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以有效提问引领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时间:2023-07-03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杨荣武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高阶思维作为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深度学习的开展需要有效的问题支持,教师应通过课堂预设生成教学目标,构建多元互动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拓展性问题、反思性问题、辨析式问题等,借助多样化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引领深度学习的方式

(一)师生交流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和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够完成知识的共享和意见的交换,即教师提出蕴含知识点的问题,学生则将自己的疑惑和思考方式反馈给教师。由此可见,高效的师生互动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首要条件。

(二)课堂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会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提问的同时还会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元引导的方式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主动学习的热情,为多元化认知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具有探究性、开放性或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反思和迁移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三)应答行为

应答行为,又叫作引发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是深度学习开展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会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基础探究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完成对知识的记忆、内化,进而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完成深度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引领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精心预设,利用生成资源

1.明确提问目的。提问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反思和总结中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能借助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要想通过有效提问来引领深度学习,教师就要先明确提问的目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细化提问方向,将问题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的教学为例,为了保证深度学习顺利开展,教师应先明确提问目的。搭配涉及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先注重研读教材,确定三维目标后再对课堂提问作出预设,重点突出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接着,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组数”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请大家从1、3、5中任意选择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看一看能写出多少个”,并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在学生写完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组出的数多,有些同学组出的数少呢?”,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反思,使其发现排列组合中存在的重复、遗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最正确的排列组合,让学生意识到有序排列的重要性,并在排序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由此可见,教师在设问前先明确目标和方向,能有效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2.关注思维动向。学生的思维动向是教师提问时需重点关注的要素,数学课堂有着动态生成的特点,学生的语言和行为都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会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产生新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借助生成性教学资源,为深度学习的开展做好铺垫,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大小的判断方法,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掌握三角形的特性。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找出图中的三角形,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对基础知识有准确的判断。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让学生在观察和探究中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再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三角形定义的认识,即“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以此为出发点设计问题“由三条直线相交得出的图形也有三条边、三个角,它是三角形吗”,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对三角形定义做出全面的解析。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组织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得出严谨的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意义构建,整合知识结构

1.分解內容,问题驱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很难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个小问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可以发现,各知识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通过逐步分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的教学为例,在讲解“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借助情境图呈现“植树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情境图的同时获取数学信息,即图中共有25个小组,每组中4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个人负责抬水、浇树。在学生观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图中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借助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如有学生提出的问题为“25个小组共有多少人?”。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并总结不同的算法,如(4+2)×25=6×25=150(人)或4×25+2×25=100+50=150(人)。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乘法分配律的代数式,让学生结合列出的算式展开分析,并讨论乘法分配律的推算过程,尝试利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乘法分配律。由此,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收获知识,总结和掌握探究规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列出的算式,并思考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作用,让学生体会运算技巧的重要性,完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2.问题联动,有效互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陌生到熟悉的环节,而知识体系的构建则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同化新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达到获取新知的目的。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围绕新知识展开教学,忽视了其与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影响了学生整体认知结构的构建。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借助问题,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联系面积、长方形等相关知识设计问题链,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中汲取经验,并指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教师还可以结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设计具有关联性的问题,如“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哪些相似点?长方形面积公式能否用于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通过探究问题调动已有学习经验,有效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在学生思考时,教师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学生更快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另外,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足,教师应引入“割补法”,通过动画视频直观呈现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三)有效互动,把握提问时机

1.结合重难点提问。教师在注重问题质量的同时还要抓住提问契机,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借助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把握不好提问时机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学习侧重点的判断。对此,教师在借助有效提问引领深度学习时,应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为例,将现实问题转换成方程式,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发展抽象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聚焦教材内容,确定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为“借助具体情境认识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难点为“让学生在观察、经历和探索中,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发展抽象思维”。教师可以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在天平一边的托盘上放2个50g的砝码,在另一边的托盘上放1个100g的砝码,两边重量相同,如何用算式表达?能否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三个算式:6+x=16、36-7=29、60+23﹥70,让学生判断这三个算式是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教学,要求学生讲述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分析其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使其深入理解方程的概念,再借助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表示等量关系的方程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2.理解浅显时提问。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难免有学生存在理解浅显、不深入等情况。浅层学习不利于学生发展批判思维、创造意识等高阶能力,难以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对此,教师应在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浅显时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充分的延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相关知识的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学生单纯记住了表面积公式,而没有深入探究公式推导过程的现象,进而影响深度学习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利用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如“仔细观察长方体,其中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是否存在联系?”“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能否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学生需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展开讨论,探索长方体面积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借助例题呈现问题,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王老师需要一个棱长为7.5cm的墨水盒,多大面积的硬纸板足够制作墨水盒?”。学生根据正方体6个面的特征,结合推导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过程,可以总结得出: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只需算出其中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即可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可见,教师可以利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结语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维系着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的有效提问与学生的应答是深度学习开展的重要契机。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应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并把握好提问的契机,通过难度适宜的梯度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

(作者单位:天柱县第八小学)

猜你喜欢教师应三角形深度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0年11期)2020-12-14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深度观察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2018年8期)2019-01-14深度观察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2018年10期)2019-01-08深度观察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2018年12期)2018-08-26三角形,不扭腰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7期)2018-02-10三角形表演秀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7如果没有三角形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3期)2017-04-01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画一画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6期)2016-07-02

推荐访问:引领 深度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