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贝多芬《b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3-06-13 16: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李昊然

〔摘 要〕《b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a)》是贝多芬中期向晚期过渡时所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反映了贝多芬创作风格的嬗变,并体现了他面对奏鸣曲体裁所开展的个性化探索。本文将选取该作品的第一乐章,以鲁道夫·布赫宾德、安得拉斯·席夫和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三位演奏家的不同版本为例,就他们的演奏处理进行对比与分析,并探讨演奏中音乐风格的把握。

〔关键词〕贝多芬;
bE大调;
“告别”奏鸣曲;
演奏版本

一、“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色

奏鸣曲可以说是贝多芬面向自我创作的一种体裁,它作为贝多芬个人音乐创作的试验田,与交响曲、协奏曲等具有社会公开性的音乐体裁大不相同。随着贝多芬的创作积累,不同时期所作的奏鸣曲分别体现了他在各类体裁创作中相互融合的崭新面貌。《b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a)》是贝多芬中期过渡至晚期的作品,更是他个人鲜有注明标题的奏鸣曲。这首奏鸣曲与过往的奏鸣曲相比,在创作风格上产生了明显的嬗变。

b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a)》创作于1809—1810年维也纳战乱期间,是贝多芬与好友鲁道尔夫大公离别时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其中第一乐章“告别”采用带有“Le-bE-wohl”(意为“告别”)的旋律动机以及模仿“车马飞驰”的主题材料进行贯穿发展。这两个音乐材料似乎矛盾,却在整个乐章的谋篇布局中得到了精心设计,体现了丰富的标题性,同时表达了他与好友离别时的不舍情绪。从结构上来看,该乐章仍采取奏鸣曲式结构,但是其中柔板引子部分、短小的展开部以及庞大的结尾,侧面反映了贝多芬面对形式完美、结构严谨的传统奏鸣曲式,所展开的探索式与个性化的新颖创作。该乐章采用主、复调织体相结合的方式,其力度对比丰富,并将句段以强后即弱的处理方式来塑造乐队般的音乐张力。此外,结合该作品的力度变化以及音域(F1-c4)来看,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早期钢琴的声音与力度潜能所展开的试验与探索。

1803年,贝多芬得到了一台埃拉尔德(Erard)钢琴,该琴有五个半八度(F1—c4)、英式击弦机和四个踏板[延音、弱音(una corda)、柔音(moderator)、琉特琴音色] 。

通过对“告别”奏鸣曲的创作时间、创作音域以及力度的分析,可见贝多芬当时所用的是19世纪初名为埃拉尔德的早期钢琴(图1)。它与现代钢琴相比,虽然体型更小、更单薄,但与贝多芬在18世纪末维也纳所运用的安东-瓦尔特钢琴相比,它的音色塑造却由于踏板的差异更加丰富与便捷(图2)。整体而言,第一乐章“告别”与之前贝多芬的快板乐章相比,其创作似乎更加深思熟虑,而细腻的表达更使作品中的情感得到升华,从另一面标志着贝多芬個人风格从中期走向晚期过渡。

二、对三位演奏家诠释版本的比较与分析

笔者将选用当今三位著名演奏家所录制的演奏音频,针对引子、呈示部与展开部进行比较与分析。三位演奏家分别是鲁道夫·布赫宾德(Rudolf Buchbinder)、安得拉斯·席夫(Andras Schiff)以及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其中,布赫宾德是一位奥地利的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轻松稳定,完成度高,对于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有着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同时还创作了《我的贝多芬》一书,被誉为德奥作品诠释的专家。席夫是一位演奏兼顾学术的演奏家,他的演奏带有个性化的真诚与稳重,他的音乐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在音色控制上体现了他对音乐有着细腻与透彻的理解。而普雷特涅夫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演奏技巧出众,音乐表达果敢、大方且富有机趣。

(一)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采用柔板进行创作,其中前三拍为全曲创作的核心材料(谱例1),以级进下行构成了叹息式的“告别”动机。引子部分共有三个乐句,其旋律突出,情绪伤感,音乐意味深长。三位演奏家对于引子部分的演奏处理有着较多的不同。从布鲁宾德的处理可见,他对于“告别”主题的处理是通过渐慢来抒发内心的叹息。在乐句的力度设计上,他以每个八分音符作为堆积点,通过渐强推动乐句的发展。同时,他对每一组回音奏后的渐强即弱处理格外到位,以此来形成音乐的张力。在“告别”主题的第二次陈述上,其渐慢显得更多,音色与力度更加轻柔,使情绪更加内敛。而第三乐句的四组乐汇中,他采用回声般的一强一弱进行对比处理,最后在pp的力度中结束。从引子部分来看,布鲁宾德的弹奏细致到位,力度设计具有逻辑性,速度在稳定中结合渐慢来抒发“告别”主题的不舍情绪。在席夫的处理中,他同样采用渐慢来处理“告别”主题,但其力度处理更显柔和,情绪更加贴合主题,整体的音色有着更高的控制。他的乐句处理富有对比,尤其体现在第二乐句的整体层次会更弱,色彩更加温和。此外,他还会带有一些个性化的处理,例如第五小节处的突强以及结束处所采用的渐弱与渐慢。而在普雷特涅夫的处理中,其整体处理也较为轻柔,“告别”主题的情绪表达贴切,但是整体处理具有一定的随性,例如第一乐句的结尾(第六小节)三连音的奏法与速度上略带个性化的处理;
回音装饰处以及引子结束处都带有一些弹性速度的自由处理。从引子部分来看,三位演奏家的弹奏在“告别”主题的处理上都带有一定的渐弱与渐慢。席夫的处理整体力度轻柔、音色控制细腻且情感表达到位,普雷特涅夫的处理则更显自由与随性,而布鲁宾德的处理更富有逻辑性,并在遵循谱面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个性化的处理。

猜你喜欢引子演奏家奏鸣曲演奏家黄河之声(2022年9期)2022-08-26手机上的奏鸣曲上海人大月刊(2022年5期)2022-05-19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新世纪智能(教师)(2019年2期)2019-09-11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春天的奏鸣曲文学少年(原创儿童文学)(2019年4期)2019-05-23饥饿奏鸣曲语文世界(初中版)(2017年6期)2017-06-15笛子演奏家小朋友·快乐手工(2016年5期)2016-05-14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新高考·高三数学(2016年1期)2016-03-05笛子演奏家小猕猴学习画刊(2015年4期)2015-05-05

推荐访问:贝多芬 奏鸣曲 大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