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问”

时间:2023-06-12 17:30:05 来源:网友投稿

萧 放,张士闪,宋俊华,马知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已经经历了20余年,是到了学界集体反思和理论总结的时候。基于这样的考虑,天津大学马知遥教授邀约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山东大学张士闪教授,中山大学宋俊华教授,共同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问”采用笔谈进行回答。

第一问:如何看待经历20余年的中国非遗保护?如何理解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创新等几个关键词?

第二问:非遗保护在中国取得了哪些成效,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怎样改进?

第三问:目前非遗的保护方式有哪些?如何看待目前进行的“生产性保护”?

第四问:有些专家认为,一些非遗随着时代发展要自然消亡,最后只能让它们进入博物馆,怎样看待这样的主张?

第五问:目前,我国非遗保护似乎进入了一个良性互动的状态,传承人申报比较积极主动,国家和省(直辖市、自治区)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强,但还是会有一些非遗项目难以传承,甚至到了濒临灭亡的境地,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第六问:如何看待目前一些地方的传承人不断提高自己非遗作品的价格,有些要用机器进行批量化生产的行为?

第七问:随着非遗工作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已经引入非遗项目进行职业化教育,聘请一些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教学。同时,国家层面也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科建设。对此有什么看法?

第八问:非遗的学科化建设必然涉及一个跨学科建设的问题,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美术学、建筑学等学科天然地要联系在一起。由于非遗涉及各个门类,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也需要专门的人才加入其中,这样就为非遗人才的培养带来一个难题,就是非遗的跨学科培养,能培养出怎样的专门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对各个门类都能有所研究的专门人才?

第九问:有学者提出,在目前市场化经济的时代,非遗单靠政府的输血显然不能持续。那么,如何利用市场,找准定位,让非遗具有自我造血功能成为一个思路。事实上很多传统技艺类,尤其是食品类非遗,本身具有的商业价值就比较明显,在市场中能获得较大利润。但大多数非遗本身属于精神生产,缺少市场竞争力,这样的非遗如何保护?

第十问:对未来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有什么样的希望和建议。

猜你喜欢门类跨学科文化遗产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科学大众·教师版(2022年6期)2022-05-23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6期)2022-02-28与文化遗产相遇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千奇百怪的动物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8年2期)2018-05-08《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文化遗产(2017年1期)2017-02-13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年1期)2016-02-28《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5年3期)2015-09-08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 物质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