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木雕意匠非遗保护与深度开发研究*

时间:2023-06-29 20:45:02 来源:网友投稿

许央琳 孙祯祥

(1.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江浙木雕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东阳职教中心东技校区;
2.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包含了自然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而不再仅仅只是某种容器、中介抑或是工具。其中,社会空间就是社会关系生产与再生产的空间,它存在着被我们影响的同时,也影响我们的双向关系。不同的是社会属性造就了“空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列举了空间包含了精神空间、自然空间、艺术空间、音乐空间、文化科技等。将空间“切片”,可以打破大众对“空间”认知的局限。

此外,列斐伏尔他为进一步说明空间的社会属性,提出了空间三元性,即表征性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表象空间(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实 践 空 间(Spatial practice),他认为空间是可感知、可被构想以及可操纵的。列斐伏尔打破了“空间”二元对立的封闭模式,开启了“空间”的无限性,令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二)空间三元论与四个意匠核心问题的关系

(1)同一性关系

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三维度“自然空间” “社会空间” “精神空间”,依次对应于空间三种结构“实践空间” “表征性空间”“表象空间”,强调空间是“一体三面”同时发生的,三者的逻辑关系极为复杂,没有特定的等级秩序。实践空间是物质基础,表征性空间是我们真实生活的空间,而表象空间是概念化的。伴随生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三种空间也会有所变化,变化过程复杂,但最终都会落脚于表征性空间,也是社会空间。

因此不难看出,空间三元论在非遗木雕数字化的“历史形态、空间布局、功能布局、环境特点”四个意匠的核心问题设计方面,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历史形态对应于精神空间,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对应于自然空间,环境特点对应于社会空间,如图1 所示。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将三元论中的三维度空间和空间结构与非遗及其木雕数字化的空间分析一一对应起来,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非遗木雕数字化设计工作,即非遗木雕数字化历史形态、空间布局、功能布局、环境特点。

图1 同一性互补性关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互补性关系

非遗木雕数字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非遗木雕感受来自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保护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习俗等是非遗木雕数字化的根本任务,同时非遗木雕数字化的文化氛围应当是轻松、愉悦的。非遗木雕数字化有其独一无二的性质所在。

非遗木雕数字化其发展尚不成熟,在其数字化展示研究上还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非遗木雕数字化的展示方式依旧没有跳脱传统木雕数字化展示的思路,即便运用了常规多媒体互动技术进行互动展示,其呈现效果依旧扁平化。这些问题受到了关注,但过于追求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也会使非遗传承工作者担心非遗在展示中“变味”。此外,如何实现数字化展示等问题依旧难以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概括其问题根结为数字化展示中如何改善传统与创新的矛盾。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理论的提出对于空间分析使我们能够跳出以往较为片面的二元论范畴,用更加全面的视角去开展非遗木雕数字化空间设计,启发非遗木雕数字化设计师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空间,关注到空间中的三个层面。非遗木雕数字化的空间既要跳脱出僵化、陈旧的空间环境,也不能一味关注当代年轻人之所爱,需要在非遗木雕数字化空间设计中找到一一对应的生产关系,例如非遗与非遗木雕数字化的关系、设计者与参观者的关系等,进行逐一梳理。通过该理论的运用,也可尽快找到非遗木雕数字化的社会角色定位。

构建木雕非遗与数字化保护与深度开发的长效机制,比照模型的动态图,立足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差异性,分析“历史形态、空间布局、功能布局、环境特点”的意匠形态特点,运用数字化技术,以木雕艺术的信息化、数字化,采用数字采集存储、图像处理、模型创建、虚拟仿真、复原再现等方式,使传统手工艺拥有更多的传承形式与现代技术手段选择。

(一)点对点设计

点对点设计,主要针对自然空间中有独立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部分,就是指呈单独分布的自然空间,根据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有独立的单元分布,结合精神空间进行设计。这种点对点的设计方法可以让事件脉络非常清晰,也让逻辑思维联想有序。如图1 的花板图案纹样形态的设计,以人物、植物、动物和吉祥博古纹样形态为点单元进行展开讲解,一目了然。

(二)线对线设计

线对线设计,充分利用空间,传播相关主题的信息,并且提供并展现主题相关的作品或文物,利用空间或活动来讲述故事。而非遗木雕的展示空间更加具有特殊性,非遗木雕本身就具有叙事性的特点。利用叙事情这一条线,进行线对线设计。

线对线设计指的是每个非遗项目都在讲述一个背后的故事,目的在于唤起“物语记忆”,讲述其文化内涵,即文化性。因而要找一个非遗展示中观众和非遗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线索、讲述和展示方式,用有形来诠释无形,即从无形化转向有形化,再从有形化到无形化。叙事性的展示内容不仅要通过非遗展示传达出特定的文化,而且还要符合观众的期待和接受度。

除了要遵循文化特性外,还需要围绕观众对于传统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点来进行展示体验的设计。“兴趣可以吸引观众并产生持续性激励作用使其反复参观”叙事性的故事线也要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引导观众参观,如在展示木雕制作的内容时,需按照“木雕的材料” “木雕的工具” “木雕的雕刻技法”和“木雕制作工序”的叙事脉络让观众在这有限的时空中学习和了解木雕的技艺,进而感悟木雕技艺文化。生动的非遗叙事借跌宕起伏的情节可以让观众沉浸到参观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更有利于观众对非遗文化产生情感认同,成功的设计可以在观众完成参观之后还能够保持一种持续学习的兴趣。

(三)面对面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木雕意匠非遗数字化中,其设计的媒介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交互感,它模拟现实场景,穿越历史,同时,也承载着社会空间的、心理的、文化空间的意义。面对面的设计就是利用数字化虚拟空间的呈现方式,该方法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临摹”,它还完整的保留和有证据地还原过往的岁月痕迹,利用面对面设计,能更好地体现四个意匠的核心问题“历史形态、空间布局、功能布局、环境特点”。

在我国旅游业民族体育旅游尚处于新兴旅游项目之一。在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时,应依托现有民族体育资源,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标对民族体育进行宣传,从而使民族体育得到合理的项目设计。高端定制式的民族体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属于小众的体育旅游,只有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才有意愿选择消费。但高端定制民族体育产品也具有较大的弹性,这些特定的消费人群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对活动项目进行调整。因此,高端定制民族体育项目发展不能拘泥于传统旅游产品发展模式,而要细致分析消费者心理,致力于满足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

除此之外,面对面设计以主人公的角度构建表征性空间、实践空间、表象空间来进行事件的表述,实现了社会、文化、精神的表达。而全景漫游(图像拼合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R)、感应现实、幻影成像技术等3D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高科技手段;
因此,利用高科技手段,采用面对面设计方法,在大型木雕建筑物基础上进行数字传承以及深度开发。

构建木雕意匠非遗与数字化传承及深度开发的理论模型。建立基于上述作用机理分析的“木雕意匠非遗与数字化保护深度开发模型”,分析“历史形态、空间布局、功能布局、环境特点”的木雕具体形态与所需条件,形成“形象复原”和“建构复原”的动态演化分析和仿真模拟实验。

(一)“形象复原”深度开发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对非遗进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第一种是基于设计美学的展览方式传播非遗内容,以创新的展示形式展示非遗内涵。第二种是在木雕意匠非遗数字化中展示,木雕意匠非遗数字化的展示通常非常忠实于原始信息的传播,利用网络对木雕意匠非遗内容进行原生态的展现;
在信息数字技术大环境的推动下,木雕意匠非遗的展示和传播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数字化的非遗展示中,数字界面提供了人与文化之间新型交互的方式与体验。

而今为了填补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需要发展适应当代流行的传统文化范式,从新型的展示设计理念得到启发,基于信息数字技术创造更有魅力的传播和展示方式。从传统技艺和与传统艺术中获取灵感,基于当代的审美需求进行设计等,以此满足更大范围受众的体验需求,尤其是需要弥合年轻一代人的需求。

在这样的变革时代中,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展示都不能忽略其基本需求和原则,从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转向现代新媒体数字形式需要保留其传统文化本身的特征以及内涵,在结合与转换的同时也应该承认新技术、新手段、新形式的重要价值。

总的来看,在对非遗内容进行数字转化并对其进行传播展示时,不能破坏保护对象的特征、内涵以及完整性和真实性。木雕意匠非遗的保护与它的展示和传播密不可分、同等重要,在此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互动投影、体感交互、增强现实、感应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进行深度开发。

(二)“建构复原”深度开发

即在数字化建模方面,木雕应是三维度“实践空间”“表征性空间”“表象空间”的数字化技术。分析“历史形态、空间布局、功能布局、环境特点”的意匠形态特点,运用数字化技术,结合木雕艺术的信息化、数字化,从而设计出一套相关的数字化技术程序,通过AR技术、VR 技术、MR 技术等技术专业软件将其转化为三维模型实现对东阳木雕意匠非遗的保存与展示。

而且,通过各种数字化平台来对东阳木雕意匠非遗进行开发传承。实现了东阳木雕意匠非遗历史形态、空间布局、功能布局、环境特点的复原设计和三维再现。

比照木雕意匠实证模型相结合的条件,立足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差异性,提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木雕意匠非遗与数字化传承及深度开发的总体战略思路、重点任务、优先顺序、政策调整等宏观建议。本课题组认为至少要把握好三个基本方面:

(一)加强文化内涵的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是木雕意匠传承及深度开发的基本方向。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木雕遗产实体自身、各种工艺、各种史料、其他相关信息资料等,进行一系列规范地采集、加工、存储、呈现等。

对于数字化技术而言,只有在它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我们才能够将其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中。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依旧需要对数字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对于成本问题而言,它对专业设备的要求高、成本高、耗时长;
因此,其高昂的成本必然会限制数字普及的速度和质量。

其次,数字技术的更新速度远远快于人们意识的变化速度,也许一种新技术还没有成熟,另一种替代技术已经萌芽,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数字技术还需要很多尝试,这也需要时间;
因此,对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化开发研究利用,仍需要需时日。

最后,非遗的传承更需注入更多专业性的人才,传承人的发现和培养同样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我们需要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只是一种实现手段,数字化传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将文化内容传播给公众,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文化产品也应注重文化的传播。不论对于哪一种技术而言,都是我们理解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我们需要将文化放置在较为重要的地位中,不可将技术与文化本末倒置,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改进不足,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注重传统形态向新形态的转变

注重传统形态向新形态的转变是木雕意匠传承及深度开发的基本路径。建设东阳木雕的特色文化,实施国际化探索:产业和产品品牌是工业和工业品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好的产品需要有好的品牌相辅相成,人们在追求良好质量的产品,面对成百上千的同类型产品,如何要注意和注重东阳木雕技艺、工艺品、品类的创新,不能定留在原地,需要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对东阳木雕品牌传承和发展需要专人跟进和推动,让其真正发挥作用,开发文化产业资源给予鼓励;
再次,挖掘非遗传资源的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的附加值和品位得到提高,使品牌文化更具竞争力。

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东阳木雕的民间艺术的发展,自媒体宣传具有操作方便,不需要对其极为恰当的特性要求较高。东阳木雕可制成微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进行传输,可以使用动态、静态的方式,根据宣传平台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传播,这将有助于提升和改造非物质文化产业,从而提高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猜你喜欢木雕数字化空间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6期)2021-07-15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数字化制胜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木雕鱼小猕猴智力画刊(2016年7期)2016-05-14QQ空间那点事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空间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

推荐访问:木雕 深度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