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价值、困境与推进策略

时间:2023-07-04 13: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杨洪志 宁方毅 毛永强

[摘 要]  为推进融合教育在残疾人体育教学中的深入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育人和促进健康的功能,在体育俱乐部模式应用于高校残疾人体育融合教学背景的前提下,阐述其在教育公平性、相互认同、促进身心健康方面的价值;
分析其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差异、师资专业化欠缺、学校支持匮乏、对残疾学生的需求缺少关照等方面的发展困境;
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出构建“共生”文化,提升师资力量和组建辅助团队,加强支持和硬件保障,设置基于差异性的运动项目及评价体系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 残疾人体育;
融合教育;
体育俱乐部;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 80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3-0057-07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for disabled student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alue of sports club model in educational equity, mutual recogni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on the premise of expounding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ed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disable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cultural differences,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lack of school support, and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disabled students. Based on practical problems, it proposes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ymbiotic” culture,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and establishing auxiliary teams, strengthening support and hardware guarantee, and setting up sports project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based on differences.

Keywords:
Disabled sports;
Integrated education;
Sports club;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 高校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背景与内涵

1.1 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提出背景

我国有8 500万人身患不同类型的残疾[1],残疾人總数位居世界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总书记强调,残疾人事业是高尚神圣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份内的责任,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2]。残疾人的健康和教育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突出解决好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3]将残疾人的健康提升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体育不仅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还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

国家应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快速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以保障残疾人身心健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体现出国家和各级政府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决心,通过完善种种举措优化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学校体育在残疾人体育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促进残疾青少年健康的主阵地。

我国持续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确立了融合教育的发展方向。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该计划进一步提出将“推进融合教育”作为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4]。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残疾青少年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由2015年的23.9万名增加到2020年的43.9万名,增长了83.6%[5]。学校体育是残疾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残疾人教育的重要职能。残疾人体育教育应紧随主流方向,全面贯彻融合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残健融合体育教学改革。

在此背景下,选择适宜的残健融合模式是开展体育残健融合的关键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在第七条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指出:“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6]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逐渐兴起与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残疾人体育教学中,探索残健融合体育教学的新模式,全面推进高校融合教育的发展,将为残疾人健康和教育事业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 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内涵

1.2.1 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相关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正式提出融合教育,该理念明确了加强学生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使融合教育理念不仅停留在特殊教育范畴,也进入了普通教育领域[7]。融合教育在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历程整体一致,都经过了从残疾学生安置与普通教育的“回归主流”,在普通教学中给予残疾学生最大的帮助与支持的“最低限制环境”阶段,到全面深入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融合体育(Inclusion)是每个少年儿童,不论其个体差异如何,都应该一起参与到体育教育活动中,并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8]。体育残健融合不仅是将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融合在一起进行体育教学,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业余体育竞赛等方面。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采用的是课内、课外一体化的综合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将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群体活动与竞赛、运动训练4个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并纳入课程之中。这种模式在形式上迎合了体育教学开展残健融合的现实需求,能够拓展融合的时间和空间,但在内涵上存在较大不同。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不仅要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并提高学生间的运动技能,还应充分保障残疾学生的权益,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残疾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等。

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残健融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将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概念归纳为: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体育教学部门以残疾学生和健全學生为整体,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和兴趣爱好,围绕某一运动项目形成一定比例的残健学生群体,依托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资源开展课内教学、课外活动、训练和竞赛等综合的体育教学形式。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最大优势是在教学形式上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将残健融合体育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有利于深入融合地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最大限度地兼顾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的针对性强,能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符合残健融合体育教学的实际。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参与频次、团队意识、情感体验等多维度的评价形式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能够激发残疾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1.2.2 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基本框架

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秉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守融合理念,将体育课程的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构建成一个整体,课内的选项教学与课外的俱乐部指导互相补充(如图1)。其中,课内部分针对必修需求的一二年级学生,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通过选课的方式组成班级,教师通过课内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缩小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的专项差距,促进残健交流,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为其参与课外俱乐部奠定基础。课外俱乐部涵盖所有学生的综合需求,除有必修需求的学生外,还包括有选修、第二课堂需求的学生,必修的一二年级学生进入与选项课内容相同的俱乐部,非必修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专项技术水平自由选择单项俱乐部。

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形式开展,促进残健学生自由交流,注重习惯和意识的养成。

2 高校开展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价值

2.1 充分体现体育教育的公平性

因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差异较大,在残健融合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两类学生往往受到区别对待。残疾学生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被视为弱势群体,这有违教育的公平性。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模式始终将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等,保障其自主选课的权利。残疾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项运动层级自主参与课外俱乐部,对学校的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享有同等使用权。群体训练与竞赛打破传统形式,采用残、健比赛,融合比赛等形式,既充分调动残疾学生的积极性,又重视残疾学生的参与需求。在俱乐部模式下,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分层教学,缩小个体差异,提高对残疾学生的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采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避免片面评价对残疾学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残疾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营造良好的情感体验等。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模式能够满足残健学生的多元需求,保障残疾学生的权益,最大限度地体现体育教育的公平性。

2.2 促进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的相互认同

社会学的认同含义具有社群性,指向群体意义上的心理稳定感,强调个体身份地位与整个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9]。在一个社会群体里,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他们才能融入该群体。残健融合的意义在于让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形成一个群体,促进学生之间相互认同、相互融入。以往的残健融合形式很难为学生间的相互认同提供可能。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模式通过某一运动项目将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凝聚在一起,不仅拓展了残健融合的时间和空间,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该模式下,残疾学生能够与健全学生一起参与体育运动,健全学生的鼓励与肯定可以使残疾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增加其克服残疾缺陷的信心。

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残疾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健全学生,并与其建立朋友关系。该模式能够扭转健全学生对残疾学生的态度和认知,促进学生的相互合作,培养团队意识,进而使健全学生理解并接纳残疾学生,帮助残疾学生融入主流社会,最终实现对残疾学生的认同。体育残健融合俱乐部模式是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建立联系的有效手段,为学生的相互认同提供重要的外部支撑。

2.3 提升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0]。“健康”是新时代我国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普通体育教育和特殊体育教育的共同目标。相关研究表明,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相比,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整体水平偏低。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模式实现了课内课外一体化,增加了残疾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和频次,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模式打破了固有的隔离状态,让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运动,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激发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为其搭建残健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共同进步。俱乐部还可以引导残疾学生消除排斥与恐惧心理,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该模式不仅能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还注重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3 高校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困境

3.1 残障文化与健全文化的差异

在文化社会学中,文化被视为表征生活方式的抽象符号,涵盖了特定人群生活中的信仰、仪式、习俗、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工作模式、休闲活动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等[11]。残障文化是指,残疾人群由于有着相同的身体功能障碍和生活经历而形成的相似的生活方式。残障文化会影响残疾人对某些价值的认知,并对残疾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活动中残疾学生有很强的隔离感和自卑感。这种表现在听力障碍学生和视力障碍学生中更为明显,例如:听力障碍学生使用手语沟通,在体育融合中将其他学生视为“局外人”;
视力障碍学生由于视力残疾导致其运动能力受限,在体育残健融合中容易怀疑自己,缺少自信,导致其对健全学生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健全文化代表健全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残疾学生少有交集。健全师生对残疾学生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医学或生理学缺陷、神经损伤等层面。体育教师因残疾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较健全学生弱,认为多数运动项目不适合他们,进而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康复和功能补偿等,将体育课变成康复课或保健课,对学生进行分隔教学。健全学生将残疾学生定位为弱势群体,在生活、学习中对其关爱和照顾,在体育残健融合过程中极易出现过度保护现象,逐渐将残疾学生边缘化。这两种文化差异是影响体育融合教育实践最根本的问题。

3.2 师资專业化程度欠缺

实施融合教育的师资专业化程度决定着学校融合教育的成功程度[12]。目前,高校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多由健全学生的体育教师兼任,其职前未曾或较少接触残疾学生,而职后缺少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方面的相关培训与实践。这导致教师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较低,不了解残疾学生的身心特征,在融合教育实践中容易出现悲观态度,从而影响体育残健融合的深入发展。

个别教师教学技能不足、课程设计不当也会给残疾大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13]。参与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教师必须拥有全面的个人能力,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体育学科功底,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技能。例如,听力障碍的学生与外界主要依靠手语沟通,而且学生的理解力较弱,体育教师如果缺少手语教学技能,只能依靠软件将语言转换成文字,教学过程失去了语言色彩,教学效率相较于正常沟通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在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课程设计上如果不具有适宜性,因参与学生的身心差异大,涉及的层级较多,教师的个人能力无法保证残、健学生在融合过程中均能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成为融合阻力。

3.3 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支持匮乏

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以综合类高校的特殊教育学院为主,院校中健全学生的数量远大于残疾学生的数量,占主体地位。学校在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时,缺少向残疾学生的倾斜。体育作为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相比,学校在经费、人力等方面投入较少。首先,体育场馆在软件上缺少辅助的科技配套设施,硬件上不完全具备无障碍的功能,体育器材不具有通用性,体育融合实践无法满足残疾大学生自主参与运动的需求。其次,教师的特殊津贴较低,且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缺少政策倾斜,使教师参与残疾人融合教育的意愿较低。最后,人力支持不满足实际需要,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编制少,师生比例偏低,而体育俱乐部这种融合教学形式包括课内、课外,学、练、赛等多个板块,导致教师的工作量远大于传统随班就读的工作量。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是俱乐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多重身份的角色转换令教师应接不暇。体育开展融合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很难引起学校重视,在缺少经费和人力支持的情况下,无法顺利开展。

3.4 对残疾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需求缺少关照

在高等教育阶段,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仅停留在形式融合层面,本质上对差异性需求缺少关照,无法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在体育融合由“插班”形式发展到“俱乐部”形式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统一设定运动项目,忽视了残疾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运动强度与难度的设定不能充分顾及残疾学生特殊的身体状况,教学进度以健全学生为主,无法较好地顾及残疾学生需要帮助与支持的特殊需求。教学评价体系也不适合残疾学生,使残疾学生的体育成绩偏低从而影响其参与评优。在开展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实践中,教师注重体育运动促进残疾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缺少对其差异性和特殊需求的关注。

4 高校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推进策略

4.1 构建“共生”的体育俱乐部文化

融合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基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教育文化,即包容理解、尊重差异[14]。1897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共生(Symbiosis)概念,将其定义为不同种属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15]。共生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一个共同体,即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是互利互惠、互相依存的一种状态。这与融合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即消除教育中的排斥和分类,让特殊的“他们”融入社会成为“我们”。融合教育是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滋润共生文化发展的土壤。在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建立相互认同的认知,构建相互接纳的共生关系,为共生文化的构建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残健学生相互学习的能力,形成互惠共生的模式,为共生文化发展提供渠道。学校和体育教学等部门应制定体育俱乐部的相关法规文件,在不影响健全学生的同时,充分保障残疾学生的利益,优化共生文化构建的外部环境。

4.2 提升师资专业化程度,培养学生助教、助管团队

目前高校体育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与开展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需求不匹配。为科学开展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学校应引进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师资力量,教师不仅要具备与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深入了解残疾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教师能够在学生的身体差异性较大的情况下,科学掌控学生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等。学校应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丰富其对融合教育和残疾人体育教学的相关知识储备,提高其应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个人执教能力,以保障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助教、助管团体,充分发挥健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化解体育俱乐部人力支持不足的困境。助教团队可以协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残疾学生的需求。

例如,助教团队可以承担手语翻译工作,负责俱乐部的会员管理、场地时间协调等工作,提升管理品质,减轻体育教师的管理负担。

4.3 增加人力、经费支持,加强硬件资源保障

开展高校残健融合俱乐部教学,需要充足的人力保障和经费支持。学校不仅要扩充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编制,提高残健融合俱乐部的师生比,增加管理人员,加强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还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与管理。学校应划拨残健融合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教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相关待遇并激发普通教师参与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热情。为保障融合活动与竞赛的开展,学校应为裁判、服务人员以及奖品购买等提供经费支持,提升残健融合的效果。学校还应配备具有通用性的体育器材和特殊器材,既保证残健融合的需求,也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要。

开展高校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需要高标准的硬件和设施保障。学校应建设高标准的体育教学场地,为各项运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完善场地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满足残疾学生自由活动的需求;
体育场馆应引进教学辅助系统,比如,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特点开发的实时语音文字转换系统可以提高沟通效率;
合理协调场地和器材,保障残健融合俱乐部拥有充足的教学时间。

4.4 基于差异性设置俱乐部的运动项目

多数情况下,体育教学是教师围绕某一项运动对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目前,体育俱乐部的许多运动项目并不完全适合应用到残健融合体育教学中,对残疾学生不具有适宜性。这些运动项目对于残疾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没有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身体差异性,有违教育的公平性。俱乐部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不仅要符合健全学生的需求,还应充分顾及残障学生特殊的身体状况,重视残疾学生的多元需求,激发残疾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身体潜能。例如:听力障碍学生由视力代偿听力功能,身体其他功能正常,应规避声音主导的运动项目;
针对视力障碍的学生则相反,由听力代偿视力功能,身体位移困难,应该选择有音乐参与、位移相对较小的运动项目。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的运动项目应对残健学生均有很强的吸引力,以健身娱乐为主,弱化运动的竞技性,避免高难度的技术动作。

4.5 基于差异性的科学评价体系

传统体育俱乐部的评价体系均以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终结性评价以达标考核为主,过程性评价则侧重于参与频次,这些评价形式依然停留在分数表像特征层面,无形中打压了残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残健融合俱乐部模式的建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参与过程、活动氛围、团队意识等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16],以期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如表1)。其目的是:

①让残疾学生熟识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巧与方法,同时引导其关注体育运动;
②促进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提升残疾学生的适应能力。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促进残疾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

5 结束语

融合教育理念在我国多数学科中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显著,目前已深入特殊教育事业中,但体育学科的残健融合经过多年发展,依然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将体育俱乐部模式引入特殊教育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是深入开展残健融合的现实需要。尽管从理念到实践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定会遇到诸多问题和阻力,但是随着社会对残疾人群体认知的不断进步,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残健融合体育俱乐部模式必然会在特殊教育事业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 [EB/OL].(2021-02-20)[2023-03-13].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cjrgk/15e9ac67d7124f3fb4a23b7e2ac739aa.htm.

[2] 中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事业的新发展[EB/OL].(2017-09-15)[2023-03-13].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7-09/15/c_1121647431.htm.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3-03-13].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4]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 [EB/OL].(2022-01-25)[2023-03-1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1/t20220125_596278.html.

[5] 国新办举行“保障残疾人权益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发布会图文实录[EB/OL].(2021-09-26)[2023-03-13].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4687/47004/wz47006/Document/1713610/1713610.htm.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3-03-13].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7] 赖蓉.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20.

[8] 刘洋,陶玉流,徐建华.融合体育教育:“残健融合”的当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理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2):96-102.

[9] 姜秀勤. 社会认同理论下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10] ***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3-03-13].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11] 赵勇帅,孙云峰,邓猛,等.残障的“身份化”意涵与启示——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全新理解[J].中国特殊教育,2022,265(7):43-51.

[12] ROMI S,LEYSER Y.Exploring inclusion preservicetraining needs:
a study of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attitudes and self-effificacy beliefs[J].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2006,21(1):85-105.

[13] 王玥,劉春玲,王云峰.学校融合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2,263(5):11-20.

[14] 赵斌,冯诗瑶,张瀚文.融合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内涵、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22,270(12):9-15.

[15] 曲亮,郝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71-374.

[16] 徐五所.“残健融合”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初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712(10):20-22.

(责任编辑 柴 智;
责任校对 白丽媛)

猜你喜欢体育俱乐部融合教育高校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研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体育时空(2016年11期)2017-01-06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2期)2016-11-02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求知导刊(2016年26期)2016-10-31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8期)2016-09-21

推荐访问:俱乐部 困境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