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守望教育摘抄范文(精选5篇)

时间:2022-05-07 16:2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 ,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守望教育摘抄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守望教育摘抄5篇

【篇1】守望教育摘抄

读《守望教育》有感

时间:2017/5/22栏目:读后感

  读《守望教育》有感(一)

  做教育的守望者

 

  守望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叫守望。就像刘铁芳老师在书中所说:每个教师都应是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理想、守望耕耘、守望成长、守望收获;守望着一张张小脸表情的变化,守望一次次意外惊喜的突现,守望着一个个孩子成功的笑脸。守望教育,也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守望教育》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着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刘教授在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守

  望童心

  书中说"当儿童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教育不是控制。对孩子的控制其实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对孩子的控制,真的应该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从最初想的就是做孩子朋友式的老师。刘铁芳老师也说:作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耐心的倾听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真诚的关心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教育,一种朋友似的交流,一种朋友似的对话,一种不带任何做作的"教诲",只有这样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交流,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能带给学生的不是学习的压力,而是像书中说的给他们儿童的世界,让学生体会他们的童年,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他们的需要,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既能为将来做准备,又真正的生活在了自己童真的世界。

  守

  望课堂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只要我们接近了教育的本真,对教育心生敬畏并满怀诗意,我们都可以,而且应该做一个守望者——用自己的睛眼、头脑去关注这个世界中与我们相遇的人们,去批判不合理的教育现实,去反思和审视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常教育生活。教授为我们描绘了诗一样的教育生活:"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读《守望教育》有感(二)

  童年的味道

    阅读,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的过程,多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有人把阅读经典比作与伟大的哲人对话,"阅读一百本好书,就是和一百个有思想的人对话。"这种深层阅读中的思考,更能体现出阅读的价值。

  今年暑期,阅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字里行间的很多文字引发了我的共鸣。特别是《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这一个章节让我感慨良多,书中说道:"那时候的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什么读物、辅导资料。作业尽管也有一些,但感觉好像都能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一起自由地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番话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因为这正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我们,确实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接触自然,与小伙伴们自由地玩耍"——这便是我童年生活的主旋律。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我们晚上完成好为数不多的作业之后,生产队仓库便是我们自发形成的聚集地,吸引我们的,除了那锁在一个木箱子里的电视机外,便是那仓库外的场地、以及周围堆放的各个草垛,这一切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游戏场所;自然课上我们学习种蓖麻,老师发给我们每人几颗难得一见的种子,我们在自己家后面的空地上虔诚地把它们种下,天天去浇水、观察,期待它的果实能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在放学后去挑马兰头,晒干后送给一些女老师,觉得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感谢老师是那么的光荣;还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桑园里采桑椹吃,即使嘴唇染成了黑紫色也毫不顾忌……印象中好像没什么课堂作业,一到下课时间,我们就在学校的泥地操场上用粉笔划了方格玩斗鸡、造房子、扔沙包。当时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固然令人羡慕,可你要是在玩游戏上样样都不那么精通的话,你也会感受到孤独的。想想我们的童年生活,真的是在无形中完美地印证了刘教授所说的那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自由、随意。

  如今各个学校的教育设施和我们小时候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图书馆、阅览室、舞蹈房……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可孩子们却好像丧失了"天赐童年".就拿我女儿的学习经历来说吧,印象中她童年的学习总是在批量的识记、练习中度过,而双休日,迎接她的又是名目繁多的钢琴训练、兴趣小组和书法班,童年成了一根紧绷的弦。虽然心底也希望她能多一些游戏的时间,多一些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多一些和同伴间的合作和交往,但随着她年级的升高,越来越感到那是一种奢望。记忆深处一直记得那一幕:一年的五月,我们全家一起去碧海金沙,阳光下的海边游人如织,竟有些夏天的味道。看着女儿和几个年纪相仿的孩子在沙滩上忙得不亦乐乎,将最初极简陋的"蛋糕"垒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沙堡,路过的游人啧啧赞叹着,掏出手机或相机留影。她的鼻尖泛着汗珠,脸红扑扑的,长发用头巾绑在脑后,一幅酷酷的样子。还不时停下来,端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四周所有的喧嚣似乎都未打扰到她,只一心一意地建造着自己心目中的城堡,意犹未尽的样子。觉得那一刻的孩子是多么的随意、快乐,但这样的镜头在脑海中真是少得可怜。难怪女儿如今常常抱怨:怎么感觉还没有好好享受童年,一下子就长大了?

  再看看如今的学生,从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透露出的信息是总感觉到他们每天是忙忙碌碌的。不知什么时候起,静悄悄的教室演变成了静悄悄的校园,特别是每天中午时分,很多学校都显得特别的安静,究竟是什么把学生们包裹起来了?我在思考着,也在不断地寻找着答案。

  几年前,作为班主任的我带领班级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青少年综合素质实践活动,来到了位于五厍的实践基地。第一天,走在去农展馆的路上,孩子们会为一簇不知名的野花欢呼,会为路边的一只小羊而流连。在植物园中,当他们看到树上的一串串香蕉时,会小心翼翼地用手去触摸一下,以辨真假;当他们听到一种植物的汁水有剧毒时,身子都会不由自主地后退一小步,好像那毒汁会随时随地溅出来似的;当他们听到有一种奇异的果子,吃了它之后,在四个小时内再去吃其他果子,感觉都会是甜的时,眼里满是渴慕的神情。第二天,在农户家体验生活时,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学包水饺,在灶头旁抢着要烧火煮饺子,在品尝饺子时,有两只燕子从外面飞回来,停留在客厅墙壁的燕巢内,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求我用相机把这画面拍摄下来,有一位女同学还随口背诵道:"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切的一切,让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快乐,那么的好学,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孩子的形象,这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童年生活。

  "崇尚理解、润泽生命、奠基幸福",这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严格贯彻落实每周一下午半天的快乐活动日的各项活动,当看到男孩子们在绿荫场上追逐奔跑,为踢进一个球而欢呼雀跃时;当看到女孩子们在操场一角嘴里喊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尽兴地玩着现代版的"石头剪刀布"时;当看到中午时分,孩子们在"梦想舞台"上尽情绽放自己的风采的时候,我被他们的快乐感染着,心中也便渐渐释然了。

  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思女儿的成长历程,面对学校孩子的可喜表现,我终于明白了:大自然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同伴是孩子们快乐的基石。拥有了这两者,他们童年的味道一定也可以是甜美的。

  读《守望教育》有感(三)

   推荐书目: 刘铁芳 《守望教育》

  推荐理由:

  我记得康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他们反复思考,他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都是一知半解,仅仅能够领悟到一些字面的含义,而读过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之后,却让我感觉豁然开朗!

  思考感悟:

  最开始读这本书时,我的心中始终涌动着一种不知名的感动,因为我不敢相信在这样一个喧嚣、嘈杂的时代里,竟然还有人以这样一份难得的执念守望着心中最底层的教育理想!我敬佩刘老师的胸怀,更赞叹刘老师的理想!

  书中写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着的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其实,我觉得实现中国的教育梦需要的就是这些默默地奉献在一线的教师们,在教育的起步阶段跋涉着,不曾止步!

  刘老师的教育理念不断警醒着我,教育要把学生的世界还给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此基础上再去积极引导,指引学生们去创造那属于自己的世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本教育"的感觉!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迫于应试教育的方针和各个学校之间成绩竞争的强大压力,我们永远都是把学生的成绩放在第一位,也因此而忽略了很多学生们的感受,不仅如此,我们常常会把一些成人的思想不自觉的灌输给学生,他们因为分辨能力差,所以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观念,写出一些满腹成人腔调的应试作文,这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

  如何尊重学生,让学生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思想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纳入到我们的实践中,用以纠正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的不合理现象!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力求让学生们在课上就能最基本的掌握新学的知识;同时,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适度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苦中作乐,乐中求知,趣中探美,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他们自觉上进,主动求知!

  另外,刘老师的一些话也让人感觉到教育事业的暖意,"且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这样的言语,字里行间透露出从容状态下的教育深情和教育哲理,让人感觉心底里有股振奋的暖流在涌动,时刻不曾停息!

  这就是刘老师所写的《守望教育》的魅力,值得我们深思、细读,并为之警醒!

【篇2】守望教育摘抄

关于守望相助的名句摘抄_经典语录

  ●湖北暴雨

这是长江一带自98年洪灾后经历过最严重的洪涝灾害,

在武汉益圆木门直营店的同事告诉小编,武汉一直暴雨不停,全城已被水淹,甚至许多地方都停水停电。

然小编认为

,雨肆虐,纵然它可以危及性命,冲毁家园,但它冲不掉全民守望相助的温暖,淋不熄荆楚共渡难关的斗志,更压不垮我们齐心协力坚强不屈的脊梁!风雨中,星星之火能汇聚大爱!点滴努力可以铸成合力!他在你在我在,抢险救灾和重建家园的胜利还会远吗?

  ●你们人民拥有让自己这辈子过的自由而美丽的力量,让自己这辈子成为一场美妙冒险的力量。那么,因民主之名,让我们使用这些力量,让我们守望相助,让我们为了新世界而奋斗,一个公平的世界,一个给人工作机会的世界,一个青年有未来,老人有保障的世界。----《大独裁者》

  ●江湖救急,守望相助。----吕四娘《九五至尊》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

  ●十八楼——自己友

  ●咱玩的圈子就是开放社群,一毛钱也不要,来去自由,小伙的活动大家主动自费参加;小伙伴的帖大家玩命转;小伙伴的货有需求就坚决买,不但买还狂晒单,变着花样晒,不但晒,还拼命介绍给线下朋友;小伙伴取得点成绩个个兴奋的像自己中了彩票!知道为啥不?这就是玩社群的核心秘密,以心换心,守望相助!----新张利《新浪微博》

  ●飞机和收音机将你我距离拉近,这些发明的本意就是为了唤醒人类的善良,唤醒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谊,唤醒所有人的守望相助之心。----《大独裁者》

  ●人不可能离开群体而独立,既然生活在群体中,就必须顾及群体的利益,彼此守望相助。----海涛法师

  ●希望是什么?就是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一试的坚持。当对他人的信任一次次被透支,当希望一次次被幻灭,你觉得很累心,可却不得不提醒自己拉出笑脸。每当看电视剧,一幕幕精心编排的剧情,演员们尽心尽责的演绎,那美满向春的剧情,常令我嘴角含笑。原先年轻的我不明白许多深意浅出的道理。现在经历的挫折种种,令我恍然:原来电视荧屏中演员们的尽心演出,他们将原不美满的故事,尽心编写完美。就像是这生活,本是机关重重、信任度淡化、表里不符,可是为了生活,你不得不豁出笑脸,忍受异样的眼光,不是为别的,只为丰盈我的人生,不忍虚度。社会这大家庭以什么共系大家都真的了解吗?齐心协力、守望相助,这是大家所理想的生活啊!为什么不曾见一人豁出勇气践行呢?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互相协作、守望相助,才能生存发展。爱是阳光,是福祉;冷漠与恨是黑暗,是灾难。

  ●沧海桑田亦不过是如此

三生石上的约定

三生含泪遥遥的相望

此刻若依旧不能如愿

那么不如归去

若不能再继续守望相助

那么不如此刻……

缠绵?

【篇3】守望教育摘抄

在教育田野守望

——读《教师的心灵温度》有感

《教师的心灵温度》是本温暖的书,在书中徐洁老师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睿智的思考表达了对于教育的沉思,对于课堂的体验和读书的感悟,以及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读了这本书我不禁沉思于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对当代课堂、当代教育百态的叩问和对教育百味的咀嚼。

守望孩子的成长

书的第二辑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重点陈述了教育痼疾带给学生、家长、老师的痛。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好学生--即现在的高分学生,也不见得都能在社会上有好的将来,对于教育东方西方自来就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绝对不是高分。用徐洁老师的话说“对一个人来说,书要读,但心理素质好﹑头脑聪明﹑会做事更重要。”在我刚开始的执教生涯,我很庆幸可以来到双语学校,因为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四环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找答案,寻求解决事情的办法,这种模式相对于以前的那种完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完全不同,这种模式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我想在我上学的时候没有经历过真么好的教学方式,我一定会将其贯彻下去,因为我明白,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守望三尺讲台

我们都知道在当下应试教育状态下,教师的工作变得紧张而压抑,常常听到老师们用这样的话语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忙忙碌碌,蚂蚁人生。我不知道还有几人能够耐得住孤独与宁静,能够始终如一的保持对教育的高度热情,能够天天读书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能够时时刻刻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能够天天思考并记录对于自己工作的感受。但我读过《教师的心灵温度》这本书后,我知道徐洁老师做到了,难能可贵,令人佩服!工作18年来,她一直用对教育的真挚的爱给自己的心灵加温,力求用一份静处人间,看云卷云舒的从容眼光去审视教育,用心去感悟,努力做到智慧灵动,让思想的清泉不干涸于积习的荒漠,终于唱出了一首献给教育的深情的歌——《教师的心灵温度》。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虽然刚踏上教学之路不久,但我更应该坚持住,守望住三尺讲台,我应该从自己做起,坚持徐老师的四点思想,即:

一、教师要有深邃的思想,不断坚定、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教师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学生,要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成长。

三、教师要会学习、不断学习。

四、教师对待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要一蹴而就.

教师的心灵温度》告诉我们“教育田野的守望者,首先要信仰自己所传播的精神,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教育田野里的守望者没有傲气,只有傲骨,既坚守思想的纯度,又在现实中有足够的耐心,并能永无止境地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的现实。“思想如源泉”徐老师在本辑的第一篇提到了,她用如此有诗意的比喻来开头,着实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因为我们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我们必须具有思想。有思想的教师是有主见的人、善于动脑的人。有思想的教师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而有思想的人才是自由独立的人。我非常赞成她的这个观点,因为托尔斯泰说:思想,就是推动自己和全人类的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发现问题的启发人,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思想如源泉,流淌在教育史的长河里,凭借这自身特有的魅力,在教育者的心底不息地涌动。它可以使教师朴素的形象闪烁出光辉,可以使教师平凡的身影变得高大。让我们啜饮思想的甘泉吧,这会使自己振奋,使自己年轻,使自己与时俱进!

【篇4】守望教育摘抄

高二守望为话题的材料作文素材摘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任何种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视和守望。羊群如此,牛群如此,一些野生动物的种群例如大雁等等也莫不如此。人类社会当然和动物的种群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同样也需要随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控和守望。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诱惑扑面而来,形形色色令人目不暇接,加上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极其复杂,其守望的内容就更为丰富。那么,我们作为时代的主宰者,该进行怎样的守望呢?

  请以“守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写作指导】

  (一)独词类作文的审题

  主要采用:

  1、审读词语含义法。

  2、化大为小,虚实转换法。

  (1)语境设置法即在词语或短语前后添加修饰语或设置一定的语境,使之更具体、更明确。即在题目的前后添枝加叶,使之化大为小。

  (2)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守望”的解释很简单:看守了望。但这个词语的内涵是丰富而广泛的,远远超出了上述解释的范畴。守望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一种具体的对象;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的演绎与升华。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守望一片天空、一缕阳光,可以守望旧时的朋友或是原来的自己,也可以守望平凡、成熟、淳朴甚至是爱情。在守望中聚焦自己的情感和心灵,折射复杂的思念和牵挂,再现人生的喜怒与哀乐……都是可行的。

  为此,可作如下联想:

  ①守望的内容、对象:如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情感,如爱情、友情、亲情;

  ②怎样完成守望:如需要勇气,需要坚强,需要执着;

  ③守望的意义:如是一种……的精神;如是一种信任,一种气节,一种坚强,一种执着;能够……

  守望是一种气节,如苏武;

  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是一种落寞英雄对国家统一的守望。

  余光中、闻一多的守望是对海峡两岸亲情的渴盼。

  守望是一种对爱情的忠贞:如《红楼梦》里黛玉对宝玉;《边城》里翠翠对傩送;《半生缘》里顾曼珍对沈世钧;女词人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

  明确了守望的具体内容,进行怎样的守望也就有了着落,构思与立意也就有了基本方向。不是每一种守望都能圆满,不是每一种守望都能实现,但有了守望生活才可能变得深刻,心灵才可能变得充实。写作中抓住了“守望”这个焦点,自然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二)议论文写作的一般结构

  1、提出问题——论点

  (开头:引入论点3——5行,100字以内1段)

  2、分析问题——论证

  分论点一(中心句)+概括性、典型事例1+(小议论)8—9行,225字以内2段

  分论点二(中心句)+概括性、典型事例2+(小议论)3段

  分论点三(中心句)+概括性、典型事例3+(小议论)4段

  3、解决问题或联系实际5段

  4、得出结论:点题6段

  (三)中心论点及分论点举隅

  1、中心论点:守望,创造了种种不朽的传奇。

  分论点一:坚定地守望,步步走向成功。

  分论点二:勇敢地守望,获至美满结局。

  分论点三:正确地守望,事半功倍。

  2、守望山水,让历史铭记了你。

  守望残缺,让人生演绎一份完美。

  守望家园,让人间谱写可歌可泣的人间大爱。

  3、扬起自信的风帆,守望成功。

  跨过荆棘的道路,守望坚强。

  永存感恩的心,守望幸福。

  4、生活中处处有守望。守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守望是刘伟对音乐的痴迷与执着追求。

  守望是人民公仆杨善洲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人民的热爱。

  守望是“最美教师”张丽莉对职业的责任与对学生的保护。

  5、在守望中领略人生的真谛。

  因为守望,陶潜才能在回归自然后悠然自得。

  因为守望,嵇康才能在尘世污秽中留住自我。

  因为守望,巴尔扎克才能在贫困痛苦中自我奋起。

  6、因为坚持守望,他成就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的书法。(王羲之)

  因为坚持守望,他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世家绝唱。(司马迁《史记》)

  因为坚持守望,他吟唱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李煜)

  (四)段落举隅:

  1、守望梦想,你需要坚持。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影响十分广泛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是在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或遭受不幸的情况下所着的。面对困难,他们仍然坚持守望,不向挫折低头,最终成就了一个个梦想,留下了千古名典。他们因为心中之梦,所以更懂得珍惜,更懂得守望。最终,在历史长河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所以守望梦想,你需要坚持。

  2、守望是成功的秘笈。的李慰萱教授,在他读高中的时候,就多次获得市里数学竞赛的冠军,他立志做一个像华罗庚那样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当他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时,一顶“走自麦道路”的路子,竟使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名落中山了。他震惊过、痛苦过,但并没有哀叹命运差,更没有就此意志消沉。他仍然坚持守望着自己的意志、理想。他决心自学去攻克数学堡垒。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攻克了数学王国,取得杰出的成就。他走过了艰难的自学道路,使青春绽放瑰丽的色彩。试想,如果他当时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他还能成就今天的辉煌吗?

  3、守望是母亲起早贪黑辛苦操劳的背影,守望是老师头上新添的白发,守望更是你孜孜以求的梦想。守望亲情,守望责任,守望未来……。守望是信念,是坚守,是期盼。有些东西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去守望的。

  也许,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是每一个守望都能圆满;但是,有了守望,生活就变得深刻,心灵就变得充实。在守望中,我们拒绝诱惑;在守望中,我们执着追求;在守望中,我们走向成熟……

  4、守望是一株树,让你的四季的轮回中固执的坚守家园,撑一树浓阴默默的等待,等待奉献自己。

  守望是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执着。

  守望是一种不具风不畏雨的坚韧。

  守望是一种不图名利的忠诚。

  守望是对未来,对目标的执着,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期盼。

  5、守望是一种积极向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希望,是对未来生活之路的永远守侯。

  海轮凯勒,又聋又瞎,却说:“活着真好!”她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同是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守望,她坚信自己能克服重重困难,勇敢地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活力和斗志。最后,她成了举世仰慕的作家。

  守望并不只是等待,它还需要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行动。寻觅希望。悲伤和懦弱的人用泪水,坚忍地觉得前途一片黑暗。面对剩下半杯的咖啡,我们品味喝出的一半,而不是对着满桌的“残哏冷炙”而悲叹,等待。此种守望是不可取的。

  守望是蜜蜂薄翼下的花粉,是青蛙对远处觅食的美餐的盼望,是白云追逐的蓝天。

  6、守望是一种执着。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执着地守望。

  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韧,任而东西南北风”是执着地守望。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执着地守望。

  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执着地守望。

  守望是人生旅程中的一种默默行动,是对生活,对目标的执着。我们应敬畏守望,施行守望。

【篇5】守望教育摘抄

读《守望教育》有感

涂 永 玉

本学期,我又一次认真拜读刘铁芳教授编著的《守望教育》一书。教授对教育事件的人文幽思,对教育问题的理性反思,读后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说真的,那时电脑离我们好远,更别谈网络游戏了。但我们是那样沉醉在大汗淋漓中。那些是祖祖辈辈曾经的游戏,永不老去的快乐。可以说它们所有都是孩子们乐道的经典。

斯宾塞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而欧美教育学者在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结论:从学习的生理心理过程看,在学习新知识信息时,信息通过感觉进入大脑边缘系统,对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评价,进而进入大脑皮层加以深入判断。判断为有意义的知识信息,就会使大脑产生一种活性物质,促使神经系统网络易于接通,信息被接受和储存。孩子们如果感到有意义、认为重要,学得快乐,大脑被激活,能轻松愉快地学,效率高。反之,若孩子们认为知识信息不重要、没有意义,就不愿学。大脑就不释放活性物质,神经网络就不被激活,知识信息就进不了神经网络,储存不牢,记不住。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本身却并不见得随外在条件转变而一道发生着质性的转变。打着提高儿童素质的名义,名目繁多的训练充斥其中,机械刁钻的考试把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变的十分狭隘,当今的学习成了孩子们不得不承受的苦役。童年时代,成了他们人生中一段紧绷的弦……当我读到“儿童世界何处寻”这一章节中“当儿童学习不是因本身有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感触颇深

以“升学”为唯一和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取向。这是当今我国乡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乡村教育,我们的城市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以“升学”为唯一和终极目标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共识”,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之痛。

在这样的“教育价值取向”下,“人们只关心你跑得快不快,从来不去关心你跑的累不累”!突然想起前年暑假,快读高三的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读书太累了,高三我不想读了。”听了女儿的活,我生气极了,就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说你们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只要好好读书,要什么父母就给你什么,哪象我们以前那样,有的人连书都没得读。女儿听了却说:“妈妈,你们那时缺乏的是物质,而我们现在缺乏的是精神。”女儿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我只能无可奈何地说,社会就是这样,没办法。 我们很多时候关心的只是怎样才能使她发挥出最大潜力实现升学,却很少去关心她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和承受的各种压力。“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将这个孩子的美好理想和希望几乎浇灭,也将这个孩子置于“教育”之外。

现在的家长,看重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分数在他们眼里就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他们才不管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因为这种能力的提高都不是立竿见影的,而分数却是最外显的。

想想现在的孩子,确实是苦。每天早早到校,进了校门就开始上课、下课、作业、上课、下课、作业……不断地循环反复。作为教师,我们看着也心疼。有一次,我去瑞安逛街,在一家服装店里听到一位母亲说自己8岁的儿子最讨厌星期六,原因是星期六比上课时还要忙。学这个,学那个,没得好好休息。于是什么儿童故事,什么游戏,统统都靠边站了。即使是双休日,家长们也都早给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了,什么奥数啊,英语啊,写作之类的文化补习班,或是一些乐器演奏班。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上课还是上课,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这样的世界已经充满了成人的影子,早已不是快乐、自由的世界。所以他们索性就不做了,他们对学习就越来越不感兴趣。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又怎么能做得好呢?一些学生只能在日记和作文中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委屈和无奈倾诉出来,作为一种宣泄,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所拥有的仅有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而已。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正如书上所说“当我们从一个十几岁甚至几岁孩子的嘴里听到‘我很累的时候,我的感觉不只是心痛,更是一种莫名悲哀,不只是为小孩本身,也为我们这个名族。

回想自己的童年生活,很是快乐,同样学习,但很轻松,完全没有现在这样重的负担,当然,这与社会的进步也是有所关联的。总之,我会努力还孩子们一个自己的世界,等他们长大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希望听到的答案是快乐的!

推荐访问:摘抄 守望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