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科技期刊微博运营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时间:2023-07-17 18: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占莉娟 孙绪壕 王晓醉

[摘 要] 利用网站数据统计的方法,调研样本期刊微博账号的运营现状,包括开通认证情况,博文发布数量、频率及互动表现,内容类型、主题分布以及传播影响力等。结果显示,样本期刊博文发布数量差异大,发布频率不稳定,互动量较少;
呈现形式单一,作品发布缺乏持续性;
博文以论文分享、新闻和科普为主;
传播影响力整体偏弱。在媒体加速融合的时代背景和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需突破传统办刊思维,树立全媒体传播理念;
并从博文主题、内容表达、作品呈现、互动反馈等方面全方位改革升级微博内容;
把握微博社交属性,营造双方互动氛围,切实提高传播效果,打造科技期刊的“微博名片”, 助力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媒体融合 科技期刊 微博运营 全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3) 02-0070-08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 on Sina Weibo

Zhan Lijuan Sun Xuhao Wang Xiaozui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Law, Humanities and Society,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Editorial Department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 of website data statistics, investigate the operation status of Sina Weibo account of the sample journals, including the opening and certification, the number, frequency and intera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blog posts, the content type, theme distribu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fluence. There is a large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in the sample journals, the frequency of publication is unstable, and the amount of interaction is small;

the presentation form is single, and the publication of works lacks continuity;

the blog mainly focuses on paper sharing, news and popular science;

the overall influence of dissemination is wea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media and the policy of building world-class scientific journals,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running journals an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all media communication;

comprehensively reform and upgrade the content of their own Sina Weibo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heme of blogs, expression of contents, presentation of works, mechanism of interactive feedback;
grasp the social properties of Sina Weibo to create a two-way interactive atmosphe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create the “business card of microblog publishing” of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help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scientific journals.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Scientific journal Sina Weibo operation All media communication

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学术期刊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探索网络优先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
引导学术期刊适应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进行内容精准加工和快速分发、推动学术成果大众普及和应用转化[1]。而微博凭借其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吸引了一大批用户,是当前众多社交媒体中毫无疑问的头部平台,是科技期刊进行内容快速分发、推动学术成果大众普及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新浪微博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还在运营的微博平台[2],本研究也聚焦于新浪微博(下文简称微博)。关于科技期刊微博的研究,诸多研究从不同视角展开讨论:丁滨[3]、鲁军[4]探讨了不同专业的期刊微博运营的策略;
韩军艳[5]则从微博内容策划、发布时间、互动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维护微博注意事项。除此类专题讨论外,该主题还可散见在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的综合研究中,如金甦[6]、宋启凡[7]、李小燕等人[8]皆从不同视角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传播现状,其中可散见相对简要的微博内容,且主要为定性观点。综上,本主题研究主要从定性层面出发,探讨科技期刊微博开设的意义,主要特点以及运营策略等。仅有少数研究从定量角度探讨。如朱淼[9]统计了微博粉丝数前10的高校学报和前20的其他类科技期刊微博名称、关注数等。俞敏等[10]简要统计了4个科技期刊微博当月的发文数量与粉丝量。韦瑛[11]利用词频统计工具呈现4本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微博内容的高频词。总体上看,科技期刊微博相关研究的定量研究远少于定性研究,而且这些定量研究存在以下缺憾有待继续研究:一是科技期刊微博数据统计相对简单,主要停留在名称、关注数、粉丝数等统计,且时间跨度短,这可能与微博内容短小、数量庞大导致难以统计有关;
二是缺乏对科技期刊微博传播效果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不易呈现科技期刊微博的传播影响力;
三是对博文内容的具体细化分析较少。本文通过对微博全年数据的统计,计算微博传播指数,清晰呈现科技期刊微博影响力;
且对博文的主题、类型、呈现形式等进行细化分析,呈现整体现状的同时发现优秀案例的成功做法,并基于此提出科技期刊微博传播效果的优化策略,为我国科技期刊微博运营实践提供借鉴。

1 科技期刊布局微博的必要性

1.1 微博平台是科技期刊全媒体传播矩阵的组成部分

Web2.0时代开启后,新媒体蓬勃发展,凭借技术开辟全新空间之机,信息传播渠道的门槛快速降低,使得传统媒体开始突破原有界面或载体的限制,逐步构建起集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等媒体形态于一体的“矩阵”式综合传播格局[12]。而承担着传播科学成果、普及科学知识任务的科技期刊,也需积极顺应传播媒介和阅读模式的改变,利用新媒体时代崛起的各种技术和手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构建涵盖微博、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视频号等平台在内的传播矩阵,提供包括学术论文、学科资源、行业资讯等在内的多种信息和服务举措[13],才可能服务好散落在各个传播平台中的科研工作者、行业技术人员、对应领域教学一线的师生及对该领域知识感兴趣的社会公众等用户,才能让更广泛的受众了解科技期刊,发挥科技期刊应有的社会价值,不断扩大期刊的社会显示度和社会影响力。

其中,具有圈子化特点的微信公众号是科技期刊布局的首要社交平台,但是,若仅靠单一的社交平台难以适应未来媒体深度的、全方位融合的发展趋势,不能满足多元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在国内,除微信公众号之外,作为社会民众关注最大的信息平台微博,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一是它强大的公共讨论属性有利于引起广泛受众关注并参与讨论。如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微博用户日均查看疫情信息161亿次,其中不乏疫情传播中相关学术内容;
二是微博评论的开放度和即时性,也便于科技期刊和用户进行探讨交流并及时收集用户反馈,可以构建强大且开放的内容社区;
三是微博内容发布自由度强,使得科技期刊在微博平台发布的内容可以多元化,既可以是短小精悍的行业新闻、期刊动态、审稿进度等信息,也可以是经过加工整合的科普知识、学术论文等内容;
四是微博发布频率无上限、内容随时修改、设备限制较小的灵活性也是微信公众号等内容媒介难以比拟的。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互补共生的局面,科技期刊不宜只固守一个平台,而需挖掘更多的平台并利用其特点和优势,服务于自身传播效果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

1.2 国际顶尖科技期刊持续耕耘微博平台

不少科技期刊编辑认为,微博是新闻类的大众媒体,不适合科技期刊的垂直内容传播,主动放弃流量巨大的微博平台,或带着迫切见效的心理运营微博,不久后进入永久休眠状态。实际上,不少国际顶尖科技期刊重视微博的布局并长期坚持运营,并收获了不错的运营效果和知名度。例如《细胞》(Cell)早在2013年就入驻了微博;
《自然》(Nature)的微博账号“Nature Portfolio”自2015年开通以来已收获了74.9万粉丝和63.9万多条转评赞,保持每天3—5条高频率的稳定推送,注重原创,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新闻、论文精选、封面故事、科技图片、抽奖等,与微信、网站的内容互为依托[14];
《柳叶刀》(The Lancet)的微博账号“柳叶刀The Lancet”虽开设较晚,但也收获了9.9万的粉丝和7.2万多条转评赞,并相继开设了“柳叶刀The Lancet_eBioMedicine”“柳葉刀The Lancet_Regional Health”等子刊微博。在新冠疫情持续流行期,《柳叶刀》的微博账号矩阵不仅向公众普及了相关医学知识,而且也回应疫情当下的公众关切,减少社会焦虑,大大增强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强化了科技期刊的社会公信力。

1.3 国内已有不少进行科学传播的优秀微博案例

从广义上讲,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在社会公众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包括专业交流、科学技术教育、科技普及、技术传播等[15]。科技期刊利用微博传播科技论文及相关信息属于科学传播的类型之一。实际上,国内出现不少利用微博进行科学传播的团体组织/个人/科技期刊,取得较大成功的更有许多头部账号。如团体组织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官方账号“中科院之声”,不仅有超过400万个微博粉丝,还多次在微博“政务排行榜 部委榜”中名列前茅,为学术内容的碎片化和科普化制作提供了典型示范;
科技期刊代表“大气科学进展”“博物杂志”,创新科技期刊的语言表达,采用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大量用户;
还有入驻微博仅1年的科技期刊账号“建筑史学刊”,快速收获了2万多粉丝。新冠疫情之后,“最后一次吃糖”“庄利时和”“为格命思奔”等为代表的个人账号在微博平台自主开展了科技论文/政策/报告解读工作,创新了科学新知在微博上的传播方式,为科技期刊开展微博运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2 我国科技期刊微博运营的现状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研首先以关键词检索方法获取期刊微博账号信息,即在新浪微博中以关键词“学报”“导报”“通报”“研究”“科学”“前沿”“分析”“杂志”“期刊”“编辑部”“杂志社”“期刊中心”“学刊”“院刊”进行搜索,共检索出98个账号。其次,为避免遗漏重要科技期刊微博账号,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16]入选期刊名单为依据,在微博中进行用户检索,共检索出33个科技期刊微博账号(共47本期刊,部分期刊共用账号)。由于微博内容短小精悍,数量庞大,人工统计量大,本研究分别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和关键词检索期刊中随机抽取15个微博账号,共30个账号。本文通过人工逐一统计了各个账号的基本信息、发文频率、内容主题、互动情况等数据。其中,有11家期刊已停止运营,但“中国激光杂志社”2020年的运营数据相对完整,因此将其与剩余19家科技期刊一起(共计20家)作为统计对象。除“中国激光杂志社”统计时段为2020年外,其他账号统计的内容时段跨度为2021年1月—12月,具体内容见表1。

2.2 内容呈现形式及主题

内容呈现形式。梳理博文内容发现,其呈现形式主要分为短博文(140字以内)、长博文(大于140字)、短视频(短于60秒)、长视频(长于60秒)、微博(头条)文章(下简称“微博文章”)140个字的内容。调研发现,长博文是最主要呈现形式,占比近4成(39.91%)。如直接将论文的摘要部分作为长微博的内容,然后在文末附上论文的链接和若干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这种形式实现起来简单便捷,但是它既不能够精练有效地传递信息,也不如短微博一目了然。相比其他呈现形式,微博文章不仅有着丰富的排版形式,可在微博账号的主页展示,还提供“专栏”接口,供微博账号的运营人员进行分类整理,更适合论文的分享。

此外,视频作为当前微课、科普、讲座等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学术论文可视化呈现、口语化表达的重要传播渠道,亦符合移动社交媒体阅读的特性。但遗憾的是,50%科技期刊样本(10家)没有在其微博账号上发布过任何视频类型的作品。在发布过视频内容的期刊账号中,不需要过多剪辑手法、制作成本较低的长视频(如会议录制等)较受青睐。如“中国工程院院刊”利用长视频为学者提供讲座、会议的回放等学术资源,不仅会把其承办的各类学术论坛、讲座的相关视频利用微博的视频号平台发布,而且还利用微博视频号的“合集”功能,推出了“Engineering”“Engineering大讲堂”“智能制造与企业转型”等视频合集,截至2022年4月,其微博视频总播放量已超过20万。

博文主题。在内容主题上,科技期刊微博主要有刊物宣传、新闻、论文分享、报告/研讨/讲座、采访、评论(针对某一事件或话题发表的评述性内容,一般较短)、科普、其他(一般为商务合作和微博转发抽奖公示等内容)8大类。

调研显示,论文分享、新闻和科普是科技期刊微博账号的主要内容类型,这与科技期刊服务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办刊使命一脉相承。在论文和新闻的传播形式上,多数科技期刊直接把论文或新闻的摘要部分作为博文的主体内容,再附上文章的链接和若干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

2.3 传播影响力分析

科技期刊微博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本研究利用清博大数据平台的微博指数量化呈现科技期刊微博的影响力,通过逐一统计科技期刊微博各项原始数据,利用微博传播指数(BCI)公式 计算得到各刊的BCI值,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看出,只有“中国国家地理”“建筑史学刊”和“中国工程院院刊”3个账号的BCI指数超过1000;
“中国科学杂志社”“古脊椎动物学报”“工程管理前沿”的BCI指数次之,且与前三名有较明显的差距。

3 我國科技期刊微博运营效果提升策略

3.1 树立全媒体传播理念,借外力实现微博持续运营

在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期刊需突破传统办刊思维,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不宜只禁锢在象牙塔里,不宜只满足于网络数据库和单一的微信社交平台的传播与扩散,需树立多渠道、多落点、多种信息形态的全媒体传播理念;
不宜仅关注论文的下载与引用,只服务于科研工作者,而需树立科技期刊服务人类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大局理念,服务于对应领域的科研人员、行业一线人员、教学一线师生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社会公众等。为此,科技期刊需要主动布局微博、微信、B站等多个平台,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提升科技期刊服务社会效能。如国际细胞出版社(Cellpress)继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等社交平台账号后,于2022年8月22日入驻小红书,彰显了国际顶尖出版集团的全媒体传播理念。

科技期刊可发挥微博短小精悍、自由开放、即时灵活、发布频率无上限等特点,及时更新与期刊有关的各种消息,如审稿进度和意见、作者研究故事、精美期刊封面、投稿写作秘籍、行业新闻、期刊喜讯、征稿启事等,以加强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互动,提升期刊的美誉度和显示度。但调查显示,科技期刊布局微博的数量十分有限,且大部分账号注册时间虽早,但未能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很多账号处于“休眠”状态。

此类现象在我国当前学术期刊运行机制下十分常见,单一地依靠承担着繁重稿件运转任务的、人数十分有限的编辑部成员,实现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等在内的新媒体账号的持续运营,难度很大。此背景下,科技期刊一方面需充分调动得天独厚的专家、作者及读者资源,参与办刊工作,实现多方共赢。如南京农业大学英文编辑部的“云实习编辑项目”,通过学术社区对其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招募建立云实习编辑团队,设置激励机制调动其参与期刊运营的积极性,并通过标准化工作实施细则和自动退出机制保障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活力[18]。这种做法弥补了编辑团队的时间、精力、新媒体运营能力的盲点,同时满足了实习编辑对资源、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武汉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报(英文)》编辑部会为实习编辑提供SCI写作指导与培训、与主编和知名专家的交流机会、提供行业和科研动态的一手信息等。

3.2 丰富博文主题内容,改善作品呈现和表达

调研显示,大部分期刊微博账号发布博文的形式、内容和主题都较为单一,或为论文内容的简单发布,或为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复制粘贴甚至直接转发。一方面,这些文章内容冗长,节奏较慢,阅读体验较差,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强,阅读量和互动量低;
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并非只存在微博一个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因此关注度较低。这要求期刊在生产博文内容时需有用户思维,从用户的阅读体验出发,利用微博的各种新玩法,对论文内容进行加工创作,对传播方式进行改造创新。

首先,开展多样化的选题策划,丰富作品主题。一方面,科技期刊微博运营人员在发布相关论文内容时,可以对论文的观点和结论进行相应的提炼和加工,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自然》微博账号常以提炼论文观点的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并用生动化标题呈现,如“对基因的选择压力与无子女相关”“南极游客让雪化得更快了”等。另一方面,内容选题策划可不局限于本刊发表的论文,既可以是科技前沿发展,如国内外领域最新动态、创新成果突破,也可以是微博热搜榜上网友关心和热议的话题。例如“古脊椎动物学报”常在其主持的微博话题“古脊椎动物新发现”中发布各类最新科考发现和科研成果,该话题阅读量高达813.3万。

其次,多途径优化博文内容的呈现形式。一方面,常调用微博官方的“微博文章”“微博视频号”等板块发布内容,给用户更好的观感。以“微博文章”为例,调研发现大多账号较少用微博文章发布内容而用长微博发布,且页面不美观。然而,用户在微博文章板块中的检索与回看比长博文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微博文章可利用微博官方提供的文章编辑器或第三方编辑器对文章加工美化,呈现形式更美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专栏,实现不同主题文章的分类呈现,以方便读者检索和单独订阅。如《细胞》的微博常通过专栏进行分类呈现,如视频专栏“Cell Mentor”收录了科技期刊编辑和作者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建议等内容。此外,在内容呈现时要提炼关键信息,并通过分段、加“【】”符号、创建话题、制作海报等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便于用户在快速浏览信息时能迅速把握科技期刊想要传达的内容和信息。

最后,摒弃陈旧的话语体系,使用生动活泼的网络用语。即使用个性化、人性化、通俗化表达,学会采用“鲜活、生动、有趣、创意”的网络语言[19]和“网络热梗”来吸引年轻用户,改善博文传播效果,避免读者产生畏难心理,提升读者互动的欲望,扩大自身影响力。中国科学院微博“中科院之声”发布的《“你是我的眼”:激光雷达主动三维成像系统|流光E彩》,大量使用了“千里眼”“追着你测”“一眼就能看穿你”等通俗性表述,让读者不会对陌生知识产生畏难心理,也更乐于继续看下去并与博主互动,为营造热爱科学的社会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反之,若仅仅是论文分享,不进行任何“网络化”的加工,易导致读者阅读与互动情况不佳,这也是有的期刊微博粉丝量很高,发文量很高,但传播指数却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把握微博社交属性,营造双向互动氛围

传播方式多样化、人际传播链路发达[21]、用户互动性强是微博区别于其他媒体平台的重要特点。科技期刊新媒体负责人需要增强学习意识和用户意识[22],熟知微博的传播特点,通过加强与用户互动的频次,增强用户黏性和参与感,共创优质内容。

一方面,微博作为一个兴趣导向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发现内容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了博文的传播效果。它要求运营人员要充分掌握微博多种流量获取方式的特点,适时选用合理的内容传播方式,提高博文内容的阅读量和曝光度,如设置抽奖活动、参与微博话题讨论(特别是热搜话题)、组建粉丝群等。“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微博热搜话题“鱼腥草到底有多可怕”,创作了一篇关于鱼腥草吃法的科普内容,并因此收获95.7万的阅读量和1470次的转评赞,两个数据均为当周最高。“中国国家地理”还组建了3个官方粉丝群,总用户数超2000,大部分是该账号的忠实用户(微博官方称其为“铁粉”,在评论区评论时会有专属铭牌),是一个较可观的私域流量池。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与信息发布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静态地接收,而是双向、动态的循环反复过程。用户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与信息发布者互动,与此同时,用户发布的评论又会对其他用户产生影响,推动信息的二次传播。因此,科技期刊需高度重视用户的互动,在评论区、粉丝群等处主动引导话题,及时筛选优质评论,并通过转发、回复、点赞(博主点赞和回复的评论会在评论区靠前显示)、开启精选评论、策划各类互动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评论区互动与讨论氛围,以增强用户黏性。与此同时,期刊通过梳理用户的评论也能更加了解用户需求,从而提高博文内容质量,優化博文呈现形式。比如“建筑史学刊”经常会通过查看私信和评论、开展投票活动等方式搜集用户的问题和意见,并根据读者的问题和反馈及时对内容进行修正,通过内容共创的生产模式,激发用户的表达欲,提升用户的参与感,这可能也是其开通微博不久,BCI指数就位居前列的重要原因。

4 结 语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需多措并举不断扩大自身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学术话语权;
同时还应贴近我国公众,利用专业优势通过多个新媒体平台开展对应领域的科普工作,提升公众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助力我国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而坐拥庞大用户群体的微博,既是科技期刊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科普推广工作的有效渠道,应引起我国科技期刊的关注。本文基于期刊微博账号的调研与统计,呈现了我国科技期刊微博平台的运营现状和传播效果,提出了科技期刊微博运营效果的优化策略。但是,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一方面,布局微博平台的科技期刊数量仍十分有限,与书籍、大众杂志等其他出版物相比相对滞后,优秀案例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微博作为国内头部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经营业态十分丰富,除文中提及内容之外,还新涉猎了直播、音频社交(典型代表为国外的Clubhouse,国内称“连麦”)等业务,这些细分领域有待未来深入研究。

注 释

[1]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 [2022-02-27].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2] 光明网. 突然宣布:即将停止运营!高挂热搜!网友:青春没了[EB/OL]. [2022-03-20]. https://m.gmw.cn/baijia/2020-09/06/1301531977.html

[3] 丁濱. 走进“微博”的医学期刊及其编辑[J]. 科技与出版, 2012 (6):90-92

[4] 鲁军. 财经期刊微博传播研究:以《第一财经周刊》新浪微博为例[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6):184-187

[5] 韩军艳. 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微博助力自身发展[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16):118-119

[6] 金甦.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 出版广角, 2016 (11):54-55

[7] 宋启凡. 全媒体出版实践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应用[J]. 出版参考, 2015(Z1):41-42

[8] 李小燕, 侯春梅, 郑军卫, 等. 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04):381-386

[9] 朱淼. 科技期刊的微博应用调查与微博运营策略探讨[J]. 出版发行研究, 2013 (12):81-84

[10] 俞敏, 吴逊眉, 武瑾媛. 基于移动端的科技期刊新媒体内容多平台发布策略研究: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的100个中文刊为例[J]. 编辑学报, 2020, 32(3):307-313

[11] 韦瑛. 图书情报核心期刊微博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3):115-117

[12] 李广欣, 席静远. 新媒体矩阵思维与学术期刊移动传播体系建设[J]. 创意设计源, 2019(6):4-11

[13] 尤笛, 李薇, 边钊, 等.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用户服务创新探索:以《遥感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1):24-30

[14] 周舟. 中外顶尖科学技术综合类期刊的新媒体应用差异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1(6):101-105

[15] 于洋. 我国科学传播中的异化现象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6:18

[1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关于下达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的通知[EB/OL]. [2019-11-25].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11/25/art_458_105664.html

[17] 宋振世. 商业运营微信阅读推广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微信服务的启示[J]. 现代情报, 2017, 37(3):102-108

[18] 尹欢, 李楠, 陈文珠, 等. 科研人员参与期刊运营的探索与实践:以云实习编辑项目为例[J]. 编辑学报, 2022, 34(1):105-110

[19] 黄淑敏. 高校官方微博发展及运营策略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2 (1):38-43

[20] 陶彩军, 范真真, 佟建国. 面向读者需求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J].出版科学,2021,29(1):47-53

[21] 彭冰琳. 互联网内容传播中微博影响力的探讨[J]. 新闻潮, 2021(6):69-71

[22] 王颖.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意识的重构[J].出版科学,2020,28(1):42-47

(收稿日期:2022-08-13)

猜你喜欢媒体融合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分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2年11期)2023-01-27科技期刊的分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1年8期)2021-10-12科技期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3-29科技期刊的分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年12期)2020-01-08科技期刊的分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年10期)2020-01-08“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推荐访问:现状 运营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