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两山”,理论视域下的农村产业发展路径探索——以武平文化康养产业发展为例

时间:2023-06-17 1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钟国文

(中共武平县委党校,福建 武平 364300)

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理念。随后,又提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进而形成了著名的 “两山” 理论。党的十九大首次将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写入大会报告,大会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标志着 “两山” 理论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两山” 理论作为***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在全国落地生根,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遵循。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要做强生态弱项、补齐生态短板、增进生态福祉,推进生态惠民和产业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深入践行 “两山” 理念,立足当地发展实际,突破性发展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产业,进一步拓展 “两山” 理论转化路径,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康养产业,无疑是践行 “两山” 理论的优选。

康养产业是以健康养生为核心,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文化、旅游等诸多业态的产业。广义的康养产业是指:为社会个体身心健康及生命保障提供康养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和,康养产业不能单一归类于某一产业或某一年龄阶段,而是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综合性全产业多维体系[1]。所谓文化康养,则是指在文化生态环境下,开展(从事)健康养心、养身、养护的工作(产业)[2]。文化康养产业则是指在康养产业中融入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元素,在文化产业中注重健康养老理念渗透,形成以文化为魂康养为形的融文化、旅游、康养为一体的多产业融合、多行业支撑的文化康养新业态。此文化艺术,泛指大文化、跨文化等概念,包括节气文化、旅居文化、饮食文化、健身文化、休闲文化、健康文化、种植文化、乡野文化等[2]。本文拟以武平文化康养主题关联产业发展为例,对基于 “两山” 理论视域下的农村产业发展路径作些探讨,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参考。

武平是千年古县、三省通衢,人文资源丰厚,生态环境良好。武平深入贯彻 “两山” 理论,顺应康养产业发展的态势,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着力打造健康养生、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绿色农产品开发等产业,逐步实现优质森林康养、环境培育和康养产品开发等的有机统一。

(一)非遗 “联姻” 康养,开创康养产业新业态

武平坚持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体验客家风情为主题、以休闲养生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指导方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康养产业中,通过民间文学、艺术、民俗等带动康养、补充康养,融健康、养生、休闲、养老、旅游、文化、娱乐等多重元素和功能为一体,开创文化康养与休闲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得益于老城区改造而打造的兴贤坊特色文化古街区,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姻” 康养,以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品牌影响力等推动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结构调整,打造出文化康养与旅游产业跨界共生、业态融合发展的崭新业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千年历史文脉,提升了康养产业的文化品味,彰显了 “武平历史文化会客厅” 功能,为打造文旅精品项目拓展了市场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使文旅康养产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并逐渐向农村延伸。如中湍村民间绝技、东留 “福瑞堂” 木偶戏、中山古镇 “军家话” 等成了文旅产业的新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也加快了天然文旅等骨干文旅企业成长,其《雨中游丝》等作品多次在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奖。文化的融入壮大了文旅市场主体, “武平八景” 景观陆续得到改造提升,梁野山、千鹭湖和岩前狮岩荣膺4A级景点;
文博园及众多的特色乡村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现已成功打造了 “不忘初心红色之旅” “天然氧吧生态之旅” “千年古县客家之旅” 三条精品路线。近三年全县旅游产业增长率均在26%以上,2020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3]。

(二)弘扬 “仙佛文化” ,助力禅修康养

“佛修戒定慧、道修精气神” ,宗教旅游无疑是精神层面的产品,宗教康养关联产业效益日益显现。禅修不仅具有文化旅游体验的性质,更是文化康养旅游的重要产品。

武平是道佛文化的交融之地,岩前南安岩仙佛楼敬供着道家八仙之一何仙姑和客家保护神定光佛。何仙姑开道修康养之先河,结成正果为后世景仰。道家修身养性理念在当代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崇,为道修康养在武平的孕育和发展奠定基础。

康养理念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并逐步以一种文化形态融入大众生活。禅修是当前非常流行的文化康养行为,已经超越了佛学的范畴而被世人广泛接受,深受寻求内心安静者推崇,特别适于精神疗养和缓解心理压力。

(三)弘扬林业文化,打造森林康养

武平是全国林改第一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2001年,在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颁发了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捷文村也因此被称为 “全国林改第一村” 。坚持 “深化林改当标杆、绿色发展做示范” 造就了武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武平以优越的生态资源为依托,将文化资源融入森林旅游与森林疗养打造康养产业。

“绿水青山” 环境价值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武平大气环境质量优越,特别适合有氧运动, “来武平,我氧你” 的县域旅游形象语深入人心。武平把林业文化元素植入 “梁野山” 景区,大幅提升了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为迎合当前流行的林中漫步等森林康养方式,新建了箩斗坑经云寨至尧禄段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成为武平县第二条对外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截至2021年底,武平县共完成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线路建设约110千米[4],进一步夯实了森林康养的基础。

武平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与森林疗养结合的路径,把食疗文化、药膳文化与乡土美食有机融合,依托乡村民宿设施,打造食宿养一体化特色森林人家。如云寨村充分发挥生态和森林资源优势,营造了良好康养氛围,把 “森林人家” 做成融美食、民宿、疗养为一体的 “森林康养” 精品项目,推动森林旅游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全县有 “森林人家” 107家,占福建省11%,年接待森林旅游295.6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收入12.75亿元[5]。

(一)文化康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1.文化康养协调各产业平衡发展。

“康养” 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是多元化、综合性的产业,其业态不同于一般的养老服务,其概念涉及一、二、三产业,产品贯穿产业链全过程。以文化康养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调控三大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武平以康养文化为主题,着力打造林改经济升级版,促进农林产业与工业以及旅游、商贸、服务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6.3∶42.2∶41.5 调整为 2020 年的 15.0∶41.9∶43.1[6],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三产融合发展态势。

2.文化康养增进医疗行业与农村产业的关联。中医药文化在康养产业中影响深远,中医药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等方面优势明显,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8]。武平县整合医疗资源,增强其与涉农产业的联系,并根据医养需求推进产业多样化发展,初步形成以文化康养为主题,辐射康养产品开发与林下经济等的新型产业体系。例如:捷文村通过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实现灵芝、牛芝樟、金线莲、黄花远志、黑老虎等中药材种植和林下蜂业、象洞鸡、鳖等养殖规模化经营,批量产出灵芝系列保健品和中医药材、药膳食材、养生产品等,形成医疗行业与种植养殖业的优势互补,消除了三产边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3.文化康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它兼容了生态资源、文旅资源、研学资源等,为城乡融合发展积蓄了巨大动能,有效促进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协同发展,有利于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一体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有效提升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物流业的繁荣发展。近年来,武平县康养产业的发展吸引生产要素自由双向流动,产业间日趋融合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产品价格不断上行,企业间竞争合作机制日趋成熟,产业链与供应链呈一体化发展趋势。

(二)文化康养引领农村产业生态化转型

1.康养理念的风行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康养理念推崇的是深入五脏六腑和心灵深处的健康状态,相关产业应具备较高的 “自然” 与 “生态” 禀赋。文化康养契合 “两山” 理论要义,对引领产业发展导向和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武平顺应康养潮流,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了一批传统产业。例如:在象洞镇率先实现了由生猪养殖向生态种养业的转型,因地制宜打造 “一鸡一果” 产业,成功开创了 “象洞鸡” 和 “黄金百香果” 生态品牌,顺利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

2.养生文化的生态导向推动康养农业发展与绿色品牌崛起。康养农业是健康农业与养生农业的结合,是将传统的第一产业要素与第三产业要素相融合,以健康为宗旨,以 “三农” 为载体,以科学养生方法为指导的新业态。武平根据 “五生统一” (生产、生活、生命、生态、生长)与 “六养结合” (养身、养生、养性、养心、养神、养德)要求,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做强 “林下经济升级版” ,打造一系列名优特色农产品,现已成功打造 “武平富贵籽” “武平金线莲” “武平绿茶” 等十几个地标品牌。

3.康养消费需求引领农业生产方式改良。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康养产品市场的日益成熟,关联产业对文化基础与生态环保方面的要求日益突显。武平积极贯彻 “两山” 理念,将科技创新与传统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有序推进生产方式改良。例如:尧禄村种植的 “鹰嘴桃” ,充分发挥当地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优势,以纯天然闻名,每年的 “桃花节” 和 “鹰嘴桃采摘节” 人气爆棚;

“松花寨茶场” 广泛使用生物技术除虫,以全过程零污染生产有机茶而声名远扬。这种改良的生产方式成了农耕文化的新亮点,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日俱增。

(三)文化康养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1.文化康养助推农村产业集约化转型。近年来,武平县大力推广文化康养关联产业来推动乡村产业集约化转型,如推出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产业经营发展模式,实现各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共同致富。同时,厚植文化基础,推进 “美丽乡村” 建设,营造农村康养文化氛围,形成了一批村容整治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特色乡村,如 “十里花廊” 园丁村、 “淘宝客都” 东云村、 “客家桃园” 尧禄村、 “四季田园” 东岗村等。

2.文化康养带动产业多样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拓宽了市场。文化康养借助 “文化+” ,注入产业发展创造力,有力延展了文化旅游、保健品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林下经济等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附加值。例如:捷文村结合相关文化元素,开创体验式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集游览观光与科普教育于一体,多样化发展林下经济。同时,对外开放生产基地,形成林上林下产销互动的合创共赢产业经营案例,为后续做强做优做大林下经济奠定基础。

3.文化康养带动 “银发” 经济增长。一方面,康养文化发展吸引广大中老年人积极参与、投资相关产业活动,为乡村产业振兴汇集大量人力资源,促进了养老金循环流动,助力农村产业资本壮大。另一方面,康养产业的发展从精神层面丰富了中老年人晚年生活。

“银发族” 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为农村经济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康养产业既满足 “银发族” 身心健康需求,又促进老年人延年益寿,还为 “候鸟式” 老人迁徙提供条件。武平围绕 “养生长寿” 主题,着力打造老年人服务平台、文化旅游节、民宿疗养等产业项目,完善了中老年人活动场所及基础设施等,为 “银发” 经济向农村产业辐射奠定良好基础。近年来,文化康养产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高能引擎,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一)重构产业体系,推进融合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引导,做好顶层设计,持续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如武平 “三轮驱动” 式发展,形成龙头带动、服务推动、合作联动的发展机制,促进关联产业之间的互动双赢。二是深化产业分工合作,实现产业链延伸,发挥农业的兼容性特点,拓展产业功能,实现供应链和价值链无缝对接,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三是科学统筹科技资源、有效整合生产要素,促进城乡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城市对农村产业发展的要素反哺,促进各产业均衡发展。四是坚持市场供需导向,拓展产业门类,深化产品加工,拓宽产业附加值,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调控产品开发,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电商平台等高新科技促进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二)坚持绿色引领,助推产业转型

一是积极践行 “两山” 理论,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如武平林改 “三向转化” 机制创新,实现林库向碳库、生态到产业、森林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农村道路改造、细化垃圾分类、推行农村厕所改造等,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构建乡村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三是严格强化质量监督,统一制订质量标准,强化全产业链监管,逐步淘汰污染产业,建立绿色品牌认证机制,促进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四是筑牢生态红线,加强环保监管,着力打造生态产业。推广立体循环农业发展,建立生态型食物链,健全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实现产业绿色发展。

(三)健全管理机制,激励人才成长

一是构建定向人才培养机制。拓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支持校企合作,快速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突出服务理念,健全人才政策,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为农村产业振兴汇集八方英才。三是创建人才交流机制。创设高端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才快速提升综合素质。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一套综合德能勤绩廉多方面的综合考评奖惩机制。

(四)促进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推广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在农村产业领域普及遥感技术、无人机与智能农机等应用常识,推广5G、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给广大农村产业注入 “智慧” 的新鲜血液,发挥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的源动力作用,提升现代农业从种子到果实科技含量。二是提高实用性科研比例。加强大数据、信息化及智能装备与农村产业的衔接,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的宣传功能,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快农村商贸流通,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效益提升。三是打造生态高值产业体系。大力研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提升有机肥使用比例、推广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实施高效循环农业改善土壤质量,实现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五)用活各级政策,广开资金渠道

一是完善各级支农体系。要推进金融政策和项目资金保障农村优先,形成 “三农为重” 的社会共识,完善各级支农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对涉农企业贷款给予利率优惠。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机制。重点优化抵押、担保、授信环节,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融资服务。同时,鼓励村民自发组建民间担保合作社,倡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担保组织,合力化解抵押担保贷款难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社会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支持社会闲余资金以合营、入股、分红等方式投资合作,把社会资金引流到农村产业。四是搭建好招商平台。要筑巢引凤,突显产业项目的可观前景与地方配套政策优势,为对外招商引资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武平康养生态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金桥(2021年9期)2021-11-02“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All Is Well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1年3期)2021-07-28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颂雅风·艺术月刊(2019年11期)2019-03-15Major Obstacles in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or Chinese Senior High Students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6期)2018-07-13提高武平炒绿夏秋茶品质的加工技术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推荐访问:产业发展 视域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