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探文心以明理,究章法以成规(精选文档)

时间:2022-07-06 1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文心以明理,究章法以成规(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探文心以明理,究章法以成规(精选文档)

 

 探文心以明理,究章法以成规 ————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攻略 作

 者:

 浦培根

 作者简介:

 浦培根,江苏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15 年第 201510 上期 第68-70 页

 内容提要:

 探究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同时又有一定的规定性和限制性。近几年,江苏卷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往往就是探究题。本文结合部分省市试题,分析了阐释型探究题、分析型探究题、品鉴型探究题及评点型探究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关

 键

 词: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命题特点/解题策略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6 年 03 期

 自 2008 年起,江苏省在“考试大纲”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相应的能力层级为 F,是现代文阅读的最高层级。近几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题的最后一道小题往往就是探究题。

  探究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解答这类题一般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或所需要的直接材料,而要求考生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说出

 “你的理解”“你的看法”。探究题同时又有一定的规定性和限制性,评分细则一般会有相对统一的答案,解题时不可忽略背景,或偏离命题指向,应该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处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判断。探究题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

  从江苏省乃至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的命题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重实际。它是以高中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的。二是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难点等关键处设题。三是讲依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探究题的题面可能标示“探究”二字,也可能不明确标出。

  下面结合部分省市试题,谈谈探究题的命题特点以及解题策略。

  第一种题型:阐释型探究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材料,都是具有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学品位的经典作品。一般是在文本的关键处设题,要求考生找出相关文段,深入理解文本主旨,对问题说出自己的理解,做出一定的阐释,是一种成熟常见的题型。

  2013 年福建卷《瓦》第 15 题,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从作品整体出发,透过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发掘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意。本题

 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回答。客观方面,“时光”是指瓦的产生是先民的创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活。主观方面,“欢乐”是指人们对瓦的喜爱、依赖、眷恋、赞美和感激;“痛苦”是指人们因瓦即将被取代、即将从历史中逐渐退隐消失而产生的痛苦和伤感。将这几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本题的答案:①(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2015 年北京卷《说起梅花》第 25 题: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本题为词句理解题,需要解释词的本义、语境义及情感主旨。本题题干明确了理解句意的方法,要求结合句子中两个关键词“书香”和“诗心”理解全句的意思。回答本题最关键的就是将句中抽象的词语赋予具体的意义。“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涵的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骨清魂香”指的是梅花的品格已深入中国人血液灵魂。“如此美丽”指的是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组织答案时要将这些要点概括出来。答案示例:“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此类试题常以解释重要词语或关键句子的面目出现,对重要词语和句子含意进行阐释时要注意:一是还原原则,就是将句子还原到具体的语境中去,从而阐释其含意;二是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具体分析,发掘其内在的深层含意,即实体及情感的双重含意;三是将抽象或具象转换成具体或概括的形象,只要言之有理,推之有据即可。

  第二种题型:分析型探究

  这是一种基于文本内部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文本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情感取向。此类探究注重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重构文本的新意,从而实现阅读的探索和创造。

  2015 年福建卷《纸上故乡》第 14 题: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散文标题通常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的主旨。解答这类探究题既要理清作者思路,又要把握总体内容,进而把握全文主旨,尤其要注意把握其表层意和深层意,甚至言外之意。本文中“纸上”表明是文字创作,包括他人和自己。“故乡”既是实指,又是虚指,即精神家园。答案示例: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2013 年大纲卷《林肯中心的鼓声》第 17 题: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梳理。这篇散文是按“我”在曼哈顿听林肯中心演奏音乐的感受来构思行文的,也就是说本文的线索是时间线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线。回答此题,需从文中找出关于“我”心理变化的词句,如“惬意”“厌恶”“恣意癫狂”“激动过分”等,然后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①初来曼哈顿,“我”对能够免费享受林肯中心丰富多样的音乐而感到舒心惬意;②不久,“我”对从林肯中心传出的、不合意愿却又不得不听的音乐感到痛苦和厌恶;③最后,“我”被林肯中心的鼓声所吸引、震撼,甚至为之疯狂。

  从题型看,命题者主要还是依据文本主题内涵或写作意图来做文章,主要探究点是标题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和环境意蕴等。解答此题要注意:一要依据文本的内容探究,紧扣文本,尊重文本;二要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或是“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三要按照一定的角度做探究,善于选择审视角度,进行层面切割,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阅读和挖掘,以求得作品的丰富意蕴。

  第三种题型:品鉴型探究

  鉴赏是文本阅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现代文阅读文本材料,大多属于名家名篇。这类探究题往

 往就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篇章结构安排、主要表达特色、语言特色或相关的需要思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品读、鉴赏文本内在的审美价值。

  2012 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第 14 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小说的内容主要指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等。如果能够掌握相关小说中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知识储备和解题意识,就能从人物、背景、主题等不同的角度实现突破。参考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2013 年北京卷《浙江的感兴》第 20 题: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 200 字)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主要表达特色的体察、鉴赏与评价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是鉴赏文学作品时常常提到的术语,是对情、景关系的一种解读。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其次,要写明本文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特点并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阐释;最后,要说明这种写法的好处,使理解更为丰满、全面。答案要点:作者笔下的绍兴之景带着他对绍兴之人的理解、认识与深情,正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包含写景者的主观情感,景物自然就带上了人情人味,有了更深的意蕴,更具艺术感染力;而作者的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使文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进行品读与鉴赏。此类题型大致有两类:一是单一型,偏重于赏析某一点或侧面;二是综合赏析,实则以单一型为主。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选好切入角度,应“小”而“巧”;二要有针对性,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三是答题表述应清晰,先叙后议,有叙有议。

  第四种题型:评点型探究

  “课程标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这类试题往往涉及作品的核心内容或某种观点态度,或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进行探究,做出评价,可以是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做出评价,可以是对审美取向做出评价,也可以是对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的评价等。这种题型往往要求考生依据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并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由于这种题型开放性强,拓展余地大,因而备受命题者青睐。

  2014 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第 18 题: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主要考查对小说主旨的理解。面对商业化的强烈冲击,小说展示出相互对立的两种态度:一边是以陈皮匠为代表的传统派,一心守护传统文化;一边是以其他古城人为代表的功利派,一心想把历史文化资源商业化。作者重点塑造了陈皮匠这个人物形象,肯定了他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批判了当下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的现象。答案示例:(1)评价:①作品表

 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是不可取的。(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2015 年四川卷《太湖碎锦》第 18 题: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探究作品表现的观点态度。学生可以自由组织语言答题,但需要注意:首先表明态度和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来阐释。回答分析时,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能凭空得出结论。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嫠峰“云气溺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感知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略远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这种题型重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既

 要“内引”,又要“外联”,把一个独立的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进行拓展延伸,就作品的意蕴进行多维和深度的解读。解答此类题应注意:一是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二是个性解读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定要尊重文本;三是不能只是从原文摘取词句,应有深度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四是特别要注意评点方法,评点要有叙有议,有点有评,评点还要有高度、深度和宽度。

  其实,探究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题,只是要求考生解答时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并且融入一些个人的体验和感悟

推荐访问:探文心以明理,究章法以成规 成规 明理 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