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不规则物体体积19篇

时间:2023-06-23 13: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重点: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会正确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法:启发谈话法,讲解法学法: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规则物体体积19篇,供大家参考。

不规则物体体积19篇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篇

教学目标:

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会正确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法:启发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自主学习(8分钟)

自学内容:课本39页例6.

自学方法:认真看书,独立思考,重点看图看红色字看计算方法。最后小组交流。

自学思考:雪花梨没放入水中刻度是多少?放入水中后刻度是多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排水法怎样计算?

三、合作交流(10分钟)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1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将一个正方体铁块,浸没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0.5厘米。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这块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四、质疑探究(6分钟)

1、根据思考题师生交流。

2、总结方法:

可以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放入不规则物体后水的体积-没放入不规则物体水的体积=不规则物体体积。

3、跟踪练习:

在一只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水缸中,放入一块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

五、小结检测(6分)

1、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检测

(1)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是多少吗?

(2)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的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六、堂清(8分钟)

41页7、8题。

板书设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或下降)部分水的体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2篇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西红柿,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3篇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动制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说程序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第2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边摆边在表格里记录:长、宽、高和体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拿出课前准备得长方体物体,同桌合作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4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

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某邮政运货车,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长3米,宽2米,高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大屏幕

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橡皮泥 梨

师:我们一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

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

2、 练习九第8题

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

3、 把一个苹果浸没在一个枝头为1.2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此时水箱刚好满了,拿出苹果,水面高度为0.9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管是用排水法还是捏成规则立体图形,本质上都是将不规则的转化成规则的,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5篇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课时的主旨是体会转化、等积变形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实验后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为规则的物体,是通过等积变形进行转化的,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2.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解决能力这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探究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相结合,了解到用“排水法”可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于沉入物体后的总体积减去原来没有放入物体时水的体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求出一个梨的体积吗?”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量杯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 橡皮泥形状不同的不规则物体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橡皮泥 形状不同的"不规则物体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提问:

(1)乌鸦为什么开始喝不到瓶中的水?

(2)后来乌鸦为什么又喝到了瓶中的水呢?(同桌间互相讲一讲)

⊙揭示课题

(1)你能把乌鸦放进瓶中的石头的体积求出来吗?

(2)它们的形状是规则的吗?

(3)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举例。(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数学素材来源于生活,先将学生引进生活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数学回归生活做好准备,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启发诱导,进行探索

1.感知转化思想。

(1)教师出示不规则形状的橡皮泥,同学之间讨论有没有办法算出它的体积。

(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由汇报)

(2)引导思考: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并板书。

把橡皮泥改变形状,转化成长方体(正方体),通过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橡皮泥的体积。

2.感知“排水法”。

(1)出示一个梨。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梨的体积吗?(学生讨论得出把它放到水里求体积)

(2)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3)汇报实验过程:请一个小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

(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学生根据实验互相交流)

(5)二次实验:请各小组拿出水中的梨。

提问:现在水位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水位会下降?(学生思考、讨论)

(6)讨论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并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

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7)探究不同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

①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测量出梨的体积吗?

②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③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6篇

教学内容:

教材P100例五及练习二十二第7~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通过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来求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用数格子方法和近似图形求积法估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将规则的简单图形和形似的不规则图形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

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树叶、透明方格纸。

生: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秋天的图片。并谈话导人:秋天一到,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树叶带入数学课里来研究,我们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

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树叶的面积。

出示一片树叶,先让学生指一指树叶的面积是哪一部分?指名几名学生上台指一指。

引导学生思考: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那么面积如何计算呢?

学生通过交流,会想到用方格数出来,如果想不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图中的树叶。

引导思考:这片叶子的形状不规则,怎么计算面积呢?

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将树叶放在透明方格纸上来计数。

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并强调还是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方格进行计数。

演示教材第100页情境全图:在树叶上摆放透明的每格1平方厘米方格纸。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一些什么情况?

学生可能会看出:树叶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纸中,出现了满格、半格,还出现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况。

2.自主探索树叶的面积。

明确:为了计算方便,要先在方格纸上描出叶子的轮廓图。

先让学生估一估,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自主猜测。

再让学生数一下整格的:一共有18格。

引导思考:余下方格的怎么办?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通过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把少的与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
也可以把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

提示:如果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通过数方格可以得出: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27cm2。

质疑:为什么这里要说树叶的面积是“大约”?

学生自主回答:因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积不是准确数。

3.让学生拿出树叶及小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树叶面积的计算。

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计算,并汇报本组测量的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计算叶子的面积吗?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后,会想到可以把叶子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估算。

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形状近似于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平行四边形)

思考:你能将叶子的图形近似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将叶子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即教材第100页第三幅情境图)。

再让学生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分别是多少,再尝试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厘米,高6厘米。)

学生自主解答,并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过程:

S=ah

=5×6

=30(cm2)

5.让学生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树叶的面积?

学生可能会回答: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8题。先让学生数一数阴影部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学生可能数的是阴影部分;
也有的把阴影部分填补成学过的图形,算出图形的面积再减去填补的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中选出较简单的方法计算。

提示:第一幅图还可以把图形添上一个三角形填补成一个梯形,算出梯形的面积再减去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求出准确值。

2.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9题。通过上一题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师引导学生先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学过的近似图形,再估算。

3.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10题。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图上手掌的面积,再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2.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都不是准确值,而是一个近似数。

作业: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7、11题。

板书设计:

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先通过数方格确定面积的范围,再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7篇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有以下体会:

在学生利用量筒(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他们能想出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明白转化的思想,从而掌握测量方法。本节课,我在学生演示测量过程的时候,借机一问“为什么相差部分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不是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而想出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转化,如上升法:V物=V

水上升部分;
下降法:V物=V

下降部分;
溢出法:V物=V

溢出部分。在这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检验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标。

本节课虽然有以上亮点,但是还是存在着对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评价的不足。

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不够。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8篇

回顾课堂,感觉亮点如下:

(1)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本节活动课注重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设计求土豆(或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先确定实验目的及分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测量方案,研究试验操作的步骤,实际测量并计算。这种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的进行观察和操作,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方法在学习新知中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而这又将成为学生探索的“导航灯”。

感受: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还有个别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还需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9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算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利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

教学准备:

梨、苹果,橡皮泥、石块、直尺,长方体透明容器,一小桶水,红水一瓶,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老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积?

2、计算体积与容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计算体积和容积都可以用到计算公式:

V长=adh

V正=3a

V=sh

但计算容积时需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复习的意图:通过问答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不同,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3、引入;对规则物体如长方体或正方体,我们有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但对这些不规则物体如橡皮泥,苹果,梨等能求出它们的体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吧。

板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求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老师:有什么办法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吗?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将橡皮泥摔成长方体;
将橡皮泥丢进水里使水上升;
……..)

老师: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学生:可以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通过测量长,宽,高就可以求它的体积。

操作;
学生同桌合作探究橡皮泥的体积。可捏成长方体,量出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是()

可捏成正方体量出棱长,算出它的体积是()

小结:对于软不规则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捏成规则的如长方体(或正方体,但难度要大)可求出它的体积。(变形法)。

那么对于硬的不易变形的不规则物体,有什么办法来求出它的体积呢?

2、求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出示一块石头,问: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教师提示“乌鸦喝水”一课学生相互交流,汇报:

老师演示,将一块石头放进盛水的量杯里,注意使石头完全沉没于水中,水会上升。

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水和石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

小结:像上面这种方法叫做“排水法”。

3、如果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玻璃容器,那我们又该怎样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做实验,并完成下表填空。

4、观察并思考: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与芒果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芒果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上升后水的体积-上升前水的体积

即:芒果的体积=长×宽×(水升后的高-水升前的高);

或芒果的体积=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

5、归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学生同桌互议,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将不规则物体沉入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长方体水的长,宽,高,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测量时注意量出水上升前的高度和上升后的高度。利用“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这个公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习九第7题,第13题

四、全课总结。

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0篇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通过排水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课本39页

教学准备:课件、量杯、石块、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提问学生)

2、给你一个箱子,你会求箱子的体积吗?

箱子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得到

那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例如橡皮泥、西红柿、石块等不规则的物体,那它们的体积怎么求呢?它们有长宽高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设疑自探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用什么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有公式吗?

三、出示自探提示,小组讨论交流(时间8分钟)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都是我们本节课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

1、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说一说你的方法

2、用什么方法求石块的体积?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的,在实验的过程中,你需要记录那些数据?

3、总结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四、解疑合探

学生汇报结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

1、求橡皮泥的体积?

分析:橡皮泥可以改变形状

方法一:把它捏成长方体,测量出长、宽、高计算出体积

方法二:把它捏成正方体,测量出棱长计算出体积

2、求石块的体积?

方法:排水法求石块的体积(注意:石块是完全浸没在水中)

(1)量杯中装有水水的体积为200mL

(2)把石块放入水中,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水面会上升,体积为450mL

(3)那么,石块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石块的体积:450—200=250(mL)

一般带体积单位250mL=250cm3

答:石块的体积是250cm3。

3、总结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排水法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放入物体后水的总体积—原有水的体积

4、能用上面的方法求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

不能因为乒乓球到水里面会浮上来,这样就不能测量体积了;
冰块会融化在水里,冰块会浮在水面上,体积测量也不准确。

五、运用拓展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1、长方体容器装有水,长8cm,宽8cm,水面高6cm,把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高为7cm,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有没有其他方法)

水面上升的高度:7-6=1(cm)

珊瑚石的体积:8×8×1=64(cm3)

方法二:

水面上升的高度=放入不规则物体后水的高度-原有水的高度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长×宽×水面上升的高度

2、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自己当小老师,出题来考一考你的同桌(题型不限)教师有选择性的展示

六、质疑再探

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大胆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如何去求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呢?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八、布置作业

练习九7、8、9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2篇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西红柿,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3篇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西红柿,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4篇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7

教学目标:

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设计理念:

本节数学活动重在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发挥、自己动手、自己应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一堆物体,其中有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则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
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
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设问: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口答体积的计算方法

独立思考,联想质疑

二、分组实验,探索方案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第组年月日

物体名称物体的体积测量

方法

估测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比较、分类

分组讨论

学生按照要求分工协作,进行实验操作

分组汇报、交流

三、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6.联想应用:师出示一些比值,指出,应用每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可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分工协作,进行第二次实验操作

交流、讨论、比较、找其中的规律

实验、验证

生举例、交流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3、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5篇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要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探究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在学生完成实验结果汇报后,思考:“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一时表述不清,老师由于心急就赶紧插嘴,引导学生思考、表述。其实,只要给点时间让他们思考,他们就能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西红柿,水增加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做到耐心等待,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思考后交流: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于溢出的水,学生也想出了很好的处理方法。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我也深该地认识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信,才能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6篇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容积等有关知识后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单元的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避开了学生的认知冲突,采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直接导入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为排水法,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演示、观察、讨论直至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看似有声有色。但是,课后经过丁老师和李蕊坊主及各位坊员对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提出的见解及指正,我意识到自己由于胆小怕出问题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数学教育的根本不是教会学生怎样算题,而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我偏离了这一主题。

由于我刚开始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没有进行大胆猜测验证,学生们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发展,整个课堂便失去了灵动。虽然整个课堂经过我一步一步引导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没有做到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心动”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缺憾,我意识到教学时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要越俎代庖,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他们的认知冲突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孩子们的数学课堂,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学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课堂“动心”。

很庆幸有机会加入李蕊老师工作坊,并且加入《小学数学课堂“生动之动心”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团队,使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提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不足、继续努力,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7篇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体会转化思想。在教学例6中,教师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学生由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时,已经知道把一块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体积不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转化法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就可以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在求梨的体积时学生也能想到把梨放进有水的容器里,通过观察水上升,发现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等于梨的体积,即梨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认识到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把它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进行计算。

2.变化习题,深入体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组练习题:

(1)一个正方体鱼缸,从里面量棱长是2分米,向鱼缸内倒入5.5升水,再把几条金鱼放入水中,这时量得水深15厘米,求这几天金鱼的体积。

(2)课本练习九第7题:求珊瑚石的体积。

第(1)题:主要让学生根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而在第(2)题中,学生既可以根据上面的公式解决问题,也可以根据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是一个长方体,即珊瑚石的体积=长×宽×高,强调这个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总高度-水的高度),并把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基点就是乘法分配律,从而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对比,进一步体会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不足之处:

学生在解决练习九第9题中,对于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的理解有误,理解成了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两根石柱的体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我在教学乒乓球和冰块不能用排水法有关系,没有给学生强调必须把物体完全沉入水中,才能得到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物体的体积。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强调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沉入水中物体的体积这一核心特点。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8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第39页例6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算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利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

教学准备

梨、苹果,橡皮泥、石块、直尺,长方体透明容器,一小桶水,红水一瓶,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老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积?

2,计算体积与容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计算体积和容积都可以用到计算公式:V长=adh和V正=3a,V=sh但计算容积时需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复习的意图:通过问答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知道容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不同,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3,引入;对规则物体如长方体或正方体,我们有办法求出它们的体积。但对这些不规则物体如橡皮泥,苹果,梨等能求出它们的体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吧。

板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求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老师:有什么办法求出橡皮泥的体积吗?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将橡皮泥摔成长方体;
将橡皮泥丢进水里使水上升)

老师: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学生:可以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通过测量长,宽,高就可以求它的体积。

操作;
学生同桌合作探究橡皮泥的体积。可捏成长方体,量出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是( )

可捏成正方体量出棱长,算出它的体积是( )

小结:对于软不规则物体,我们可以通过捏成规则的如长方体(或正方体,但难度要大)可求出它的体积。(变形法)。

那么对于硬的不易变形的不规则物体,有什么办法来求出它的体积呢?

2,求硬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出示一块石头,问: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教师提示“乌鸦喝水”一课。

学生相互交流,汇报:

老师演示,将一块石头放进盛水的量杯里,注意使石头完全沉没于水中,水会上升。

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水和石头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石头的体积小结:像上面这种方法叫做“排水法”。

3、如果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玻璃容器,那我们又该怎样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做实验,并完成下表填空。

4、观察并思考: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与芒果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芒果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上升后水的体积-上升前水的体积,即:芒果的体积=长×宽×(水升后的高-水升前的高);
或芒果的体积=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

5、归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学生同桌互议,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将不规则物体沉入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长方体水的长,宽,高,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测量时注意量出水上升前的高度和上升后的高度。利用“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这个公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练习九第7题,第13题。

四、全课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19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
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
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利用复习圆柱、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为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冰淇淋,你们看,冰淇淋蛋筒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圆锥形蛋筒能装多少冰淇淋呢?(板书课题)怎样求它的体积?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来求?转化成什么图形最合适?猜猜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聊天,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引出课题)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刚才的谈话已经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习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我准备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容器,先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两个物体的联系,引导他们说出等底等高。(此过程我会拿着两个容器到学生中去让他们不仅仅能看到还能摸一摸,从而更直观的感受等底等高。)

2、质疑生趣

我会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如果把圆锥倒满水然后往圆柱里放,几次能把圆柱也放满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大胆猜测)

3、动手操作,实验出真知

带着疑问、猜测做实验。请两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做记录。实验结果就是三次能装满。(播放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4、反复质疑,实验解决

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这个圆柱呢?(强化对等底等高的理解,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这时拿一个小一点的圆锥容器继续做一次实验。实验证明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需要三次。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即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圆柱容器里的水体积的分解,再次肯定学生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示课件)V锥=1/3 SH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以上两道题,指名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5、拓展深化,综合运用

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反思,自我提升

课末,我通过聊天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内容。以下就是我进行的话题。

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②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布置作业:练习四的有关练习。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五、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重难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直观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形象直观。

六、教学反思

要联系生活学数学。在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爱数学就先让他们爱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生活实际去备课教师一定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的才能与智慧得以施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生课后反馈上来的问题是计算问题很大,公式会用但是计算出现问题了,以后要多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强两点我简单的概括了这节课我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构想,第三点是课后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等几方面。初步探究中,效果还需有待观察。

推荐访问:不规则 物体 体积 不规则物体体积19篇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集合19篇)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