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广播电视台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2023年)

时间:2022-11-24 15: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广播电视台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广播电视台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总纲,以“树正[objec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播电视台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供大家参考。

广播电视台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广播电视台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总纲,以“树正气,强队伍,出精品,壮实力,再创业,争上游”为指引,以“开发人才、优化配置、整体培养、定向激励”为方针,推进实施人才强台战略,广纳各方贤才,挖掘塑造人才,为我台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储备。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时间,严格引进紧缺人才、深入开发现有人才、培育留用精英人才、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建立起传媒行业的“人才高地”,为我台实现“全国争上游、再创新辉煌”的发展目标,造就一支

  “三有五讲”工作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到2020年,引进我台急需的100名以上的基础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达到1名、省级人选达到1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达到2名,入选其他省级优秀人才达到30名;贯彻实施全员培训制度,让学习成为干部职工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未来五年计划开设精品课程50期,适时选送100名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外派进修学习。

  三、我台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人才队伍现状

  我台现有职工人,其中台领导人,占

  %,中层干部人,占

  %,普通职工人,占

  %。

  在年龄分布方面,30岁以下人,占

  %;30岁至40岁人,占

  %;41岁至50岁人,占

  %,50岁及以上人,占

  %。

  在学历分布方面,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占

  %;大学本科人,占

  %;大学专科人,占

  %,中专及以下人,占

  %。

  在职称分布方面,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共计人,其中正高级人,占

  %,副高级人,占

  %;中级人,占

  %;初级人,占

  %。

  在岗位分布方面,行政管理岗位人,占

  %;采编播岗位人,占

  %;技术岗位人,占

  %;经营岗位人,占

  %。

  近五年,全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获得国家级行政奖励33人,享受业务类国家级获奖殊荣230余人。

  从以上数据看出,我台人才储备较为充分,以中青年职工为主要力量,人才队伍基本素质较高,但是具有突出贡献、高学历人才较少,新生力量不够充足。

  2、近五年来人才引进情况

  以来,根据全台岗位的实际需求,我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记者、摄像、法务、人力资源、高端新闻主播、优秀主持人等25类岗位,200余名专业缺口人才。其中包括通过对外招聘引进的技术、电气工程、舞美化妆等专业基础型人才;通过与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大学建立合作实习基地,引进的高素质播音主持专业、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约14人。目前,我台正着手面向社会和高校,引进急需的播音主持、新闻采编人员若干名。

  3、人才培养与开发情况

  我台的人才培养,以“送出去”参与外部培训和内部组织培训

  为主。近五年来,业务培训我台按照总局培训要求,参加总局各类培训班30余期,累计培训人数200余人,参加省局、宣传部、党校等各类培训班30余期,累计培训人数500余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200余人,自行组织培训班20余期,累计培训人数300余人。

  4、人才激励情况

  近五年来,我中心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了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即目标经营管理责任制考核,实行二级经营、二级管控、二级分配,全台将年度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经营指标,向二级部门分解,二级部门管理团队作为目标责任人,与台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缴纳风险抵押金,把全台各部门负责人的“位子”和“票子”与其管理业绩有机挂钩。

  同时,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职工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采用关键绩效指标考核(KPI)、工分考核、计时/计量考核等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模式,使全台形成“人人有目标、人人被考核、考核为人人”的绩效考核推动机制。

  此外,我台在激励优秀人才方面,曾建立并实施“首席制片人”、“岗位明星”、“领军人物”、“英雄榜”等推选机制,对核心主持人岗位设立“岗位绩效”,并对获得“四个一批人才”、“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先进个人和获得国家和省级业务大奖的主创人员进行年度表彰、奖金奖励。

  5、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人才引进上,按照省长办公会人员冻结的要求,连续四年没

  有进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连续两年没有新进人员,新鲜血液供应不足、引进高精尖人才数量较少、引进手段相对单一,影响了人才队伍建设。

  在人才培养和开发投入上,存在专项经费严重不足,甚至严重低于国家规定的“提取职工工资总额1.5%作为教育培训经费”的标准,目前台年人均培训经费仅为21.7元,尚没有开展大规模的系统培训。

  在人才激励政策方面,存在与激励机制配套的考核、评估等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正负激励力度有待加强,与激励挂钩的配套政策有待建立。

  四、人才战略整体规划

  (一)立足战略,结合实际,抓好基础性人才和高精尖人才的引进

  1、做好基础型人才的引进

  引进对象主要为广播电视行业相关专业的一线岗位。每年年底,由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上报内部岗位空缺情况,由人事部门制定全台人才调剂及引进方案。对于无法内部调剂的基础型人才,制定全年对外招聘方案并分阶段实施。未来五年,将着重在编辑、记者、摄像、包装、剪辑、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重点引进对象。

  2、搭建高层次人才招聘“绿色通道”

  选拔对象主要为从事舆论宣传、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核心业务,在核心岗位第一线起示范和引领作用,近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对于与我台战略发展相一致的高精尖人才,破除身份、学历、职称等硬性引进条件,可采取

  协议用工、节目合作、特聘指导等方式,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并配套相应团队、项目资金、待遇、评估等管理方式,建立高精尖人才的使用及效果评估机制。

  (二)全面培养,创新模式,抓好各梯次人才队伍建设

  1、讲学习,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根据台战略发展目标,分重点、分阶段、分类别地开展全台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台级统筹组织精品课堂和远程教育、业务部门灵活内训等组织方式,开展公共教育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等全方位培训,建立职责分明、利益挂钩的完备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习型单位、学习型队伍建设,在全台形成全员学习、持续学习的浓厚氛围,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实现以培训为载体,促进全体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继而实现节目制作、品牌建设、经营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全面提升,助力我台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2、强队伍,建立各专业精英团队

  集中力量选拔各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精英团队,入选“辽宁广播电视台人才储备库”,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未来五年,通过系统化建设全台培训工程,培养以下“五类重点人才”:即培养一批有正确舆论导向,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主持;培养一批务实创新、创造品牌化节目的制片人、导演;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技术精湛、精通高清技术的技术尖子;培养一批擅长资本运作、市场开拓、企业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能手;培养一批懂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融合的新型媒体人才。在

  此基础上,努力打造“高精尖人才第一方阵”,即熟悉以上多个业务板块的业务多面手,以此形成我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三)激活存量,多措并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1、打开职工职业发展通道

  一方面,开辟职业发展多通道。以任职资格明确员工发展方向,牵引员工的能力提升,推进员工的职业化进程,保持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畅通专业通道,健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评审流程和聘任方式。突出业绩导向、创新导向、岗位胜任力导向。另一方面,创新干部选拔机制。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观念和各种条框的束缚,畅通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通道,坚持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干部。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办法,注重能力实绩和群众口碑;为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一线部门、关键岗位锻炼培养多创造条件;规范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制度,合理完善干部退出机制。

  2、让职工“名利双收”

  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按效分配”的原则,形成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节目生产一线倾斜的分配制度,让职工获得与工作实绩匹配的酬劳。同时,健全人才奖励机制,创新和完善我台获得重大荣誉的个人和作品的奖励制度,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五、人才战略的具体办法

  1、人才引进办法

  (一)制定政策、量化标准,为人才提供政策依托

  制定《辽宁广播电视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量化高层次人才标准,明确有关待遇及相关工作程序,制定后期管理及考核细则,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政策保证,并为留住现有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支持。

  (二)创新机制、灵活运用,拓宽引进渠道

  根据紧缺的岗位需求,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方面的制肘,不拘一格降人才。特殊人才不唯学历、资历、职称等硬性条件,放宽准入条件,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同时,多种引进渠道并用,既可以实行聘用制、劳务派遣制,也可以采用非全日制用工、项目制用工、合作办节目、招聘带薪实习生等方式填补缺员状况,充分发挥外来人才的价值和效能。

  (三)对外合作、加强联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广电总局人才交流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等培训机构、高校的战略合作深度和广度,共同建设涵盖发展战略研究、节目制作、影视剧创作、新媒体业务、文化产业开发等各个领域,囊括初级技术培训、中级业务指导、高级项目研发以及高端人才提供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人才培养基地

  (四)加大力度、优厚待遇,吸引高精尖人才

  对于高精尖人才,加大引进力度,可酌情给予以下待遇:(1)组建团队、配备助手。给予“特聘总监”头衔,根据高精尖人才提出并批准实施的项目,配备人员、设备、办公条件。(2)专项经费。(3)住房补贴。(4)配偶随调。同时,配套严格的考核跟踪机制。

  2、人才培养措施

  (一)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全台培训工作

  未来五年,根据我台每年的战略发展目标及人才培养规划,分重点、分类别的开展全台人才培训工作。全台培训按照台级统筹、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负责,业务部门实施的三级管理,台级培训分为系列“精品课程”与远程培训两类。在具体课程设置前,以部门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确保培训课程效果。职工可根据具体岗位及专业情况自行选择课程,并按学分完成全年培训任务。

  (二)搭建平台、多措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集中培训。通过聘请专业领域专家授课,启发思路,提高专业水平。二是轮岗实践。系统设置,统筹规划,为职工提供各专业岗位实践机会,深入挖掘职工潜能。三是技能大赛。通过举办出镜记者大赛、新闻评论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等赛事,角逐专业技能高手,创造赶学比拼工作氛围。四是学习考察。加强与兄弟台交流、联系,学习先进经验,进行业务交流。五是搭建网络课堂虚拟学**台。着手搭建我台网络课堂。通过台内网、云平台、“辽台人资教育培训”微信订阅号等,利用“碎片”时间交流学习。

  (三)培养师资、规范管理、切实保障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内训师队伍。组建内训师团队,主要以台领导、我台高精尖人才、重大奖项获奖者、现有各专业领域的专家等为基础,并随全台发展情况逐年调整。二是建立导师队伍。部门内建立导师队伍,采取“一对一,手把手”指导。人才师资库以内训师队伍、导师队伍为主,外部专家为辅。按照岗位系列及课程类别分类储备师资。

  3、人才激励措施

  (一)灵活设计、多种手段,建立吸引精英团队的激励机制

  在常规绩效工资动态管理机制基础上,尝试开放某个频道频率作为经营平台,以试点实施“频道频率公司化”,整合资金、人才、创意等社会资源,建立灵活的企业薪酬和激励机制,放宽管理及分配权限给团队负责人,人员、岗位、薪酬均由团队自行确定。突破体制瓶颈,充分发挥绩效激励的作用,以灵活的运行机制和能够与市场对标的薪酬水平来吸引高素质人才、精英团队为我台效力。

  (二)加强融合、建立联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

  倡导及改善频率频道中工分模式的考核手段,加强具体考核指标中与新媒体、媒体融合的关联,向绩效管理要效益,形成“全台——部门——员工”的绩效联动链条。

  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加强考核结果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及时向员工反馈,帮助其改进工作,并作为职工业绩表现的流动数据,不仅与薪酬挂钩,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评价和确定职工业务水平、业绩表现、职务晋升、岗位变动、薪资调整、学习培训的手段及指标。

  (三)突破模式、打开通道,为节目创新人才提供制度保证

  挖掘节目创新人才,建立“独立制片人制”。根据全台栏目规划,以招标方式实施节目创新工作,每年度在全台举办一次无题材限制的创新征集活动,培养节目创新人才;在台内设立节目创新基金、对入围创意团队拨付样片制作经费,节目主创人员可优先作为

  新栏目的制片人人选;设立创意入围奖、优秀样片奖、节目创新奖等节目创新奖项。

  (四)重奖大奖、鼓励先进,完善荣誉激励制度

  根据我台行政及业务获奖的奖励相关标准,对获得国家级、省级行政奖励的集体和个人,继续兑现奖励。对全国有影响力或业绩特别突出的集体和相关人员,给予重奖,并在全台范围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召开表彰大会,以传递“业务立台、人才兴台”的正能量。

  每年我台的“英雄榜”当选人员,不仅授予当选季度的绩效翻倍奖励,而且为彰显榜样的力量,当选者照片和先进事迹在“英雄榜”上进行展示。同时,为扩展荣誉激励效应,还给予当选人员提供外出培训、职称聘任加分、年度考核优秀等政策性奖励。

  设立“台长嘉奖令”,对于每年为我台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特殊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如对重大新闻报道中有突出事迹、在安全管理中有立功表现的人员进行荣誉表彰,由台长亲自签发嘉奖令,通告全台,并授予获奖者荣誉证书及奖金。

推荐访问:广播电视台人才工作计划 广播电视台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广播电视台 规划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