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7 12: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语】《墨梅》是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以下是大海范文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教学反思

  教学古诗《墨梅》之前,我先告诉学生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我女儿突然之间对我说了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那是她看电视时看到的,那句古诗什么意思,其实她一点也不知道。学生们听了都笑了,于是,我对他们提出了要求:今天我们学古诗,要背出来,还要懂其中的意思。

  也许是因为这句话的作用,学生们都不想像我7岁的女儿一样吧,学生们学得都很认真,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或查阅资料,一下子就理解了古诗《墨梅》的意思。之后我给学生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试着自己去背诵。五分钟后,听上去大多数同学都能背出来了,于是我让教室恢复了安静,点名几个同学起来背诗,几乎被叫到的同学都能背出来了。我很满意,打算让大家抄写这首古诗的时候,一个学生说:“老师,杨苏平举手了!”我一看,真的!他有事?我让他起来,没想到他开始背起了古诗:“我家洗砚池边树……”真的全部背出来了!我很惊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喊停的时候,杨苏平只能背出第一句古诗,现在居然能……在我的带动下,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同学们都带着赞许的目光看着杨苏平,因为每个同学都清楚杨是一个怎样的学生。“我发现杨苏平很聪明,刚才他只能背出第一句的,只是听了同学们背了几遍,他就记住了这首诗!”听了我的肯定,杨的脸红了,但是笑得很开心。这次的掌声,无论是对我,对同学们,还是对杨苏平,都将是印象深刻的一次!

  多么希望,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掌声能多点再多点。 

2.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教学反思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3.小学三年级语文《墨梅》教学反思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推荐访问:反思 小学三年级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