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发展纪实

时间:2022-12-18 0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发展纪实 新农合注入活力夯实基础,新医改深刻转型开拓未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发展纪实通讯员姚正一本报记者白新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发展纪实 ,供大家参考。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发展纪实

  新农合注入活力夯实基础,新医改深刻转型开拓未来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发展纪实

  通讯员

  姚正一

  本报记者

  白新华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在上世纪末国家没有规模化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之前,当地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县财政入不敷出,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不从心。1995年,靖边县当时最大的乡镇卫生院——城关镇卫生院由于发不出工资完全瘫痪倒闭,就连给镇上和村子里的孩子打疫苗这样国家规定必须完成的动作都无法完成。危困时刻,中医世家出身、在北京中医学院以及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后回到县里工作的琚永恩被靖边县县卫生局委以重任,委派他能够出任该卫生院院长,期望他能带领大家团结努力,让这个卫生院重新振作起来。

  琚永恩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毅力和对家乡父老的满腔热情,克服了极为困难的条件,很快就让卫生院起死回生并有了生机和活力。不仅补上了计划免疫的空缺,为群众看病的诊治技能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后来国家撤乡并镇,该县把城关镇和新农村乡合并为张家畔镇,该院遂更名为张家畔镇卫生院,从此辖区新增了15个行政村,服务对象也增加了好几万人。2006年该县新农合启动,给卫生院注入了全新的活力,2009年国家医改启动后,该院审时度势,主动从和县医院比技术水平、争患者病源的阵地上退了下来,转而扎扎实实搞公共卫生服务,走村入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全面开展妇幼儿童保健以及慢性病管理,让农村患者真正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实惠,卫生院也走上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基层医务人员看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中医世家传医德

  潜心钻研学仁术

  琚永恩告诉记者,他已故的父亲是当地负有盛名的老中医,老爷子一辈子行医,严谨求实,不苟言笑,把对患者的爱心不挂在嘴上而是装在心里,用深沉的爱心和精湛的技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祛病去疾、在当地群众和医疗行业都享有很高的威望。1978年,老爷子荣获陕西省名老中医称号,这个荣誉在整个榆林地区仅有6位。由于国家要求有省级名老中医称号的县都应建立县级中医院,靖边县中医院也由此建立。

  琚永恩回忆,老爷子青年时候师从当地名医学习中医,辨识中药,最先在吴起县学了三年,恩师认为可以出徒后允许他行医看病。1958年,老爷子到陕西中医学院的前身——陕西中医进修学校深造,接受了2年国家正规教育。毕业后回到靖边县,先后在县里的东坑镇卫生院,青阳岔卫生院行医。1979年,该县围绕琚老先生成立了县中医院,琚老有了发挥作用的更大舞台。琚永恩说,“家父对肝炎、肾炎的治疗积累了相当深厚的经验,挽救了无数患者的性命,最典型的一个病人,得了肝硬化腹水,县医院诊断必死无疑的,不收治,让回家等办理后事,父亲知道后开了三幅中药,病情减轻了,在后期中医针灸和草药治疗的情况下,这个病人又活了近十年。过去不但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没有,父亲常常骑驴出去看病,出诊费只有二三毛钱,往往由于患者贫困免费治疗的。他非常受

  人尊敬,作为后人,他要求我们不要华而不实,而是要靠本事谋生,靠技术吃饭,靠良心服务社会。他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都自己做到,因此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无私才能无畏,正己才能正人——这是琚永恩挂在办公室里的座右铭,其精神追求正是其父亲一生做人行医的写照。

  在他父亲这位名老中医的影响和指点下,琚永恩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说,他12岁开始背诵“汤头”——中医药处方,一直背到30岁,掌握了300多药方的精髓和奥秘,期间帮助父亲抄药方,帮助病人配药熬药等等,逐步形成了服务患者强烈愿望和必须遵守的规则。他说,“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要靠经验积累和勤奋学习感悟,一个药方,每次使用心得都不一样,只要踏踏实实为患者看病,心无旁骛地行医,及时总结病人病情,医术和技能就能每年一个台阶,非常明显”。

  1983年,琚永恩追随父亲求知好学的脚印和传统,到北京中医学院进修3年,在这个学术殿堂,琚永恩潜心钻研,医术和眼界都更上一层楼后又到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进修了1年。1991年,琚永恩年回到靖边县卫生局上班。

  临危受命当院长,白手起家图发展

  1995年,当时该县的城关镇卫生院瘫痪了2年,计划免疫都成了空白,妇幼保健等老百姓最需要的医疗服务更是没有人管。这个时刻,靖边县卫生局经过考察决定委派琚永恩出任院长,至少把计划免疫工作搞起来。

  靖边县原主管卫生的副县长申建国告诉记者,他1992年担任副县长,主管计划生育、卫生、教育、广播电视等工作。他说,当时靖边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还没有开采,县财政相当困难,全县年收入几千万,工资都发不下来,县里的医疗卫生情况确实不好,卫生教育投入相对少一点。县医院都不怎么样,别提乡镇卫生院了。城关镇因为靠近县城,还有影响,其他乡镇卫生院都没有精力关心。那个时候,城关镇卫生院纯粹烂杆了,只有5间破旧的房子,没有人管。卫生局说要派人管理起来,毕竟这个卫生院是全县最大的,我当时提出这个人选要工作负责,有能力,熟悉业务,具体卫生局把关。当时卫生局推荐琚永恩同志,因为他父亲是省级名老中医,自己又在北京读过书,我认为没有问题,就很快同意并决定了下来。

  申建国说,当时条件很差,琚永恩收拢了原有的18个大夫,搞了起来,并且逐步有了起色和变化,他作为副县长最满意的是来这里看病的人多了,管理也渐渐上了正轨,注重医疗安全和技术了,更重要的是计划免疫搞上去了,防疫工作有人干了,这让他很放心。申建国认为,当时财政一分钱没有投入,全靠医院自己挣钱,卫生院雇了很多医生,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工作确实不容易。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每年卫生系统下达的任务,特别是打预防针,城关镇卫生院没有耽误过事情,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申建国说,那个时候县全年财政收入两三千万,投入医疗卫生确实心有余力不足,现在县财政收入几十个亿,任何一个乡镇花的钱都比当时全县花的钱多,国家也重视老百姓的看病问题了,启动了医改,大力发展医疗卫生,这非常好,医疗技术要发展,而核心是态度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尽管他2006年退休了,但始终关心卫生事业,对医改后张家畔镇卫生院的崭新发展也感到欣慰不已。

  琚永恩自己回忆,1995年城关镇卫生院已经瘫痪了2年,尽管有18个医生护士,但是发不出工资没人干活,计划免疫成了空白,妇幼保健成了空白,省

  厅卫生局非常重视。当年县卫生局正式调任他当院长,要求他自主经营,要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搞好,人员安排好,属于卫生院业务范围内的工作都要搞起来。刚开始极其困难,琚永恩首先做通员工思想,要求大家转变行医观念,要主动服务,深入农村、走到农民患者家里开展诊疗,而不能等、靠、要,就是变坐堂的模式为主动服务的模式,积极向患者宣传自己、介绍自己,用实际行动、诊疗效果、服务态度打动患者,赢得信任。这一招果然奏效,医生护士在琚永恩的带动下都动了起来,卫生院逐步有了生机。

  2004年8月1日,靖边县撤乡并镇,县上把新农村乡撤了,并入张家畔镇,新农村乡卫生院也并入张家畔镇的城关镇卫生院,同时改名为张家畔镇卫生院。后者的12个职工、15个村医也都并入张家畔镇卫生院,而卫生院的业务范围也新增了15个村。琚永恩说,由于新并入了15个村,服务对象增加了好几万人,加上城镇化以及外来人口,卫生院的服务对象逐步达到了近20万人,形势对卫生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随着靖边县经济形势的好转、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特别是新农合以及现在的医改,为基层卫生院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合作医疗造福千家万户

  医疗技术稳步提升

  琚永恩认为,张家畔卫生院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核心因素还是得益于国家好政策,首先是新农合,广大农民有了医保,即使贫困户和低保户,也都在财政、民政等部门的帮助下加入了新农合,老百姓看病有了保障,医疗需求迅猛增加。随着患者的增加,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医部分,能以最便捷的手段和低廉的价格为老百姓解决的疾病,卫生院的牌子越来越响亮。

  该院新农合办公室的朱文鹏介绍,靖边县2006年启动新农合,张家畔镇所有户籍人口都加入了新农合,县上规定在卫生院住院看病报销90%,门诊报销60%,现在每月住院病人都在100多人以上,今年1月-9月住院1235人,最高报销1500多元,平均报销600多元,住院费起付线80元钱,农民自己支付10%左右,这样下来,参合农民住院看病一般自己只花一二百元钱。朱文鹏说,张家畔镇卫生院每月合作医疗的报销额都在7万元左右,高的时候达到9万多。

  新农合带动了卫生院的大发展。朱文鹏说,合作医疗造福千家万户,是大好事,也促使卫生院提高管理、提高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农民的邻居亲戚都会相互比较,谁看病报了多少、哪个卫生院看的好、服务态度好、报销方便实惠,就去哪里看病。琚永恩院长当院长很有经验,会抓管理。比如我们这个医院,合作医疗开了以后,医护人员做到优质服务心灵美,礼貌接待语言美,方便群众行为美,病区整洁环境美,有了这四个美这几年病人猛增。

  新农合还带动了卫生院技术水平的大提升。琚永恩介绍,以前病人没有这么多,一年就是个几百人,现在每月最少都200多病人。病人多了,医生就能总结好经验了,医疗水平提升非常明显。经验丰富了,治疗各种常见病都能得心应手,老百姓就喜欢到你这里来了。同时,服务态度也非常重要,很多老年人本来就比较麻烦,表示不清楚的、腿脚不便利的、全身都是病的,医生护士要做到耐心问诊、细心关照、有问必答,这也是很多农民选择张家畔镇卫生院的原因。

  新农合还带动了卫生院诊疗环境的大变化。琚永恩说,卫生院真正有了明显起色是2008年,老百姓对我们的服务有了认可,县城了20多万人,来的患者越来越多,人脉有了,我们的群众基础越来越扎实,因为我们接地气,和群众是

  一体的,这才得到了老百姓的信赖。而我们也不能辜负这种信赖和托付,稍微有了改善,我们就花钱改善就诊条件和环境,2005年卫生院在全县率先搞了标准化接种门诊,大大改善了预防接种的环境,后来省上要求进行规范化接种门诊改造,我们也积极响应,投入20多万升级改造,使得接种门诊干净整洁、更加现代化、接诊流程也实现了人性化。

  该院副院长、主治医生邓元昭介绍,他是2005年来到这家卫生院的,主要是这里距离县城近,患者多,检查设备也好一些,病人多,能提高业务水平。合作医疗后,农民小病不扛了,常见病、慢性病、小儿急救、中医疑难杂症等,病人越来越多,2007年病人明显增加,最早每天看10多个病人,现在翻了四五倍,每天能看四五十个人,去年冬天甚至达到60多人。病人多了,自己的压力也大了,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水平,查阅资料、进修学习、及时总结经验等,自己买杂志、看报纸、网上学习,跟上医学进展,提高很快,很多病人专门找我看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该卫生院的资料显示,2011年1月-12月,全院补偿住院参合农民496人次,住院总费用802915元,补偿总金额276180元,日均住院费用143.2元,人均补助529.5元。同时,外转病人报销的金额也逐步增加,每个月外转病人的报销费用40多万,最多72万元。

  转型迎接新医改

  公共卫生开辟新天地

  琚永恩介绍,2009年国家实施新医改之后,卫生院的发展走到了新的路口,新的时期,国家强调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的任务非常重。而这也是卫生院发展的新机遇。以前,他们主要是靠基本医疗挣老百姓的钱维持运转,现在搞好公共卫生服务,政府给补偿,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加成等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就医看病的负担,卫生院靠药品的日子结束了,只有做好公共卫生服务才是出路。这就要求卫生院必须转型,从看病转向搞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条腿走路,而这个转型给卫生院开辟了全新的天地。

  张莉医生2003年到张家畔镇卫生院工作,她的工作主要是预防接种。她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她走遍了镇上的每一个村庄,上门接种,背个箱子挨家挨户打疫苗,还有传染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都需要他们筛查、诊治、管理。传染病主要是淋病、性病、腹泻、腮腺炎、麻疹等,特别是幼儿园以及小学生的接种、体检等,每月针次在7000多,工作量非常大。

  杨海宽医生是西安高教系统职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社区医学的中专生,2002年毕业,2006年应聘到张家畔镇卫生院工作,负责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他告诉记者,开始的时候工作很难搞,他深有体会,那时条件不好,无论乡镇还是县上,卫生工作都很难开展。2003年非典后县上重视计划免疫。他2004年在龙州镇卫生院搞计划免疫,那时工作为他打下了基础。调到张家畔镇卫生院后,继续搞计划免疫。刚来时户籍人口5万人,但是各个村子里搬到张家畔镇的、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加起来就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他们摸底下来20万人以上,每年出生人口近4000,这是报表上的数字,实际出生远不止这么多。卫生院搞计划免疫的医护人员共12个,有一半人常年要在村上跑,主动找小孩,院长重视,要求我们出去,挨门逐户清查,问家里有小孩没有,有的话,接种了什么疫苗,并通知接种疫苗的时间和疫苗种类。每人每月最少跑200多户人家,相当艰苦,近

  的都是步行出去,走到最远再步行回来。后来院长加大支持力度,给我们买了摩托车。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已经换了2辆摩托车,2004年一辆,2006年又换了一辆,跑的快一点,入户的户数多了,效率高了。县上疾控中心也加大了指导,强调每个乡镇卫生院配一辆摩托车搞防疫以及和接种。后来比利时在我们这里有个项目,给我们卫生院发了一辆面包车,成了我们最现代化的工具。

  杨海宽介绍,公共卫生工作刚开始非常难搞,主要是农民的预防接种意识不高,不了解他们,抵触防备心理很强。他印象很深的一次,到了农民家里,眼看着有小孩有大人,但敲门就是不让进家门,以为他们是搞计划生育的检查超生的,甚至放狗咬人。有一家人见了他们还把正在玩耍的孩子用被子捂住,后来他们耐心做工作,逐渐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农民现在比以前接种意识主动多了,只要是接种日期,刮风下雨都不耽误。而卫生院的接种条件也大为改善,从刚开始2米多宽的石膏板房,到后来的彩钢棚,再到现在的标准化、规范化接种门诊,农民看到这些变化,对公共卫生的认识也有了变化。

  杨海宽说,张家畔镇卫生院的规范化接种门诊是榆林市第一家建成的,省上的要求是2011年6月下来的,他们卫生院8月份就建好了,当时神木县、定边县的卫生院都来参观过。

  薛加学是西安医学院的大专生,2011年毕业,由于是本地人,他当年9月份自己找到张家畔镇卫生院应聘,现在也搞公共卫生。说起自己的工作,这个年轻人也感觉开始时候不好干,太难了。他说自己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所有项目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现在已经建了8万多份,逐门逐户摸底填表,主要了解过去病史,现在情况,量血压,测血糖,了解过去对啥药过敏,在哪里住过院等全面的个人基本信息。接着,将根据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要开健康处方,只要人在,就给讲清楚,搞不清楚的,必须多次跑,这次不行,下次再去。如果是住10户人家的片区,得去四五遍,住在城镇里的,我们去人家上班,等下班再去,人家要休息,有些人还骂我们。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院长在电视台,广播里自己花钱介绍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也发传单,介绍国家政策,争取支持。

  公共卫生盘活基本医疗,基层网底有了保障

  由于公共卫生日渐深入,张家畔镇卫生院和辖区老百姓的关系日渐紧密,通过公共卫生服务,还带动了该院的基本医疗,越来越多的农民患者首先到卫生院就诊,不仅因为卫生院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高,而且到卫生院看病方便,医生护士的态度认真负责。截止目前,这家卫生院已经培养了至少3个老百姓非常喜爱的名医,他们每人每天的门诊量都在四五十人以上,这在医改之前是没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都有序运作了起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也就得到保障了。

  采访时,靖边县席麻湾村68岁的王志莲老人正在接受针灸治疗。她主动拉住记者的手说起了自己的感受。老人告诉记者,她和老伴是村里的贫困户,合作医疗的钱都是县上出的。年轻时日子艰苦,没有没吃过的,没有没做过的,干重活受了苦,老了一身病,儿女都外出打工,她既要照看老伴,还要照看孙子,平时舍不得看病,也不敢看病。这次实在疼得不行了,来卫生院看看。没想到才几天,折磨自己半辈子坐骨神经疼、头疼都大大减轻了,膀胱炎、尿血也都看好了。前后10天了,一共花了1000多,合作医疗报销之后,自己就拿100多块钱,这里

  的医生不嫌弃我们老糊涂,不嫌弃我们脏和臭,号脉、扎针、输液都问得一清二楚,一点也不怕。老人告诉记者,她的老伴原来也是乡村医生,干了一辈子一分钱也没有攒下,前些年冬天摔倒两个膝盖摔碎了,县医院给装了2块钢板,每次复查医生都抬起腿摇晃弯曲,每次疼的半死,这然她对医院、对医生充满了恐惧,而这次看病医生、护士把自己当亲人对待,真的没有想到。

  大路沟村60岁的樊振芳老人面神经麻痹,高血压、癫痫,患病20多年,特别是癫痫,一年发作好几次。自从10年前在张家畔镇卫生院看病以后,在没有换过医院。一是方便,二是便宜,最重要的医生对自己好。老人一家四口,靠儿女打工谋生,年收入四五万元钱,还有2个孙子在念书,家里经济条件十分拮据。挣得不够花的。主治医生邓元昭告诉记者,每次都是对症治疗,中医针灸,中草药,外加一些西药,特别是针灸,对急性期疼痛疾病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而中医药便宜,针灸都是免费的,因此大家都很欢迎。

  龙州乡60岁的卢占福老人因为心脏不好、气管炎、背部疼痛入院治疗。他说发病后疼的睡不下,出不来气,这里针灸效果非常好,现在4天了,已经完全没有疼痛了,他老了,不能干活劳动了,靠儿女养活,晚年就怕得病,看病花钱给孩子增加负担,国家有了新农合,帮了老年人大忙,而卫生院的大夫们也看的好,这就是最好的晚年了。

  小河乡72岁的马明花老人20多天前因为关节炎发作,平生第一次住起来拐杖,因为到县医院看病排队时间太长,两腿膝盖受不了,就来到了张家畔镇卫生院,在这里不用等,进来就看上了,大夫一有空就来看她的情况,给她免费针灸,也不用交押金,当天结算,看了8天基本好了,能下地走动了,也不用拐杖了。老人说,自己西安、银川、县医院都看过病,数这里服务态度好、数这里方便,确实是老百姓自己的好医院,电视上经常看到国家在搞医改,搞医改就要支持我们老百姓身边的好医院,让他们更好地为我们看病服务。

  琚永恩告诉记者,张家畔镇卫生院的发展就是当地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发展的缩影,正是国家的好政策让他们有了为农民看病服务能力。下一步,他们还将在人才培养上下大力气,决不让农民因为常见病四处奔波,同时要响应省上、市上的号召,细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他们这一代手里变成现实,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国家医改政策的阳光和实惠。

推荐访问:中医院发展纪实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镇卫生院发展纪实 榆林市 靖边县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