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隐性知识视角下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东省15家高职院校的调查

时间:2023-08-10 12:50: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傅 朱佳宜 郑俊茂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1],职业教育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2],社会工作职业教育是二者的叠加,更要重视实践教学。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与社会学家均强调实践教学的价值。中国古代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陆游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西方学者如英国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法国涂尔干将教育视为“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美国杜威则视教育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等等,皆是此意。

然而,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却遇到“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工作的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医务、学校、司法、妇女、儿童、长者乃至党群服务,对于社会工作的需求都迫切而广泛。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的对口就业率却仅有15%-19.3%,大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并不愿意在本行业就业[3]。究其原因,既与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职业尊严和社会认可度密切相关,也与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跟不上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步伐有关[4]。社会工作职业教育主要从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两方面出发,为社会工作行业培养专业人才,扩大人才队伍。但目前的社会工作职业教育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以及不均衡现象[5],需要建立完备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体系,以促进社会工作职业更加专业化。

(一)关于隐性知识及其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相关研究

隐性知识的提出者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西方哲学家无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理性主义者都追求知识的理性与客观,但波兰尼认为除此之外,还有相对个体性、情境性与文化性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即知识是信念和寄托,而信念的因素往往难以描述,是知识的默会部分所固有的,即“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6]。隐性知识的提法契合了东方文化喜感悟的特性,引起了东方学者的兴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他们认为深藏未露的隐性知识是“知识冰山”的主体,而显性知识只是冰山浮于水面的一小部分,并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变换模型——SECI 模型[7]。在隐性知识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中,魏文婷等(2015)对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中的隐性知识研究进行了述评,认为参考借鉴多,探索创新少;
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
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8]。吴全全、姜大源(2004)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侧重于显性知识管理,而职业教育学和教学论则侧重于隐性知识管理[9]。谢志平、周德义(2010)认为缄默知识极有价值,深入挖掘教师的缄默知识可以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10]。由此可见,隐性知识与职业教育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杰、邹英(2021)提出有必要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构建“全程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摆脱“教育先行”专业发展路径中的片面性困境,实现“三性合一”[11]。卢爱国、黄海波(2015)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以学习能力、服务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培养为目标定位,构建认知型、实训型、服务型和研究型“四面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12]。徐小平、田兆富(2014)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专业以及专业教育三个维度的转型发展为基础,并以现代化、融合化和本土化为基本遵循[13]。肖怡虹、杨渝川(2013)以社会工作专业变态心理学课程为例,认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力图通过课堂教学、见习、自主学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感性认识和社工临床实务方面的能力[14]。可见,现有文献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形式、意义、方法、维度均进行了研究,既有宏观教育的探讨,也有微观课程的分析,但对于隐性知识视角下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鲜见,实证研究更为稀有,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鉴于此,本研究选择了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以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来了解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并分析社会工作专业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影响因素,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来为寻找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相关指导。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根据院校所属省市等级,将广东省内的高职院校分为广东省属院校、副省级市(即广州和深圳)市属院校和其他地市院校三个层次①在广东省,广州、深圳为副省级市,其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程度与专业教育水平在全国领先,广东省内地级市的社会工作教育与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关联,为此在本研究中,两个副省级市全选,在地级市中,既选择经济发达的中山、顺德、珠海,经济中等的惠州,也选择相对偏远的茂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每个层次的高职院校中分别抽取5家高职院校,共15家(表1),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分别抽取10名,共1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表1 纳入研究的15 家高职院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本研究以线上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形式展开调查。2020年10月10日-11月5 日,针对随机抽取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150份,回收率为100%。在正式调查前,使用SPSS 22.0对预调查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可靠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4个测量大项(实践教学成果、实践教学体系、积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体系)的可靠性检验Cronbach α系数为0.69,因子载荷系数>0.60,说明问卷设计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隐性知识测评

问卷中对隐性知识储备进行了测评,以了解被调查教师的隐性知识丰富程度。由于隐性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本测量方法是情境模拟测验法[15],即设置一个个案工作中的典型场景,邀请3位与被测评者无利害关系的同行专家作为测评员,通过观察被调查教师在该场景中的现场反应和对策行为表现来间接判断其隐性知识储备情况。

(三)研究假设

本文从实践教学角度出发,提出三个研究假设:

(1)研究假设H1:教学条件、实践方式、课程与实践的紧密度及学校的关注度是影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

(2)研究假设H2:相比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有更为明显的效果。

(3)研究假设H3: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有相互促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专业师资力量充足,隐性知识丰富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力量充足,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拥有5名以上专任老师的院校占73.42%(表2),20.98%有独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25.87%是全部由专任教师兼任,而既有专门的实践课教师,也有其他专任教师负责实践课教学的高达53.15%(见表3)。教师的社会工作专业隐性知识储备较为丰富,27.2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隐性知识储备非常丰富,49.65%认为丰富,21.68%表示一般,仅有1.4%的学生反映非常不丰富(见表4)。

表2 所在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专任教师人数

表3 所在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状况

表4 教师的社会工作专业隐性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人数及比例)

2.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实践频次较高

调查发现,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的方式趋多样化,主要的方式分别是学科竞赛、行业或学界专家专题讲座、公司或机构实习、校园实践活动(如三下乡、社团服务)、课程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数据显示,校内外实践活动的频率占比普遍集中在“每月一次、每季度一次、每半年一次和每年一次”这4个频率上(表5)。

表5 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频率

3.重视课赛课实结合,紧密结合行业

研究显示,高职院校重视课赛结合,重视课程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行业。学生对课程与社会工作行业实践结合的紧密度,以及对课程与社会工作技能大赛结合的紧密度的认可程度分别为76.92%和83.22%(见表6)。

表6 课程与社会工作行业实践及技能大赛结合的紧密度

(二)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为了分析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影响因素,采用了相关回归方法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将教学条件、实践方式与频率、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程度、学校的关注度作为自变量,逐一进行分析,探究这几个影响因素如何影响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从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教师人数是会影响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它们是呈显著性正相关(r=0.135),也就是说,当社会工作专任教师人数越多,对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越有帮助;
然而数据分析发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构成状况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F检验并不通过,说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构成状况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产生影响;
教师的实践经验也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呈正相关(r=0.344),即教师的实践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
同时,教师的隐性知识储备也与实践教学体系呈正相关趋势(r=0.245)(见表7),也就是教师的隐性知识储备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有推动作用。可见,随着经济条件的日益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不断完善,优越的教学条件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师资力量、教学场所等资源为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学条件是影响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

表7 教师人数、实践经验、隐性知识储备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

2.实践频率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在教育学习中,理论与实践是一对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实践的周期越频繁,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

从下表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的效果受校内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频率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活动频率与实践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r=-0.138),所以当校内实践教学活动越频繁,实践教学的效果就越好;
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活动频率与实践教学效果之间也是呈正相关的关系(r=-0.072)(见表8),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效果随着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而有所提升。

表8 校内外实践活动频率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关系

3.课程与实践的紧密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实践的紧密度对于实践教学的效果有重要影响。课程与实践越紧密,理论知识越巩固,越有利于指导实践。因此,在本研究中以两者的紧密关系作为自变量,来分析其对实践教学的影响情况。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课程与社会工作行业实践结合的紧密度跟实践教学体系(r=0.277)、实践教学效果(r=0.443)呈正相关,从表9可以看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效果会随着课程与社会工作行业实践结合的紧密度增加而提升。

表9 课程与社会工作行业实践结合的紧密度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效果的关系

而且,课程与社会工作技能大赛结合的紧密度也会影响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与效果。从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课程与社会工作技能大赛结合的紧密度跟实践教学体系(r=0.244)和实践教学效果(r=0.380)呈正相关趋势(见表10),也就是说,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效果也受课程与社会工作技能大赛结合的紧密度的影响。因此,课程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会影响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形成和效果。

表10 课程与社会工作技能大赛结合的紧密度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效果的关系

4.学校关注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从表11可以看出,学校的关注度跟实践教学体系(r=0.434)和实践教学效果(r=0.551)呈正相关趋势,即当学校给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关注越多,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越完善,效果越好。可见,学校的关注度对于教学开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学校足够关注甚至重视某个专业时,会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并给予强大的资金支持。

表11 学校的关注度跟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对于指导实践的作用分析

1.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有更显著的实践指导作用

从表12可知,显性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呈正相关关系(r=0.093),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也呈正相关发展趋势(r=0.250),而显性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性小于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性,说明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影响更大。从表13得出,显性知识与实践教学效果呈正相关(r=0.199),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效果也是正相关关系(r=0.325),而显性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性小于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效果的相关性,说明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更明显。

表12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

表13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关系

2.实践教学活动频率影响隐性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从数据分析中发现,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频率会影响隐性知识的积累。从表14可以看出,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频率与隐性知识积累(r=0.227)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与隐性知识积累(r=0.151)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越频繁参与,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积累。从表15得出,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频率与隐性知识应用(r=0.224)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与隐性知识应用(r=0.108)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越频繁参与,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应用。

表14 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频率与隐性知识积累的关系

表15 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频率与隐性知识应用的关系

(一)教学条件、实践频率、课程与实践的紧密度和学校的关注度是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

原假设H1提出,教学条件、实践方式、课程与实践的紧密度及学校的关注度是影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经分析,教师人数、教师隐性知识储备、实践经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教学条件是影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假设成立。原假设H1提出实践频率是影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经过检验和认证,校内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频率与实践教学的效果呈正相关趋势发展,因此假设成立。原假设H1提出课程与实践的紧密度是影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经过检验分析和认证,课程与社会工作行业实践和社会工作技能大赛结合的及密度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成立。原假设H1提出学校的关注度是影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经过检验分析和认证,学校的关注度跟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效果都呈正相关,因此假设成立。

(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1.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指导实践作用更强

原假设H2提出相比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有更为明显的效果。经过检验分析和认证,显性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效果呈正相关关系,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体系和效果也呈正相关发展趋势,说明二者对于实践教学都具备一定指导作用。其中,显性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相关性数值小于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相关性数值,因此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效果的影响更明显。说明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指导实践。因此假设H2成立。

2.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原假设H3提出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存在相互促进作用。经过检验分析与认证,实践教学与隐性知识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实践教学活动越频繁参与,越有利于隐性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因此,实践教学推动着隐性知识向前发展并在实践中将隐性知识不断更新,对隐性知识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研究假设H3成立,隐性知识与实践教学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隐性知识通过大量反复实践,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有正向激励作用;
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提供了经验与方法,又反馈于隐性知识。

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否,关键是其实际效用,也就是学生进入实践场域后,能否将实践技能与工作情景融合一致并发挥作用,而不是空谈理论不知实务。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高度实践性,客观上需要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增加对隐性知识的关注度。因此,在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强调体验,重视感悟,崇尚“实践出真知”,构建以隐性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尽可能用隐喻、类比、讲故事、行动学习等方式来引导学生领悟,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中实现知识升华,是很有必要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在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实践领域呼声的基础上,抓住社会工作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培养出有实际能力的本土社会工作人才。

猜你喜欢紧密度显性隐性利用高通量表型平台分析紫叶紫菜薹新组合19-520的表型特征江苏农业学报(2021年2期)2021-06-30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及时性和紧密度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16期)2019-09-17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3期)2017-06-21中欧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7年5期)2017-05-26刍议隐性采访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推荐访问:广东省 社会工作 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