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语文书下册18篇

时间:2023-06-24 12:20:04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书下册第1篇特点分析:课文以书信的形式,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写出了山和海之间的互相景仰,告诉我们: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成为朋友。体裁别致新颖,结构内容相似。两封信都传递出同样的意思。信的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书下册18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书下册18篇

语文书下册 第1篇

特点分析:

课文以书信的形式,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写出了山和海之间的互相景仰,告诉我们: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成为朋友。

体裁别致新颖,结构内容相似。两封信都传递出同样的意思。信的正文开头都是说对方的印象,然后写出对方在四种情况下的竟的,最后借燕子的飞过,流过的河水彼此赞美,全方位的关注对方,表达出内心的景仰。

语言优美,描写手法多样。一是大量运用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二是用词华美,句式整齐。

学习目标:

1、认识“捎、屹”两个字,学会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的第三层含义:互相景仰,猩猩相惜。真心实意的欣赏对方的优点,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的第三层含义:互相景仰,猩猩相惜。

教学难点:

读句子,能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给海写的信,你了解到什么?

生回顾。(在山的心目中,海是温柔的、美丽的、神气的、神秘的。)

二、研讨学习第二部分

1、海接到山的书信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封信。思考:在海的心目中,山又是什么样的?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勾画相关词句。

2、海接到山的来信,心情如何?学生交流,读出来。

3、在海的心目中,山又是什么样的呢?

(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为什么这样说?

A、这时的大山是很青春,很有活力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意气风发)

师追问:“意气风发”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大山青翠的样子)

B、在海的心目中,大山是什么样的?

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个勇士。

指名读。师追问:你从哪个词感受到?

(预设:风雨交加、巍然屹立、不屈不挠)

师追问:巍然屹立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你从“不屈不挠”这个词又体会到什么?

C、在海的心目中,大山还是什么样的?

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

D、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是个英勇的武士。

读一读,在夜幕降临时,大山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句子)

自由读。

学生交流。拿起书,读一读。

3、为什么说大山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

自由朗读第二封信的1、2自然段。在四人小组中探讨一下。

4、海不仅看到,还常常听到别人对山的赞美。

有谁夸,是怎么夸的?

读一读。

师将描写山的段落转换成陈述句表述,还有这么朋友都在赞美山,难怪海说“虽然……”(生接)

“无话不谈”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现在你们就是大海,你来表达你的愿望吧!

三、拓展

四人小组讨论:你认为山和海会成为好朋友吗?为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我的朋友

板书设计:

18山和海的书信

山海

意气风发温柔

不屈不挠神气

神勇美丽

英勇神秘

语文书下册 第2篇

【教材透视】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测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直入课题,设置悬念

1、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勾画生字及喜欢的生词。

2、和同桌交流认识了哪个字,是怎么认识的。

3、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说给桌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交流,把学习的字词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5、同桌间用生字卡片互相抽查。

6、找合作伙伴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7、回报自读,分段轮读,互相纠正。

三、朗读感悟,体会角色

1、自由读:

“叔叔”为什么把岩石称作“书”,这本“书”有什么用呢?请赶快读一读吧!

2、伙伴对读:

和伙伴合作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再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3、读中悟:

⑴ 出示文中的问句和感叹句,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⑵ 进入角色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示读好人物的对话。

⑶ 表演读,进行评议。

⑷ 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提示:① 熟练对话,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② 爸爸在文中一句话也没说,可以给他设计动作。

⑸ 评一评:哪个角色演得好,为什么?

四、总结延伸,启发感悟

1、你能猜出川川长大后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2、你认为这本最大的“书”有趣吗?怎样才能和叔叔一样,读懂这本“书”呢?

五、指导写字

六、巩固练习

“我会填”(引导发现规律,适当扩展)

七、实践活动

1、收集当地的一些岩石标本。

2、读《自然百科全书》,把读后的体会说给家长或同学听。

语文书下册 第3篇

学习的四大误区:

①盲目备考 ②忽视教材 ③钻进题海 ④焦虑情绪

考试成功的关键:

①钻研考试要求和对试卷编排胸中有数(初中阶段了解即可) ②夯实教材,深刻理解考点内容 ③分析错题,提升解题能力 ④调整心态,从容应考

首先明确考试考什么?

——考知识、考能力、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回归教材①基础知识是继续学习的工具。不仅是记忆,要理解和应用。②基础知识是应用分析的依据,考试题把基础知识与新材料,新情境问题重新组合。

“四环一步”学习法:

上课由:“预习——上课——整理——作业”这四个环节组成,一个章节(单元)结束,要进行“系统复习总结”这一步骤,使每课时的小环环环相扣,形成整体。

一、认真预习 初步加工

预习,即课前自学,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可以提高听讲水平,可以提高笔记水平。那么应该怎样预习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新讲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是要明确任务。预习总的任务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2)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4)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三是要看、做、思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

二、专心上课 积极思考

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一个中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各科知识的获取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上课这一环节完成。从学法调查中可知:凡是学习得法、成绩好的学生都十分重视上课这一环。凡是未学好、成绩差的同学,最主要就差在没有专心上课上。

那么怎样才能专心上好课呢?

专心听讲。课上应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嘴;看老师表情;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声音;头脑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路应与老师保持一致。

抓住关键。一般老师上课分成几个大步骤:开始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接着引入新课,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启发引导同学们理解掌握新课的内容,最后还要概括小结一下。

上课时要能抓住本节课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和学科特点上的关键。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因学科及具体内容而异。一般而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是关键,当老师讲到这些关键地方,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紧抓不放。

理清思路。指自己的思路不但要跟着老师走,而且要把知识发展思路及教师引导思路理清楚。

当堂弄懂。一堂新课,总要介绍一些新概念、新关系、新技巧、新方法。那么,课堂上就要搞清楚每一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数理化生中的公式、法则、定理、定律要知道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如何变形和运用。对政史地文中的原则、要点、方法要当堂理解和记忆。对英语中的新词、句型、语法关系要及时熟记和掌握,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尽量不留尾巴,不增加课后负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当堂懂呢?

一是课堂上始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在理解过程中出现不理解或者理解不透的地方,应争取在老师允许下提出问题。当场把它弄懂。如果课堂上不允许停下来解答你的问题,这时的思路就不要停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应该暂时跨过去,继续听老师分析讲解下面的内容,等下课后再去请教老师,把课上“卡壳”的地方弄懂。

二是当老师、同学讲到某个问题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不懂、或有什么好的想法时,可在纸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留待课后重点解决,防止关键地方或有价值的地方漏掉。

三、及时整理理解消化,有的同学课上听得很好,可能还有好的想法,但过几天就忘了,这就说明一部分同学忽略或不重视课后整理、理解消化这一环节。按照正常学习程序,下课后,应把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复习整理、理解消化吸收。具体地说,应做好下面四件事: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尝试回忆

就是独立地把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回想一遍,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动脑筋。象过电影一样,在头脑里“重映”上课时的一幕又一幕,理解、消化一个又一个关键问题。

尝试回忆的好处:一是可以检查当天听课的效果。二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培养爱动脑筋的习惯。三是能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进行尝试回忆?

第一,回忆预习的经过。问问自己预习时不懂的地方现在懂了没有。

第二,回忆上课的经过。自己懂的部分老师是怎么讲的,自己理解与教师讲的是否一致?自己不懂的部分老师又是怎么讲的,关键的地方老师又是如何启发、引导点拨的?为什么自己预习时弄不懂,老师比自己高明在什么地方?

第三,回忆刚学的知识,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点是否衔接?尤其是理科内容,新知识是如何从旧知识推导或引入的,思路是否贯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

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边对照课本和笔记,也可以先全部回忆一遍,把回忆不起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记下来,一起看书、查笔记,或请教别人把它弄通弄懂。

看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应从头至尾地看教科书,要一面看书、一面思考。因为这时已不是初次看书,而是在预习、听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全面过目,重点思考,要在那些回忆不起来、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的地方多花些时间,直到彻底弄懂记住为止。

看书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的重点、新概念、关键地方、容易忽略之处勾划出来。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果书上写不下,也可以写在一张纸上,贴在书上的眉头或边角上。以便今后看书时,从这些地方迅速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之处。

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主要是把上课时未记下的部分补起来,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把次序颠倒、逻辑顺序不清的地方整理一番。笔记的内容应当简练明白,提纲携领,详略得当。一般来说,笔记的主要内容有:

1、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不太好或已忘了的旧概念、定理、公式等。

2、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或体会。

3、自认为的重点、难点、关键。

4、听讲看书时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

5、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

6、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7、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

8、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对本课内容有极强针对性的材料等。

看参考书

关于参考书的问题不在看不看上,问题在于看什么样的参考书和怎么看。下面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1、选择深浅相宜,解疑释难的参考书。

2、紧紧围绕老师讲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

3、参考书中有精彩的论述、精彩的题目,可以缩写注在课本上的有关地方,也可摘录放入笔记本的相应部分。4、看参考书的时间也可以放在做完作业之后,时间长就多看,否则就少看。


语文书下册 第4篇

一、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鸡毛掸dǎn子 咻xiū咻 玉簪zān花 骊lí歌 花圃pǔ 懒惰duò

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小说

注释 ① 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

线索 ——(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

题目:一语双关(花的凋谢象征爸爸的去世)

伏笔:爸爸病情的恶化(第11、32、54、55段)

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第13-31段

语文书下册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精致”“情愿”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读、说、议中理解课的内容,体会故事蕴涵的做人处事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爷爷的敬佩和赞叹的思想感情。

2、启迪教育学生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尽自己所能努力反民事情做得完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读课题。

2、教师导读:同学们,这篇课文围绕国王的宝碗讲了一件什么事?又将给我们是什么启示呢?请大家自读课文。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围绕国王的宝碗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乌斯曼老爹说的话,并读一读。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读,其他正音,教师再强调。字音:“曼”是前鼻音;“瓷”是平舌音;“拢”的声母址“|”字形:注意“陶”字的右边里面足“伍”;“傻”下中部分的撇和点不能丢,注意区别“意”和“竞”。

(2)教师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让学生在读中巩固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

3、指名说一说课文国王的宝碗讲厂—件什么事?(国王的宝碗不小心打碎了。他要求陶工们把碗补好,不然就绞死他们。陶工们只好请乌斯曼老爹帮忙,乌斯曼老爹用了—年时间研制出和国王的宝碗—样的碗,但却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国王和陶工们)

(反馈白读的情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多边互动作用,交流学生的情况。重点认读生字,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要点语,说一说,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和书写,整体温表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条理,讲故事

1、引导学生想—想事情的起因

2、指名反馈。

起因:国王的宝碗不小心打碎了,他要求陶工们把碗补好,不然就绞死他们。

经过:陶工们只好请乌斯曼老爹帮忙,乌斯曼老答应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试

结果:一年后,乌斯曼老爹研制出—个和国王的宝碗一样的瓷碗。却不肯把方法告诉大家。加法尔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3、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个故事说—说。

4、指名说一说这个故事。(在讲故事,让学生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乌斯曼老爹话的含义,从中悟出道理。

2、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词语;

精致观赏陶工浑身裂缝奇妙情愿沉默笑眯眯

2、师导:今天,我们来看看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二、理解句子、感悟道理

1、师导:同学们,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乌斯曼老爹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2、指名反馈,教师引导,(乌斯曼老爹换给国王的宝碗并不是原来的那个,而是他自己重新做的)

3.教师质疑:是呀,这只宝碗并不是补好的,而是重新做的。同学们,这只宝碗能修补的没有一点儿裂缝吗?(不可能)那乌斯曼老爹为什么要答应帮助陶工们呢?(指名反馈:因为如果他不答应,陶工们就必死无疑)

4.教师出示句子,引导读一读。我们来看看乌斯曼老爹当初是怎么答应陶工的请求的。乌斯曼老爹想了想说:“到你们国王那儿去,让他给我一年期限,也许我能想出办法来。”

(1)教师: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真的是要用一年的时间去想修补宝碗的办法吗?(不是)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你能想像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这个宝碗肯定是修不好的,可是如果我不答应,这些陶工就都会被绞死。如果我用一年的时间试着去重新研制一个和这个宝碗一样的瓷碗,成功的话,他们才有可能获救??)

5.教师:乌斯曼老爹成功了吗?(成功了)可是他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任何人,这是为什么呢?(保住大家的性命),

6.教师导读:乌斯曼老爹想保住大家的性命,所以没有把自己的办法告诉大家,可是大家就是好奇,把乌斯曼老爹围起来,想问个明白。这时老爹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教师出示句子)我和你们做的一样,没有什么秘密。我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把它做得精致完美。

(1)指名说说乌斯曼老爹的秘密是什么?(认真、努力)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就能事情做得完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7.教师引导;乌斯曼老爹说的话中还有哪一句和这一句的意思差不多?(指名反馈)热爱自己的工作吧,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就没有做不到韵事。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乌斯曼老爹认真对待每一件陶器,努力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研制出和国王的宝碗一样的瓷碗。本来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他用自已的认真和努力做到了)

(2)从乌斯曼老侈说的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3)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加深学生对这个道理的感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抓住乌斯曼老爹说的话,进行深入的探究,在理解句子意思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使学生受到启发)

三、总结全文,谈感想

1、教师:同学们,乌斯曼老爹用自己的认真和努力,研制出一个和国王的宝碗一模一样的瓷碗,挽救了所有陶工的生命。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经过乌斯曼老爹的努力,这件事情成了可能。你们想对乌斯曼老爹说什么呢?(学生抒发自己的感要卢)

2、教师: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适当地引导: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尽自己所能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们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努力地去把这件事情做好,你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国王的宝碗

宝碗破碎一年后宝碗“完璧归赵”

认真、努力(重新研制)

语文书下册 第6篇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参考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语文书下册 第7篇

课内重点成语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懈,放松。

【蓬断草枯】干枯、断折的蓬草,后用来比喻生活不稳定,到处漂泊。又形容环境恶劣。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鲜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当之无愧】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弥,更加。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群蚁排衙】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排衙,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拜,分立两旁,称为“排衙”。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形容非常危险。

【昂首挺胸】昂起头,挺起胸。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聚集。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神不定。

【大庭广众】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盘虬卧龙】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

【蜂围蝶阵】比喻花开得非常茂盛,以至于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

【仙露琼浆】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来指极少,不多见。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夺眶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精疲力竭】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扬扬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耐,禁得起。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

语文书下册 第8篇

一、生字词:

1、多音字:

铺 pū 铺路 pù 店铺

尽 jǐn 尽管 jìn 尽责

倒 dǎo 倒闭 dào倒立

2、近义词

朴素—简朴 沉积—沉淀

3、反义词:

整齐—杂乱

二、课文分析:

1、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村子附近有一眼“珍珠泉”。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表达了喜爱珍珠泉的情感。

本文通过描写珍珠泉的水很绿、很深、很清,潭底冒出的水沟很美等特点,表达了作者喜欢珍珠泉的思想感情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语文书下册 第9篇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参考译文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还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整理归纳相关

语文书下册 第10篇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张友涵,大家可以叫我张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台湾著名景点——日月潭的美丽景色。

日月潭是青岛第好卡就即可收看的“天池”,地处玉山山脉之北、能高瀑布之南,介於集集大山(潭之西)与水社大山(潭之东)之间。潭面辽阔,海拔约760公尺(2,495呎),面积约900余公顷。旧称水沙连、龙湖、水社大湖、珠潭、双潭,亦名水里社。潭中有小岛名拉鲁岛(旧名珠屿岛、华光岛),以此岛为界,潭面北半部形如日轮,南半部形似月钩,故名日月潭。潭水碧蓝无垠,青山葱翠倒映,环山抱水,形势天然。该潭除可泛舟游湖、赏心悦目外,其环湖胜景殊多,诸如涵碧楼、慈恩塔(9层塔,高约45公尺〔148呎〕,建於海拔955公尺〔3,133呎〕之青龙山上,为环湖风景区之最高点)、玄奘寺、文武庙、德化社、山地文化村及孔雀园等。20__年,日月潭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台湾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为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国少数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环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岛浮现,圆若明珠,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清人曾作霖说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陈书游湖,也说是“但觉水环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20__年来,日月潭就凭着这“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而成为宝岛诸胜之冠,驰名于五洲四海。

环潭一带地方古称水沙连,分属南投县鱼池乡,是高山族曹族人的聚居地。

相传日月潭之发现要归功于一只神鹿:320__年前嘉义县有40个山胞集体出猎,发现一只体型巨大的白鹿窜向西北,于是尾随追踪。他们追了三天三夜,白鹿在高山富林中失去踪影。山胞们又在山中搜寻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们越过山林,面前豁然开朗,只见千峰万岭、翠绿森林的重重围拥之中,一派澄碧湖水正在晴日下静静地闪耀着宝蓝色的光芒,就像纯洁的婴儿甜蜜地偎依在母亲怀中酣睡。山胞们又发现:碧水中有个树木茂密的圆形小岛,把大湖分为两半,一半圆如太阳,其水赤色;一半曲如新月,其水澄碧。于是他们把这大湖称为“日月潭”,那小岛叫做“珠仔屿”。他们发现这里水足土沃,森林茂密,宜耕宜狩,于是决定全社迁居此地,带头的部落首领就是今日曹族酋长“毛王爷”毛信学的祖先。

好!请大家自己随意观赏日月潭的景色,相信大家肯定会不虚此行!

语文书下册 第11篇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参考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语文书下册 第12篇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

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编辑本段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众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而幽深秀美的地方,就是琅玡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则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山转,有一座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四角翘起,高踞于泉水之上,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山里一个名叫智仙的和尚。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很少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显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幻不一,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都有所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玩。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
用酿泉的水来酿酒,泉水香甜,酒香清洌;
野味野菜,各种各样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人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起来坐下去,大声喧哗的是这些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那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下山,人们的影子四处散开,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里枝叶成荫,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就开心了。然而鸟儿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字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语文书下册 第13篇

一、直接切入,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明确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而后指导朗读,提醒在朗读的时候特别关注一下这两个条件。

师(小结):这句话在这个自然段的开头,是一个总起句,课文接下来就是具体介绍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凇的过程。

二、读书交流,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

总体感知:雾凇的形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读读第2自然段剩余的部分,边读边想。

具体交流:你是从哪些词看出雾气很多的?要求学生从“涌向”“笼罩”“淹没”这些词语来体会。用同样的方法,说说从哪些词看出雾凇凝结十分缓慢?主要从“镀”“慢慢地”“一层又一层”以及“银线、银条、银松雪柳”这些词语谈具体看法。学生回答时相机点拨,作者用“最初、逐渐、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把这个缓慢的过程描写了出来。

引导背诵:出示填空式的句段,引导学生背诵。

三、口语训练,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师:雾凇的形成真是一大奇观。你会简单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分析案例得出此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有感隋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3)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过程。短短20分钟,要完成这样三个教学目标,可能多了一些,难了一点。而且,教学内容的确定没有从文本特点出发,贪多求全,从而导致生拉硬拽、读不熟练、说不到位的课堂效果。因此,课后议课时,我们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

教什么?概括地讲,主要是教学生不懂的、发现不了的、意识不到的东西;教学生容易回生、出错的地方;教学习的方法、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打好基础,形成能力,学会学习。怎么教?这是教师需要特别在意的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即掌握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形成学习的能力等。

所以,我们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谈了一些修改建议。第一,微型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单一、纯粹,要么引导感悟朗读,要么指导说话并内化,要么练习背诵积累,要能让学生一课一得;第二,微型课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简明、可操作,要提供一些抓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练习的过程中真切掌握学习方法,真正习得语文能力。据此,我们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其一,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其二,用心研究教学对象。

我们发现,与课文第1、3自然段相比,第2自然段的内容显得说理性较强,只是理性地告诉雾凇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不宜作为感悟雾凇奇观的内容。而且,从课后练习5看出,编者显然是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简要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一个近似于复述的练习,必须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完成。我们还发现,抓关键词感悟“雾气多、雾凇形成慢的特点”对四年级学生而言也是简单易行的,因此不宜作为本文本自然段的训练点,不过,“抓关键词”却可以作为说话训练的一大抓手。

在真正掌握详实的资料之后,我们把教学目标调整为: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要求说明白、说简洁、说得有条理。这样,目标单一,要求明确,训练点突出。在第二次的教学中,课堂果然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请看教学中的几个教学片段(略去快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及总体感知雾凇的形成留下的印象:雾气很多、雾凇凝结十分缓慢):

一、尝试练说,注意“抓要点”

师: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课文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相关语段),请你认真读一读,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流经市区的时候,江面上就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你抓住了表示地点和水温的词语。如果你能关注表示时间的词,一定能说得更清楚。

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从发电站排出的丰满水库里的水在4摄氏度左右,流经市区的时候,不结冰,变成了弥漫着的阵阵雾气。

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流经市区的时候,江面上就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你抓住时间、地点、温度这些要点,把松花江上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说明白了。

以上教学片段,因为有了“抓要点”这一真实可感的抓手,有了“抓要点”这一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就变得轻松、容易了。

二、由悟到说,注意“有选择”

(略去引导学生简单感悟“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雾气多”这一环节)

师:“涌向、笼罩、淹没”这几个词语都是介绍雾气的多,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选择一两个词语把雾气多这个特点说明白吗?

生: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慢慢涌向两岸,笼罩十里长堤,把树木也淹没了。

师:你真会学习,抓住了时间和温度这样的要点。挑战一下,能否有选择地用一两个词把特点说明白。

生: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就涌向两岸,把树木也淹没了。

生:夜晚,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随风飘荡的雾气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真聪明

语文书下册 第14篇

把下面带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x q ai j h y h

镶 嵌 青 苔 蕨 草 青 褐 色 缘 故 干涸

答案:iang ian t ue uan e

解析:

分析:“j q x”跟“v”相拼的时候上面两点应该省略,“yuan ”是整体认读音节。在做“xiang”“qian”拼音时候,注意不要漏掉了字母“i”.

点评:考查“j q x”跟“v”相拼的规则,此题从字音和字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读准字音和看准字形,就找出答案了。

拼一拼,选一选。

绽(dìng zhàn)开 镶嵌(kǎn qiàn) 朴素(sù shù)

清泉(quán chuán) 泼(pō bō )洒 青苔(tái tāi)

答案:zhàn qiàn sù quán pō tái

解析:

分析:“绽”加偏旁后读音变为“zhàn”,“嵌”在“镶嵌”中应读为“qiàn”;“青苔”的“苔”注意是“艹”,不要写错了。

点评:考查常用字字形,此题从字音和字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读准字音和看准字形,就找出答案了。

拼一拼,组词语。

qū( ) dān( )

曲 担

qǔ( ) dàn( )

dǎo( ) shi( )

倒 dào( ) 似 si( )

答案:弯曲 曲调;担任 扁担;打倒 倒立;似的 相似

解析:

分析:“曲”和“担”“倒”“似”都是意思变了,读音也就变了,在具体的语境中什么读音就会有什么意思。

点评:考查多音多义字辨析,此题从字音和字义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多音字的字音和字义准确性,就找出答案了。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铺pū( ) 尽jǐn( ) 乐lè( )

铺pù( ) 尽jìn( ) 乐yuè( )

答案:铺床 饭铺;山穷水尽 尽量;乐意,音乐

解析:

分析:“铺”和“尽”“乐”等是多音多义字,都是读音不同了,意思也就变了,在具体的语境中什么意思读什么音。

点评:考查多音多义字辨析,此题从字音和字义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多音字的字音和字义准确性,就找出答案了。

辨字组词。

密( ) 滑( ) 编( ) 泡( ) 桶( )

蜜( ) 猾( ) 扁( ) 饱( ) 诵( )

答案:茂密 滑头 编辑 水泡 水桶

蜜蜂 狡猾 扁担 吃饱 背诵

解析:

分析:做这类题目首先应该读准字音,如“泡”读作“pāo”,而“饱”读作“báo”。其次要分析字形。对形似的字可通过区分形旁来识记。如“密”字下部是“山”字旁,“蜜”下边是“虫”字旁;再如“滑”是“氵”偏旁,而“猾”字的偏旁是“犭”。

点评:考查形近字辨析,此题从字音和字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形近字的字音和字形准确性,就找出答案了。

细读句子填标点。

我很想知道( )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 )在小河断流的时候( )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 )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 )

答案:,? , , 。

解析:

分析:逗号[用,表示]用来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句号[用。表示]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的停顿。它一般用在陈述句和不带明显的命令口气的祈使句的末尾,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问号[用?表示]表示一句问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问号,问号占一格,点在格的中间。不论是疑句,还是设问、反问,当问句的意思表示完了,就用问号表示停顿。

点评: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此题从分析停顿、语气、作用中中可得出答案,应注意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找出答案就不难了。

照样子,写词语。

弯弯曲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束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风风光光 大大方方 风风火火;一阵阵 一串串 一条条

解析:

分析:“AABB式”的词语是前后两个分别一样;“ABB式”是后面一个字重叠,他们大都是形容词。

点评:考查这类词语要抓住它们的特点,看明白仿写例句的类型就找出答案了。

仿写句子。

例:石头上长着一层青苔。

——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

答案:原句:红旗飘扬。

扩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

解析:

分析:在“红旗”和“飘扬”的前面加上一些修饰限制的成分,这样这个句子就更为具体了。

点评:把握好了句式的特点,然后根据句式要求去做句子就可以了。

在括号里填上量词

一( )清泉 一( )泉水 一( )珍珠

一( )金光 一( )青苔 一( )小路

答案:眼 潭 串 道 层 条

解析:

分析: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计算单位的词。“清泉”用“眼”来表示,“泉水”则用“泓”或者“潭”来表示,不能混淆;“金光”可以用“束”,也可以用“道”来表示,“珍珠”自然是用“串”来表示。

点评:考查这类词语要抓住它们的特点,看明白它们是表示人或者物的单位就找出答案了。

读句子,再仿照着写一写。

水是那样的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

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是那样的高,高得像是直插上云霄里去似的;天是那样的蓝,蓝的好像是被蒙上了一层蓝色的布那样,被蓝颜色刚刚染过似的。

解析:

分析:在做题时要抓住“山”“天”的特点,比如“山高”“天蓝”,然后找出它们的可比点就好做了。

点评:这是句子的仿写,要注意,这个最好是自己写。针对薄弱点,强化训练,攻克难点,掌握方法才能学得轻松。

想一想,填一填。

美丽的( ) 弯曲的( ) 茂密的( ) 清澈的( )

答案:
村庄 小路 森林 泉水

解析:

分析:修饰词语的后面是“的”,说明要修饰限制的词语要求填名词,这些词语在我们刚学的课文中出现过,可以填写课文上的,也可以从学过的课文里面选择。

点评:考查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要结合前面的修饰成分去选择,认真体会弄明白词语特点就做出答案了。

越升越高 越( )越( ) 越( )越( ) 越( )越( )

闪亮闪亮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越来越好 越跑越快 越飞越远

研究研究 活动活动 轻松轻松 放松放松

解析:

分析:“AABB式”的词语是前后两个分别一样;“ABAB式”是两个个字分别重叠,他们大都是形容词。

点评:考查这类词语要抓住它们的特点,看明白仿写例句的类型就找出答案了。

写出近义词

朴素( )沉积( )缘故( )干涸( )

答案:朴实 沉淀 原因 干枯

解析:

分析:“朴素”①(颜色、式样等)不华丽,不浓艳。②(生活)不奢侈,节约。“朴实”①朴素。②踏实,不浮夸;从语素辨析“沉积”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后积累起来,如:文化沉积、历史沉积;缘故的近义词、拼音、意思、辨析如下:“缘故” “缘由 ” “原因” “缘故”“原因”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写出反义词

朴素( )消失( )喜欢( )

答案:华丽 出现 厌恶

解析:

分析:“华丽”形容词。美丽而有光彩。“朴素”形容词。(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消失”[xiāo shī]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出现”意思则恰好相反;“厌恶”的意思是“讨厌,憎恶”,恰好和“喜欢”相反。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镶嵌:

干涸:

缘故:

太阳筛(shāi)下一束束金光,……

“筛”在文中的意思是:

答案:镶嵌:把一物嵌如另一物体内。本课指泉水周围有一圈石头,就像是泉水嵌如石头圈中一样。

干涸:本课指村里的水井没水了。

缘故:原因。

筛:从缝隙中透过阳光

解析:

分析:“镶嵌”字形比较复杂,不要写错;“干涸”的“涸”字偏旁部首是“氵”,结合具体语境意思就明确了。

点评:多义词在使用时,在一定的语境(上下文)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也就是说,多义词的具体意义需要结合其所在的语境判断。

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句: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就是可亲可敬的老村长,这就是我们儒林村的老村长。

解析:

分析:“这就是……这就是……”这个句式是递进句式,一句更比一句深,突出表达一种感情。

点评:把握好了句式的特点,然后根据句式要求去做句子就可以了。

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水是那样( ),( )得像是被周围的( )、( )的。水是那样( ),又那样( ),( )得能看见( )的( )的石头,能看见( )在谭底的( )和已经发黑的( )。

答案:这绿 绿 绿树 绿草 深 清 清 潭底 青褐色 沉积 沙粒 树叶

解析:

分析:三个“那样”写出了泉水的美感,“绿得……”“清得……”写出了“绿”和“清”的程度。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泉水“绿”“深”“清”的特点。

点评:考查对段意的理解和掌握,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泉水的特点,此题从段意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理解的准确性,找出答案很简单。

我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朗读下面的句子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读这句话时,除注意停顿外,“美丽”和“我们村”还应读重音,因为这样读才能表达出作者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自豪和赞美

答案:自豪和赞美

解析:

分析:“水绿”“绿树”“绿草”这些词语就是突出一个“绿”字,猪猪关键词语去理解句子就容易了。

点评:考查朗读的技巧,主要是抓句子里面的一些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来理解句子。

填空:“水是那样绿,绿的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这句话写出了珍珠泉的( )

答案:绿

解析:

分析:“水绿”“绿树”“绿草”这些词语就是突出一个“绿”字,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句子就容易了。

点评: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主要是抓句子里面的一些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来理解句子。

填空:“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豪和赞美

解析:

分析:“美丽”和“我们村”这两个词语很关键,它们突出体现了“珍珠泉”的特征和所属,突出体现作者感情。

点评: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主要是抓句子里面的一些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

珍珠泉有什么特点?

答案:泉水绿、清、深 ;泡:多、美

解析:

分析:文段中“绿”和“清”“深”这些词语很关键,它们突出体现了“珍珠泉”的特征和所属,突出体现作者感情。

点评: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主要是抓句子里面的一些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

我会理解课文最后这句话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泉啊!

这句话中,作者把挑的一担水中的水滴比作______ ,表现了作者对珍珠泉的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珍珠;喜爱

解析:

分析: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水珠”比作“珍珠”,表达了作者喜爱珍珠泉、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点评: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主要是抓句子里面的一些关键比喻词,通过这些关键词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

“珍珠泉”的美名是怎么来的?

答案:从潭底冒出的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因此,人们叫它“珍珠泉”。

解析:

分析:泉水不停地冒出像“珍珠”一样的小水泡,而且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不同的光彩,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故而得名。

点评: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是抓文段里面的一些关键比喻词,通过这些关键词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

课内阅读。(14分)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1).文中“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中“彩色的珍珠”指的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写的是珍珠泉的( )。

泉水

潭底冒出的水泡

潭底的石头

(3).请用“ ”画出文中的拟人句。(5分)

答案:(1).一串串水泡。(2).B (3).提示:第二句话。

解析:

分析:这段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扑哧一笑”写出了水泡的可爱,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一个“筛”字形象的写出了光影的斑驳和细的特点;把“水珠”比作“珍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珍珠泉的特点,点明了珍珠泉名字的由来,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点评:考查对段意的分析和理解,抓住词语的运用,完成题目难度不大。

课外阅读拓展

一流风景胜地--漓江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

漓江风景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景点目不暇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漓江景色之奇还在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①给下面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犹如:(1)如同(2)还

陶醉:(1)喝酒过多神志不清。(2)沉迷,过分地爱好。

②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入括号。

(1)全世界一致认为。()

(2)东西很多很好,眼睛来不及看,一时看不过来。()

③用“”画出描写水中倒影的语句。

④细读短文,填空。

(1)桂林山水以四绝闻名中外。“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漓江景色之奇”主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给短文的主要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在后面画“√”。

(1)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2)描述了桂林山水的“四绝”。()

(3)描述了桂林漓江风景区的奇丽景色。()

答案:①犹如:(1)陶醉:(2)

②(1)举世无双(2)目不暇接

③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④(1)山青、水秀、洞奇、石美(2)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变化无穷

⑤(3)(√)

解析:

分析:这篇文章抓住了桂林山水“四绝”和“漓江之水”“ 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的特点写出了漓江之水不愧为“一流风景胜地”的奇丽景色,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点评:考查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抓住景物的写法,结合具体的题目,完成所有问题难度不大。

语文书下册 第15篇

作者: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参考译文

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语文书下册 第16篇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é)。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
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喜爱读书学习。但是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已经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奔向百里之外,手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没有稍微把话说得柔和一点,也没有把脸色放温和一些。我站在他身旁恭敬的等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有时会遇到前辈的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反驳一句话;
等到他高兴时,就再次去请教他。所以我虽然很愚笨,但最终还是能获得一些学识和见闻。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深的山坳和巨大的峡谷中。严冬寒风凛冽,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破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婢女用热水(为我)洗濯,用被子(将我)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起来。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像鱼、肥肉这样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
我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那是)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语文书下册 第17篇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参考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语文书下册 第18篇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山写给海的信。收到这封信后,海很快地给山写了回信。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海写给山的回信。

二、初读书信

1、翻开书,104页,预习的时候已经读过这封信了,现在再来读,我们一定能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顺。一定能,大声读吧!

2、(课件出示词语:晴空万里青春翠绿意气风发风雨交加巍然屹立不屈不挠山雾飘起千变万化夜幕降临)读完了?看到这几个词,自己试着读读。你觉得哪些字不容易读准,来,提醒我们。(给“晴、青、挠、临、风、巍”六个字正音。)咱们想的一样,我觉得这几个字也不好读,试试。记住这些字正确的读音,谁再来读,一起读。

三、读文感悟

1、这其中有许多形容山的词语。其实,山我们见过不少。你看咱们身边就有——龟山、蛇山、磨山,远点儿还有黄山、庐山、泰山……去过吧!来,说说我们看到的山。

预设:学生谈到山的绿时,师指向课件中出示的词语“青春翠绿”,说:“嗯,青春翠绿的山”;学生谈到山的挺拔、高大时,师指向课件中出示的词语“巍然屹立”,说:“挺拔、高大不就是巍然屹立嘛!”

2、高大、挺拔、翠绿,这是我们眼中的山,海眼中的山是怎样的呢?快速地浏览这封信。来,告诉我们。

预设:学生就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知,谈到“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青春翠绿”“巍然屹立”“神奇”“英勇”……

3、面对这翠绿、巍然屹立、神奇、英勇的德山,海该怎样向她倾诉呀!自己读!

预设目的、指导:通过读文把握书信中海对山的赞美、喜爱、仰慕之情。

你觉得你读出了海对山的什么感情?

小结:赞美、喜爱、仰慕……还有很多,一个字——情。【板书:情】心中有情,文字传情,读才动情。

4、我们再来读这封信,大声地读,看看信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我们,使我们清楚地感觉到海对山的这份浓浓的情意!

①学生自由读文,寻找文本中感情体验之处。

②教师巡视,在学生中寻找第二段的切入点。

5、我们能从哪儿感受到?

(1)第二自然段精读指导预设:

①你来!(生:我从第二自然段感受到的)咱们有同感。

书拿起来,都看到第二自然段,你读吧!说说!

指导:好一个白云朵朵,千变万化!(好一个青春翠绿,意气风发;巍然屹立,不屈不挠;英勇的武士!)又何止是这一种情景。晴空万里时(接着读)……风雨交加时……山雾飘起时……夜幕降临时……(师引读生跟读)

②瞧,山在海的眼里有着这样丰富的形象,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模样。谁能带着这不同的感受来完整地读这段!

指导:师引疑:

-你在读的时候,我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翠绿的山,就像同学们前面谈到的长得郁郁葱葱的山,它怎么就青春呢?怎么还像一个人,像一个青年,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我们该怎么想?谁来谈谈!(n生作答,一生再读这个部分。反复:青春翠绿,生机勃勃啊!读。精神振奋、活力四射啊!读。意气风发的青年,昂着头,挺着胸,向上不断追求,多么令人敬佩啊!带上动作读。)

-你在读的时候,我就在想,山就是巍然屹立的,而风雨交加时,巍然屹立的山怎么就是不屈不挠的勇士?怎么想?(生作答,指名练读。)③多么生动的画面啊!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再来完整地读这一段。谁来?(全班齐读)

④(课件出示画面)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能看到一幅又一幅美妙的画面?

(课件播放过程中,师随课件出现的画面解说:青春翠绿,意气风发;巍然屹立,不屈不挠;白云朵朵,千变万化;英勇的武士。)

⑤这只是我找到的一些图片,也许这些图片还没有你读到的画面那么丰富,感受那么深。那么,我们回到这段话,请您们都看到大屏幕,咱们再来读这段话。

(出示文本,将文本中的“你”换成“山”)发现了什么?你觉得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生感受到“你”字更容易抒发海对山的喜爱之情)

是呀,说得对,海在这封信里,就是这样直接地赞美着山,深情地倾诉着!请你读吧!

抓住这个字,抓住这段话中关键的词语来读出这赞美,这喜爱,这深情。我们一起读。

⑥过度: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成了那对山充满浓浓深情地海,读着读着,我们还能这样……

⑦(课件出示填空内容)。自己先试试。谁来?

-一生读填空,众生跟读。

-让我们都注意到这,分号、分号、分号、句号,如果把这个句号也改成分号,山的模样又何止这些时候啊……

-(课件加入文本:大雪纷飞时,)看,大雪纷飞时,山又会是什么样儿的呢?(就像一个穿得严严实实的娃娃;像一个可爱的大雪人……)

-还有什么?

小结:这就是海眼中的山,也是我们眼中的山。他不仅是郁郁葱葱,他还有着意气风发的面貌;它不仅是巍然屹立,他还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不仅是云雾袅绕,他还有着令人惊喜的魔力;它不仅是高大英勇,他还有着保护我们的力量。【板书:强壮】

(2)其它段落读议预设:

这段话是回信中的一段话,表达着海对山的赞美,海对山的浓浓的情谊。(面对个别)是的吗?(面向全体)你读出来了吗?你还能从哪里读出这样的情意来?

①重点抓“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师导:朋友,好朋友,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无话不谈呐,这就是(学生补白)。虽然我没有机会拜访你,但我十分愿意和你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如果有这样的情谊是多么幸福啊!多让人羡慕啊!让我们衷心的祝愿海和山能成为这样的朋友。带着这份深情,我们一起读这一句。

②海就是这样深情地、久久地注视着山,欣赏着自己的朋友。

③听了燕子和小河的赞赏,海对山倍加了解,也更加的喜爱了。

④它想与山交朋友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呀!

⑤这份礼物包含着什么?(是海对山的一片真情)是呀,礼轻情意重,它是多么珍惜这段友情呀!

6、读全文

①(课件播放诵读)这就是海给山的回信。现在让我们来到海边,静静地倾听海的诉说。

②这是海深情的回信,前面还有一封同样深情的书信,传递着山对海的赞美与喜爱。(教师深情朗诵第一封信)

③来,给我你的回信吧!(全班学生齐读第二封信)

四、总结

山和海相互关注着、欣赏着,用书信表达着自己的情意。让我们祝愿神秘的海永远美丽,强壮的山永远健康!

板书设计

18山和海的书信

神秘

山情海

强壮

推荐访问:下册 语文 语文书下册18篇 语文书下册(合集18篇) 语文书下册电子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