合理。

十一、能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与需要

现在的孩子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基本掌握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但在实际说话时发音还不够准确。同时他们的词汇虽增加也很快,尤其是实词增长更为迅速。儿童已能用简单的言语与成人、同伴交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还叙述生活中的事,只是在独白时很不流畅.带有很大的情景性。这时的儿童特别爱听故事,常常缠着父母在空闲时间讲,还喜欢一边听,—边学故事中小动物有趣的动作和叫声。

十二、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愿望

3岁左右的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由涂鸦期进入到象征期。他们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但是他们能表达的图形很少,所以一形多义是儿童作品的主要特征,相似的图形在儿童不同的作品中可能表现为许多物体。他们作画时.常常边画边用语言来补充画画内容。

这—阶段的儿童在绘画、构造活动中,愿意尝试各种新材料,表达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如:一条直线旁边加上两根短线就是“一架飞机”。他们偏爱鲜艳、饱和的色彩。

十三、喜欢音乐表现,能唱简单歌曲

小班幼儿喜欢学唱歌,尤其会对那些富有戏剧色彩的、情绪热烈的歌曲产生很大的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他们也会试着用l一2种打击乐器打出不同节奏,虽然节奏并不准确合拍,但是表明他们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行表达。

这一时期的儿童一般都能唱几首简单歌曲,有的甚至会即兴哼唱一些自己编的旋律和短句,唱自编的歌。

第三篇: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指导要点

一、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

(一)活动的交往性

1.小班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喜欢独自操作、平行活动,常常是一个人独自在角落摆弄材料,很少与人闲谈,也很少就操作中的有关问题与同伴交流,就是有交流也是片言只语,很快就结束。小班幼儿的交往范围小,活动中只关注自己,对别人做些什么没有特别的反应,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也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动,并作出简单的回应。小班幼儿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而发生的,但这种交往常常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如玩具被别人拿走而发生争执。

2.中班幼儿社会性交往水平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有强烈的参与同伴游戏的愿望。他们会联合起来玩同一个玩具,即使是玩不同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但由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而他们的交往很容易发生冲突,告状、“战争”是常有的事。中班幼儿的交往还出现“强强联合、弱弱相对”的现象,即能力强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并一起很快进入活动,而能力弱的幼儿虽聚在一起,但无从开始,结果是能力强的幼儿玩得津津有味,能力弱的幼儿却面面相觑。

3.大班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而且关系较为融洽,往往能把这种关系保持到活动结束。他们常常是边操作边交流,乐意介绍自己的操作经验。他们的合作水平较高,遇到困难时,更愿意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一起尝试解决,而不是直接求助于教师。在共同完成同一主题活动时,幼儿分工明确,能自主地协调好各自的分工,如编辫子时一个拉,一个编;装饰乐器时,一个固定好图案,一个粘。

(二)活动的创造性

1.小班幼儿大多具有“从众心理”,他们在区域中的操作活动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他们在选择操作的内容、材料甚至是操作的表征上都常常模仿身边的同伴。对材料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不断地重复,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如有也是简单的变化,有时则离开了材料的固有功能,只把材料作为随意摆弄的工具。小班幼儿有时也有创造性的表现,只是这种表现是低水平的,往往具有明显的生活印迹。

2.中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意识并能付诸行动。对于同一材料,当他们多次操作后便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常规性玩法,而是尝试着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男孩子,能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和探索。如动手区中的玩“夹食物喂小动物”游戏,幼儿一开始出现的是重复夹、喂的动作

,后来把一筐食品全倒入“小猪”的口中,从不同角度将大小、形状、软硬不同的食物夹出来。

3.大班幼儿的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们更容易迁移原有的经验进行创造性活动。在操作中不会局限于某一种玩法,而是能对几种材料的综合使用或在前一游戏玩法的基础上拓展出不同的玩法。他们会通过互动交流,充实、补充、完善操作内容,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操作活动。如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示一起探索斜坡的玩法,一开始按图示玩,后来互相交流、讨论、比较,还搭出两面相连但坡度相对的坡面、坡度不一样但相连的两个坡面,玩起了冲斜坡游戏及将物品滑入洞中的游戏。

(三)活动的问题性

1.小班幼儿经常会遇到像游戏人数、材料等常规性方面的问题,或遇到不会使用材料、不会操作等知识性、技能性的问题。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强,能力有限,

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和耐心,容易中断或放弃活动,或改换材料,进行其他活动。对于突如其来的困难不知所措,有畏难情绪,较少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如为了让自己能够进入某一区域,而将别人的限制标志拿下,放上自己的,一经制止即放弃区域活动,而转化为观望、闲逛。虽然有时也会试着去解决,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反复的动作操作上。

2.中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小班幼儿明显增强,遇到困难不再表现出畏惧或马上放弃,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当发生常规性争执时,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告状、求助的方式来解决;当发生知识性、技能性的困难时,一开始会尝试解决,但解决的办法比较简单,一旦不成功,往往转而选择其他内容的活动。

3.大班幼儿的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的东西,喜欢自己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他们常常采取“尝试错误法”探索解决困难的方法,试图找出一种比较合适或正确的操作方法,但缺乏耐心,不能认真观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不懂得在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因此,常常是很久也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只得放弃。操作技能有困难时,会自行跳过有难度的部分,寻找比较容易达到目标的操作材料。

(四)活动的自主性

1.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大部分幼儿能独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和材料,发起的活动大多是自发自愿的,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导或控制。活动中有初步的自主支配行为和活动能力,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活动时间,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对于新材料、新内容或有一定操作难度的材料会出现犹疑,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但完成一项操作后,往往不能自主地进入下一项操作,而是出现观望或停止的现象。他们经常不能自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或纠纷而中断活动。

2.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日渐发展,有了比较明显的自主意识,从对活动材料的使用到游戏同伴的选择;从活动玩法的确定到游戏纠纷的解决,幼儿都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如在活动的初始,他们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益智区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游戏同伴较快地进入游戏,以往所存在的那种张望和犹豫不再出现。他们已逐步摆脱对教师讲解、示范的依赖,探索中的目的性增强,能有意识地根据材料所隐含的玩法进行思考和判断。当完成一项操作后,能独立地转入另一项操作。

3.大班幼儿活动的主动性较中班强,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教师,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前已能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计划性。他们能根据分工的需要,选择游戏的伙伴,但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不按分工进行游戏的现象。他们愿意自主探索,能通过不断调整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探索不同的操作方法,使探索活动不断向前进。探索中遇到困难时能通过同伴影响、迁移操作经验、和同伴讨论协商等办法解决。

二、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促进幼儿间的交往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负面的,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非常重要。一方面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使他们从意识的交流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应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同时,还可以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共同兴趣的、需要一玩的玩具,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另外,教师应注意及时地解决他们在活动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行。

为了促进中班幼儿在区域中的交往,教师应解他们在交往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告状”及“强强合、弱弱相对”现象。教师一方面应与幼儿一起讨、制定区域联合活动规则,以此来规范幼儿的行,减少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另一方面,应巧妙地引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合理的交流。如教师可以给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发色卡,规定在区域活动中,不同色卡的幼儿必须结伴活动。运用这种方式,自然而然地将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进行了隐性调配。

促进大班幼儿的交流,指导主要放在交流的有性上,提高交流的水平。教师应创设让幼儿进行流和合作的机会,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共同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提供木工、斜坡、球、轨道等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料。为了操作这些材料,幼儿必须分工协作,这将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从体验到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快乐,也可获得交往经验。

(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性,首先应理解和接纳他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使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过程,为创造打下基础。一方面,教师可以用平行游戏来代替说教,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同时,应创设适当的环境,营造创造的氛围,引发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验,鼓励他们在操作游戏时同中求异,进行初步的创造。如:利用辅助材料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添枝加叶,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简单的问题启发,扩展出常规以外的多种玩法。

中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投放的材料上。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以利于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探索和创造。另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体现开放性。如半成品材料,具备了多种组合和变通的可能,可促使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不断地创新玩法。随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尝试阶段性、系列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即同一种材料

,由易到难不断地提高操作难度,以引领幼儿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创造。如夹食物材料,可以不断升级为暗箱夹物、管道夹物等,让不断出现的挑战去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

大班幼儿创造力有较快的发展,他们的创造性随时随处都有可能表现出来。教师应注意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从中挖掘潜在的创造素材,

进而鼓励幼儿大胆地“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如同样的操作材料,应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功能等方面举一反三,大胆探索多种玩法和规则。教师还应注意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启发性的提问,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火花。如,在接水管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怎么让水流到每个家庭中?”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幼儿找到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用细铁丝捆牢,有的用透明胶粘

住,有的则以合作的方式解决,等等。

(三)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的矛盾较多地表现为常规性、知识性和技能性问题,教师应分别采取有针对的解决策略。对于常规性的问题,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明确游戏的规则,如减少空间的拥挤,讲清楚操作的程序;对于知识性的问题,

应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对于技能性问题,则可以采用适当的讲解示范或平行参与活动的方法,给幼儿以技术上的支持。如动手区的幼儿由于没有掌握包糖果的方法,结果重复了多次也没有把糖果包住,教师就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使他很快地掌握了方法。

中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求助的方式来解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当幼儿求助时,不妨与他们共同思考:“为什么会出错?错在哪里?”并进一步与其讨论“:怎样才能不出错?”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初步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使幼儿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给予幼儿心理上的帮助,以鼓起他们探索的信心。

对于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必直接参与解决或示范讲解,而是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操作,在“试误”中不断地调整,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思考的习惯。有大班幼儿不能解决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细心观察、分析自己操作的情况,不能发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应通过提问或具体操作的方式,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存在的关键原因。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稳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为此,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一种能感受到的、有自由选择游戏权利的心理环境,鼓励他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在幼儿的每一次操作中,不要过多的干涉或评价,而是经常以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鼓励他们自主地操作、自主地思考、 自主地解决问题。如“你可以去玩你自己想玩的游戏“”再来一次会成功的”。这样,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就会大胆而自主地开展活动,充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日渐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区域环境的暗示性功能,为幼儿自主地探索留出空间,尤其在涉及必要的技能学习时,

可尝试运用图示、流程图等方法,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可攀爬的阶梯,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获得必要的技能。如在投放新图书时,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图示法向幼儿提出阅读的要求和问题,让幼儿在阅读完新书后在图示表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确定较明确的阅读目的,让他们能带着问题,认真观察画面,寻找画面间的联系,思考画面内容,从而逐渐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大班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应着力于操作的计划性上。在区域活动中,凡是能够让幼儿自己选择、计划和作出决定的地方,教师就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引导幼儿参与学习计划的制订,并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教师应成为幼儿决定和计划的支持者,为幼儿执行并完成计划提供适宜的条件与必要的帮助,并使幼儿与他人交流、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计划与决定,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

第四篇: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 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 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 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 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5) 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

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

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

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 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

第五篇: 指南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小班幼儿得年龄特点

小班(3岁—4岁)得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她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得“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她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得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得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得时期,而动作发展又就是其重要标志。她们身体与手得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与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得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得发展与大脑调节控制能力得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得颈部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得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她们得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教育得启示:为了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得活动机会与条件,小班得一日生活必须由形式多样得游戏贯穿,如通过运动游戏发展幼儿粗动作、在活动区提供各种工具与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对幼儿动作发展得个体差异,我们要予以充分得理解与接纳,并为每位幼儿提供有效得帮助。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得发展不仅对她们得身体发育,而且对她们得思维发展都有重要得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得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得过渡阶段,她们得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同时,3岁幼儿得口语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她们也常常通过自己得行动表达需求。

对教育得启示:那种要求小班幼儿“坐好了”唱歌、听故事得做法本身就没有尊重与把握它们得年龄特征。教师应充分理解与接纳幼儿“边做边说”或“先左后说”得行为,给她们用口头与肢体语言一同来表达思想得机会,使她们生活得更愉快。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得支配作用很大。她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她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得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得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得交往对她们得情绪也有很大影响。她们得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与自己得情绪支配,她们得许多活动也都就是“情绪化”得。

对教育得启示:教师应该像妈妈一样去体贴、关爱幼儿,同时利用同伴群体这一宝贵得教育资源,使幼儿逐渐减少分离焦虑,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一日生活用有趣得游戏贯穿,益于引发幼儿得积极情绪。教师还应该理解与接纳小班幼儿活动“情绪化”得特点,不要把自己得意志强加给孩子。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得年龄特征。她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与伙伴。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得。模仿可以成为她们得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她们学习她人经验得过程。幼儿得模仿并不就是消极被动得临摹,她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得表达。

对教育得启示:从仅研究教师如何教,到重点关注幼儿如何学,放映了人们教育思想得深刻变革。成人首先要理解与接纳幼儿不自觉得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得积极因素。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模仿学习得榜样,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同伴群体得资源,给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向同伴学习得机会。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得事情当作真实得事情,使她们想象夸张性得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得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她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就是因为她们沉迷于想象得情景,把自己真得当成了游戏中得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得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对教育得启示:成人应该充分理解与接纳幼儿得这一特点,同时可以因势利导,引发幼儿等良好行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小半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都需要游戏,这不仅可以使幼儿充分享受童年得快乐,也就是我们得教育便得非常自然。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得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就是她们得同类。她们常与“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就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岁得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对教育得启示:教师要理解与接纳幼儿得这一特点,并运用这一特点进行教育,如:用拟人化得口吻于幼儿做游戏,比空洞抽象得说教有效得多,它能使幼儿保持愉快得心境,同时把教育得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得需求。

群峰教育智商学院

推荐访问:小班 幼儿 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