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肺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优秀专业论文

时间:2022-07-17 20: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肺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优秀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肺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优秀专业论文

 

 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 [摘要]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措施。方法:我院于 2009 年8 月~2011 年 8 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临床分析,并针对异常心理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 SCL-90 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因子得分从高到底依次为食欲下降、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失眠、敌对、恐怖、偏执,但是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后,其 SCL-90 评分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失眠、食欲下降等因子与干预前相比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护理对策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肺心病;心理;护理

 我院于 2009 年 8 月~2011 年 8 月对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临床分析,并针对异常心理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 年 8 月~2011 年 8 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与护理的肺心病患者 82 例,其中男 51 例,女 31 例;年龄 50~82 岁,平均年龄(56.38±6.55)岁;病程 2~12 年,平均时间(9.65±2.62)年;文化程度:初中级初中以下 32 例,高中及中专 43 例,大专及大专以上 11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82 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1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调查方法: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患者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经济收入、治疗费用来源等 [1] 。另外,采用 90 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此量表包含有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睡眠、饮食方面等方面的心身症状 [2] 。(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备专门的责任

 护士负责,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措施:①焦虑、抑郁心理:肺心病患者多病程长,而且大部分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的充分认识和了解,使得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主动沟通,耐心倾听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原因和心理需求,根据患者的需求针对性讲解肺心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与对待肺心病,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现实。鼓励其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以阻断持续的负性心理和减轻内心痛苦体验 [3] 。②担心、恐惧心理:文化程度较低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其对疾病的认识缺乏。这时护理人员要利用和蔼、亲切的语言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鼓励其诉说内心感受,并恰当给予回应,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心理紧张的技巧,消除患者的担心、恐惧心理。③悲观、失望心理: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时,患者会对病情感到悲观、失望,甚至抗拒或放弃治疗。护士应密切注意患者的言语、行为以及非语言性的情态反应,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态,协同医生给予患者希望和鼓励,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帮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患者对自我生存价值的认识,适时表达同感心,使患者产生舒畅、释然和满足感,树立战胜疾病和回归社会的信心。④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责任护士一方面给予安慰和鼓励,一方面调动家属及同事等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家属或朋友给予患者进行倾诉与发泄的机会,使其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宣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0 软件包对两组数据采用 χ 2 和 t 检验,两组间差异用 P 值(P=0.05)表示。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 SCL-90 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因子得分从高到底依次为食欲下降、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失眠、敌对、恐怖、偏执,但是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其 SCL-90 评分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失眠、食欲下降等因子与干预前相比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则无明显变化(P>0.05)。具体结果可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 SCL-90 量表评分比较( s x ,分)

 项目 观察组

 对照组 干预前评分 干预后评分

 干预前评分 干预后评分

 强迫症状 1.82±0.63 1.74±0.53

 ab

  1.83±0.70 1.79±0.64 人际关系 1.64±0.50 1.51±0.40

 ab

  1.65±0.49 1.61±0.48 抑郁 1.68±0.48 1.38±0.41

 ab

  1.69±0.54 1.58±0.44 焦虑 1.54±0.54 1.34±0.37

 ab

  1.55±0.49 1.49±0.44 敌对 1.47±0.44 1.45±0.56

 1.48±0.39 1.46±0.48 恐怖 1.41±0.40 1.30±0.41

 ab

  1.40±0.43 1.39±0.47 偏执 1.33±0.34 1.28±0.32

 ab

  1.34±0.35 1.33±0.51 失眠 1.50±0.30 1.31±0.32

 ab

  1.49±0.31 1.43±0.43 食欲下降 1.89±0.56 1.41±0.45

 ab

  1.88±0.57 1.80±0.55 总分 146.69±34.24 125.64±31.26

 ab

  145.72±32.91 139.84±30.98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是由呼吸道感染诱发,该病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有数据 [4] 显示在冬季医院内50%~60%的住院患者是中老年的肺心病患者。此类患者存在病程长、愈后差,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而这些负性心理则降低了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 [5] 。为了探讨肺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措施,本研究收治的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临床分析,并针对异常心理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肺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因子得分从高到底依次为食欲下降、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失眠、敌对、恐怖、偏执,但是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后,其 SCL-90 评分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失眠、食欲下降等因子与干预前相比显著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则无明显变化(P>0.05)。这表明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护理对策

 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玉玲.老年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105-106. [2] 蔺大明.护理干预对老年肺心病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28-29. [3] 杨秀丽.肺心病病人的心理反应和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4):28-29. [4] 沈祺静.心理护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抑郁的影响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7):614-615. [5] 胥之梓,范秀华.87 例肺心病人的心理类型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0):128.

推荐访问:肺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 优秀专业论文 肺心病 心理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