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对照材料 >

公民意识对照材料(19篇)

时间:2022-11-25 16: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公民意识对照材料(19篇)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公民意识包括什么?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1.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民意识对照材料(19篇),供大家参考。

公民意识对照材料(19篇)

篇一: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公民意识包括什么?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1.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2.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3.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如纳税)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即契约精神)。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如:1、平等意识,独立人格;2、公共精神;3、自主、理性。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而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具有权利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篇二: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是引导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因为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是一个实践问题也就是说公民只有通过民主参与的实践才能切实提高其自身对政治参与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调适能力体认并自觉按照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参与政治实践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而形成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断拓展与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之间的良性互动

  不断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质量

  【作者:吉林医药学院副教授李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强调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民主的一大进步,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政治生活领域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尽管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在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制度设计也在不断完善,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公民参与度不高、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必须从以下环节着重加以推进。一、加强公民意识培养,增强民主政治观念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以合法的形式,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自主、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以公民意识的养成为前提,公民意识的确立,尤其是公民政治意识的成熟,会形成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主动性,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主体性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公民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选择。但同时应注意到,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专制历史的国家,政治民主、公民权利在传统文化中没有深厚的根基。公民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虽然被不断唤醒,但是文化的传承性在人们心理上积淀下来的臣民意识仍根深蒂固。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仍然是一个公民意识欠缺的国家,公民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公民政治参与实践的缺乏又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低下,政治参与效果欠佳,公民政治参与处于低水平状态。因此,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首先必须通过有效的公民意识培养,增强公民的民主政治观念,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第一,应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建立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公民意识教育的立体网络。在学校教育中,实现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公民意识教育模式间的有机衔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民意识终身教育体系;要注意区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民选择不同的教育重点和教育方法,改变以往教育过程中重灌输轻养成、重义务轻权利、重道德轻法治的泛政治化教育模式,尊重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不断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理性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心信念,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内驱力,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顺利推进。第二,必须通过经常性的政治参与实践,培养公民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公民本位的思想,正确解读“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由“为民做主”的思维惯性转变为“由民做主”,切实改变任人唯亲、独断专行的工作作风,对公民政治参与给予真正的尊重、支持,通过动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践来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对于公民来说,要珍惜每一次政治参与机会,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提高政治参与的技巧,积累参与的经验,发展参与的能力,体会参与的功效感。二、进一步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设计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常态,实质表现为在现行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两个制度框架内进行活动。因此,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必然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机制作保障。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按照实体法律制度,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不仅有权选举人民代表,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愿望与要求,同时也可以通过立法听证、行政听证等形式,直接参与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制订;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公民还有直接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自治权利。但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实践来看,由于现行的法律制度忽视了程序民主,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公民如何具体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政治参与权利,以及因各种原因没有及时行使权利或权利被侵犯后如何得到补救或救济等并没有较详尽的规定,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缺少程序法律制度方面的“刚性”保证,严重影响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实效。比如,在人大代表选举和各种基层民主的选举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完善的竞选程序,选民不能真正了解候选人的素质和能力。虽然选举法规定的差额选举为选民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但候选人的预先确定、选择范围的限制,甚至于相关部门的导向,常常会使选民感觉自己参与选举的行为无足轻重,自己的选举权利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从而导致我国政治选举领域一直存在高参与率掩盖下的被动参与和政治冷漠问题。在公共决策方面,由于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高度依赖政府相关部门的体制缺陷以及公共权力人缺乏对公民参与的正确认识,使对话、协商、听证等公民政治参与在某些地方沦为了一种形式、一种过场。对于公民意愿的真实表达,决策部门大多只是“听而不取”。这些情况都大大削弱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功效感。当公民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无法有效行使政治参与权利、满足政治参与愿望时,就容易求助于一些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方式,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针对目前制度化设计过于原则、缺少操作性的现实,必须从实现实体民主的方式、方法、途径入手,即从程序民主的完善开始,不断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运行机制。对各个步骤的具体注意事项和操作规程要有细则规定。在人大代表选举中,要从建立和实施严格的代表资格审查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两个途径入手扩大公民的知情权;健全对代表的评议和监督制度,代表必须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的质询;开展代表候选人之间的公开竞选,通过制度规范竞选活动。通过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系列具体制度和程序、技术设计,为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有效行使提供程序支持。三、重视并引导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路径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参与方式外,政治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如各种学会、协会,新的传媒方式如网络等,日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型渠道。从理论上讲,社会组织通常都有自己独立的宗旨、规章等,公民参加这些组织一方面可以接受民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形成非个人化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意志,从而强化社会组织的利益表达能力以及与其他组织和阶层的利益博弈能力。概言之,社会组织在政治生活中对于综合、协调、表达公众意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已经内化为党和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公民权益缺乏自主性的群体表达机制。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在公民政治参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孙志刚案在网上引发了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的大讨论;云南“躲猫猫事件”在网上引发了对政府公信力和群众知情权的追问。然而,由于表达方式的隐匿性,参与主体的特殊性,网上言论情绪化过强、理性不足,虚假信息太多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无序与失范状态,严重影响了公民与政府间的政治沟通。而政府应对这一新挑战的技术与策略没有及时到位,尚未出台网络参与的相关程序与规范。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对这些新的公民政治参与形式给予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社会组织的自治发展,通过积极的规范引导,使社会组织、网络真正成为公民参与政治表达、政治监督的有效途径。此外,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还要不断创新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新途径,这方面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表率作用。要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为国家民主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之引导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民主从来都不是自动生成的,要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并达致有序的程度,必然要面临和应对许多的问题。比如,在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行村委会直接选举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贿选、宗族势力控制选举、黑恶势力破坏选举等违法现象,此时的民主成为引发无序、消解效益的“合法”外衣。但是,我们能因噎废食,退回从前吗?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做的是,加强引导,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把公民

  政治参与纳入民主、高效、有序的运行体系之中。

  引导之一:公民意识教育

  政治现代化进程也是公民文化的培育过程。开展公民教育,可以消除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负面心理,传授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造就合格公民,为政治参与制度化、秩序化、规范化早作准备。强化公民的权利意识。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权利观念和保护机制有所发展,但权利意识还难以真正进入民众的心中。这样的民众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自然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更没有能力承担民主政治建设主体应负的重任。因此,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就必然要求强化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虽然公民的权利是宪法确认和保障的,但这些法定权利并不会自动实现,需要公民以积极的姿态去争取、去实施,把“纸上的权利”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公民的个人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政治参与才会成为公民争取和扩大个人权利的有效途径。培育和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民主与法治是相生相伴的,没有民主,法治便失去了基础;没有法治,民主就失去了保障。要扩大和引导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就必须培育和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因为民众法律意识的启蒙和培育是一个国家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前提的,在公民整体法律素质较低的情形下,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应对这一艰巨任务的举措之一,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对公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普及,要注意宣传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现代转变。从宣传内容上讲,要从义务本位转向权利本位,从普及法律条文转向普及条文与精神并重,从简单宣传转向详细讲解;从教育方式上讲,要从恐吓式转向利益诱导式,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互动。要通过教育以及教育内容与方式的转变,使公民人人都成为法治建设的参与者,真正融入法治之中,在法治实践中提高法律素质,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奠定法治基础。

  引导之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是公民能否通过其政治参与,对政治决策施加影响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指标。一般来说,参与能力越强,越能影响政党和政府的决策,从而扩大民主的趋势,增强民主政治的活力和潜力。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是引导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因为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是一个实践问题,也就是说,公民只有通过民主参与的实践,才能切实提高其自身对政治参与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调适能力,体认并自觉按照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参与政治实践,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而形成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断拓展与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之间的良性互动。

  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是中国推行民主政治改革、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试验地和主要平台。与广大农村相比,城市在政治民主化发展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市场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决定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基层社会是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好训练基地,公民需要在基层自治组织中锻炼自身政治能力。当然,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更加广阔,公民参与的领域已经从原来的参与村居自治活动扩展到参加各种政治组织、讨论政府政策、评议政府官员、举报违法行为、管理公共事务等更高层面。十六大以后,一些地方大胆尝试,不断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深度和广度,这些尝试和探索本身已经生动地反映了公民在实践中的政治参与能力的有效提升,也为公民在新的实践中再提升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提供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不仅会增加公民对民主价值的认同,增强民主体验,内化民主理念,而且有利于增加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和政治稳定,因此,是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为有效的办法。

  引导之三:预防公民参与危机的出现

  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也会产生危机,要避免公民政治参与危机的出现,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公民的权利,有利于维持政治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应当做到以下几点。执政党的善治。在推动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核心位置,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以党内民主带动全社会民主的渐进式发展的“增量民主”,党内民主发展的方向和步伐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向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中国社会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和整合社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有效吸纳日益增长的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政府的合作。公民参与的直接目的通常是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要实现这些目标,公民与政府之间必须进行积极的合作。由于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公民与政府在政治生活中能否良好合作,关键在于政府。如果政府在行使国家行政权,从事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广泛吸收公民参与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立法、行政决定、行政执行,那么公众在参与过程中,不仅体验了民主,而且也增加了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有利于政策的贯彻落实,从而形成了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群众对政策不理解,阻碍政策执行从而引发政府与公众的冲突。表达渠道的畅通。应逐步建立健全选举、听证、信访、立法调研等制度,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工作机制,并开发新的民意传输途径,确保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是真正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上,把公众参与落到实处。党的十七大对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扩

  大公民政治参与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强调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在政治和行政决策上的协商,包括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同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协商,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协商沟通。这些具体举措将有效地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权和表达权。要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既要注意正面引导,还要积极预防公民政治参与危机的出现。决策者加强引导,使公众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才有利于双赢、多赢局面的形成。

  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晨曦微露,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新兴社区选举现场已排起了长龙。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但在这里,南沙区新兴社区的居民一早开始就十分兴奋,因为他们就将迎来第四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这也是广州市首个社区居委直选试点社区——首次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新一届居委会班子成员。新兴社区的社区直选,是广州今年的社区、村“两委”换届选举年的开幕之作。在全市1496个居委会、1142个村的换届选举中,广州选择了14个正在开展整合街道机构人员试点工作的街道推行社区“直选”试点,探索如何通过“直选”这种更直接、更透明的方式,更有效地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有民主,政权才有公信力,决策才有向心力,社会运转才能产生内生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推进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保障,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加快建设法治城市,在全面推进社区直选、建立听取民意制度、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可借鉴经验,为建设“首善之区”提供政治和法制保障。全面推进社区直选基层管理更直接更透明“第一次把手中的票直接投给自己心仪的候选人,这种感觉挺不错。”在新兴社区直选当天,街坊朱少娟早早从学堂街1巷3号的家里出来,兴致勃勃地参加选举。以前,居委会通常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通过户代表选举居民代表,再由居民代表投票产生社区居委会成员。“这次试点直选,就是给予„一人一票‟的权利和人人参与自治组织的机会,让民主体现得更充分。”南沙区珠江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直选减少了中间层级,加大拉票的成本,使选举更加规范透明。选举期间,新兴社区共发出10份公告,从产生选举委员会、候选人提名到产生正式居委会成员,以及选举方案、选举办法、选举工作人员名单均按程序进行公告,并在选举的关键环节公开接受居民的监督。

  “我们邀请了本社区的居民代表,还有其他社区的居民代表一齐现场监票,设置秘密写票间和代写间等,并拍摄了录像作为佐证材料,在计票和点票环节还引入了司法公证,当场公布结果,使选举结果更加公正可信。”一名参与了多次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的街道工作人员认为,“社区直选顺应了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通过直选,社区居民选出自己最中意的候选人进入居委会,既充分表达了民意,提高了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又增强了居委会干部做好社区工作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新兴社区率先在广州顺利完成换届选举工作,为广州推进社区直选工作提供了有益尝试。今年以来,广州陆续在越秀区北京街、荔湾区逢源街和海龙街等14个试点街道中推广居(村)委会直选。近日,广州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提出将加快在社区推行直选,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到2015年,社区居民委员会直选比例将达50%。建立听取民意制度“广州式对话”构建开放政治生态为了发动群众的力量,发挥民主的功能,广州通过引导居民自觉参与社区管理,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让居民群众实现“我的社区我做主”。同时强化居委服务社区功能,让居委会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变管理为服务。群众的“不满意”来源于3个方面:对身边社会的丑恶现象不满意;对政府的工作不满意;对自身生活遭遇不满意。新市街党工委书记李恒丰介绍,为提高对居民的服务效能,新市街专门建立了听取民意制度,居委每个月举行两次以上社区居民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并建立了“不让群众上第三趟门”制度,并出台《新市街工作纪律五条规定》,违者将严肃处理。同时,还建立基层评议街道科室(部门)制度,评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现场统计票数,并公布结果。不回避矛盾,听取民意,纾解民困,不仅是街道、社区各种创新式社区管理模式的宗旨。在广州,各级政府部门还会不定期举行各种各样的接访,以及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千名干部大接访。在8月11日举行的广州市“大接访”活动中,根据广州市信访局统计,广州全市各级领导干部1107人共接待群众来访3275批7522人次,71名市直有关部门领导、105名区县领导、939名镇街领导通过采取公开接访、上门探访、带案下访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敢于直面矛盾,用直接的政民互动体察民情、纾解民困,一直都是广州这座开放之城的

  政治生态。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州就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市长热线和免贴邮票的市长专邮;2005年,先后制订《广州市政府领导接听群众来电工作方案》等文件,使领导接访成为常态;从2008年开始,颇具广州特色的“大接访”活动已经举行了3次,在坚持以“不要等、不能推、不准拖”的“三不原则”妥善处理每一桩信访案件的同时,广州执政者也在思索:如何让矛盾化解机制长效化,如何把不和谐的因素消弥在最基层。“广州不回避矛盾,这么多人口的城市,敢这样(进行大接访)的,我看不多。”在去年的大接访活动结束后,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曾这样感慨。完善公众参与体系推进群众与党政部门直接对话广州人信奉“假若批评不自由,那么赞美则无意义”。从LPG风波到垃圾焚烧之争,广州普通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闻名全国。即使是在筹备和举办广州亚运会这样的大场合中,政府和民众也从未停止过“不眠不休”的交流对话。有媒体在亚运前如此评价广州:政府敢于接受民众的质疑,敢于直面媒体的监督,这种开放和宽容的理念以及自信成熟的心态,有助于真正将亚运会办得大气、成功。民可以畅所欲言,官能够闻过即改。批评和包容,是广州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也正因为政府能有如此度量和胸襟,才得以推动构筑起广州,这座充满人文关怀和文明进步的城市。广州也是一个习惯了用包容的方式接受批评,用改变赢得掌声的地方。今年2月25日,广州出台《广州市深入开展民主法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多项工作要点,并明确提出:广州将继续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及提供公共服务,推进市民群众与党政部门直接对话。不仅如此,就在上个周末,广州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对完善公众参与体系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制度性要求,明确将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平台的民意诉求和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将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引入社区,扩大基层群众参与程度。

  如何提高民众政治参与度

  一个国家的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民主发展水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无疑是公民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参与形式。对于我国广大公民而言,通

  过直接选举代表组成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来代表他们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是最广泛、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政治参与途径。本文将从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着眼,对我国公民通过直接选举实现政治参与的总体状况进行考察,以寻求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已进行了5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现实国情的制约,致使民主精神、民主意识还未能真正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集体意识。一般来说,在经济文化落后、封建积习很深的国家,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的确立,民主习惯的形成,要比建立民主制度本身还困难些,而没有前者,某些制度往往会流于形式[5]。虽然可以认为,“公民是为了利益才参加选举的,而不是基于对政治感兴趣和对民主所作的善意的理解而参加选举的;同样,他们参选欲望的强弱取决于利益的大小,而不是取决于政治觉悟的高低和民主意识的强弱”[6]。但也要看到,如果没有对民主的真正理解,那么对如何在民主体制中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也就会缺乏准确的判断,从而影响民主参与热情。因此,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仅要从完善政治制度入手,更要从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抓起,培育公民的民主和法制观念,形成浓厚的民主氛围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不仅关系其民主政治建设的走向,而且关系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架构;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又有符合国情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内涵丰富、体系完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指导地位,确保我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政治意识形态作为直接、系统反映社会政治现象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根本,决定着政治发展道路的走向。与西方多元的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不同,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矗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作用。政治发展以一定的政治体制为依托。我们党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动员全体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投身国家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三项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

  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规定党和国家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对人类政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相结合,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强大力量。现代民主国家的政治发展,需要具有强大政治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的政治组织的推动。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伴随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走向历史前台的,承担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历史重任,任何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追求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同时,中国的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政治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以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最高原则,使我国政治发展既保持了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又创造了活跃奋进的民主氛围。坚持运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健全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民主参与,努力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实践证明,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有利于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是我国政治发展有效的政治运行载体和民主实现形式。把包括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在内的各种民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能够确保人民的意愿得到最充分的反映和表达、社会各方面的正当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和满足。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并确保其实施,从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损害、真正得到实现。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证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有秩序地进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特点和巨大优势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发展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之中,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巨大的优势。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无论价值取向、制度设计还是政策选择、操作实施,都充分体现着广泛民主与高度集中的紧密结合。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持有什么信仰,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都能够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重要民主形式,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充分表达不同的意见和诉求,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实现最真实的民主。同时,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将社会各群体中个别、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集中起来,形成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从而实现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

  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生机活力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种政治发展道路是否具有广阔前景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坚持和完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实现高效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国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坚持民主的多数与少数相统一的原则,既听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见,又听取批评的、不同的声音,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这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特点和优势,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理念和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广泛协商,听取意见,求同存异,求得共识,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要求,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实现多数决定与少数保护的有机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方面要遵循我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要适应我国政治发展所处的特定环境。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需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实。确立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需要考虑本国国情,坚持走好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需要立足国情。如果脱离国情,再好的政治发展道路也会走入歧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民主与法制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能提出过高要求,急于求成;更不能不顾国情,盲目走西方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而是要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任何一种政治发展道路都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否则就会走入死胡同。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紧扣时代脉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权力结构、政治运行机制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和完善,优化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永葆生机与活力。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使这条道路越走越活。人类文明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任何一条政治发展道路都不可能在荒原上独行,一部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同政治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立的,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政

  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的。当今世界,不同政治文明的因子相互渗透、融合、影响,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恢弘的气魄,积极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使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更好地体现时代精神,体现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使这条道路越走越稳。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保障,再好的政治发展道路也难以平稳地走下去。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加强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但目前在一些具体制度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更加健全的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真正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使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以民主政治为目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简称,而民主政治是指,政治共同体(古希腊是指城邦,现代主要是指国家)的公共权力掌握在忠诚于政治共同体并捍卫公共利益的公民集合体即人民的手中。这种蕴含着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的政治治理模式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优秀和首要的政治成果,是衡量政治共同体是否实现正义和公平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民主政治既是确保公民自由和平等的一套制度设计,又是政治共同体内所有公民孜孜以求的一种价值理念,因此理当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静静的革命: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复杂系统工程,二十多年来一直以不事声张的、平静的、渐进的方式向前推进。它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却没有引发社会震荡,成本小,成效大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容: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平民,是公民自下而上地影响政治的过程。第二,政治参与是一种活动而不包括态度。第三,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第四,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为者本人自动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包括行为者受他人动员而发生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是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及其规模、程度也成为学者们判断一种政体是否民主

  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国家在社会生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民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使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的以民意为基础,日益成为一个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在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来说,政治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学习功能。如果说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公民政治,那么培养具有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则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通过政治参与,公民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而且,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民众可以逐步养成宽容和妥协精神,后者正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建立的政治文化基础。其次,平等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系统汲取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所谓合法性,就是一个政治系统内成员对系统的心理认同和群体忠诚。它是政治系统赖以存续并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石。政治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渠道吸收各种社会利益诉求、民众意愿,然后做出政治选择,从而使政策输出以民意为基础。一个参与渠道畅通、能够以系统内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和意愿为依归的政治系统必然增强民众对该系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其统治能力也会得到增强。而对一个长期压制公民参政要求的政治系统来说,其政府政策必然无法反映民众意愿,因此该系统的合法性也会遭到削弱。最后,政治参与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权力平衡机制的“杠杆”。现代政治社会学研究表明,国家权力有着不断扩张的强大惯性,如果缺乏足够的制约手段,最终将会吞噬整个社会机体内部的自组织系统和自治能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不仅要求在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且要以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构成外在的平衡力量,而“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的矫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如何能够控制政府的行为?通过充分而有效的政治参与实现民众对政府的有效控制不仅是现代民主应有之义,而且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权力平衡机制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就曾对公民的选举权在制约国家权力方面的重要意义给予过高度评价,他说“选举是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直接的、不是单纯想象的而是实际存在的关系。因为显而易见:选举构成了真正市民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利益。由于有了无限制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市民社会才……上升到最为自己真正的、普遍的、本质的存在的政治存在”。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如职业地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与政治参与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比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在政治上表现更积极。如何解释人们社会属性与政治参与之间的这种关联性?西方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如竞选捐款、政治信息、政治知识和技能等等。(2)由于在现有体制中有着更多的利益需要维护,从而刺激了这一阶层的人们对政治更强烈的兴趣,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功效意识比其他任何阶层都要强。(3)政治组织是现代政治活动的基本形式,政党、利益集团、志愿者协会等是动员公民进入政治系统、实现利益表达的有效手段。对于在社会经济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的阶层和个人来说,他们有更多的可能参与这些组织。(4)而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由于缺乏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们诸多优越条件,他们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影响力没有足够的信心,其政治功效意识也相当低,这就使他们经常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从根本上说是阶级权力向国家领域转化的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只有那些占据特殊经济地位、掌握足够政治资源并具有根本性利益指向的政治主体,才能够成功地以国家或政府的名义行使其权力。政治权力的分配是以

  财产的分配状况为基础的。如果说一个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意味着政治权力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状况的话,那么政治权力正是一个阶级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

  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是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A.“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选举制度是整个民主制度的基础,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但是我们还应该明白“任何一个国家的选举制度,都是根据其国情制定的。选举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受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了解我国选举的特点。包括:1)普遍性和平等性原则;2)民主性:直接选举的范围逐步扩大,差额选举,任何选民或代表三人以上即可推荐代表候选人;3)对代表有监督和罢免程序;4)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5)保证少数民族人大代表选举名额,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6)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原则,了解什么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B.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二是“依法参与民主决策”。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决策两种:1.依法间接参与民主决策。主要是公民通过选出的人民代表,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可以通过人大代表将自己的意见带入决策过程,也可以依法以意见和建议的方式表达出来影响决策。在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有关机构就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向公众征集意见和建议,举行听证会,邀请各个阶层的人士开展讨论。还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使公民有各种机会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2.“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包括3条途径和方式。通过1)村委会和居委会组织,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基层民主决策,管理与自己有关的事务;2)通过各种职工代表大会,公民也可以就企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合法权益问题,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公民还可以3)通过工妇青等组织就相关的问题直接参与民主决策。C.了解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方式:政治参与途径之三1.“间接管理”:是公民通过选出的代表参加间接管理。公民也可以对具体公共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议,来间接参与管理。例如:2004年10月,上海在公开讨论《上海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的过程中,学生、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各个方面人士的都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间接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民主管理的生动体现。2.“直接管理”:就是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比如:1)在行政、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实际上就是分别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2)公民还可以通过村委会和居委会组织实行基层实行自治;3)还可以通过各类社会组织管理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各项事务。比如,通过居委会,居民可以管理社区中的各项事宜。D.依法参与民主监督,是政治参与途径之四1.了解公民参与监督的必要性:为了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合法合理)行使权力,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和失职行为,应该受到公民的监督。他们的权利是公民委托的,他们必须对公民负责,公民当然有权对他们是否“使用得当”

  进行监督。关键是怎么监督?2.“公民参与监督的方式”,包括:(1)公民可以通过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比如,检察院及其所设置的反贪局、行政监察机关、政府法制部门内设置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审计监督机关、“财务、物价和税务三查办公室”,还有党内的纪委,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内部所设置的各种监督机构。(工会财经监督小组)(2)公民直接监督方式公民的直接监督是各种监督机构发挥监督作用的基础。舆论监督则是公民直接监督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公民直接监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批评;建议;控告;申诉;检举。政治参与是指平民对政府决策影响的行为与过程。一是谁参与:全体社会成员?全体公民?有公民身份的平民?主张后者。二是参与什么:参与决策还是影响决策?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还是影响一切价值资源的分配?参与决策、执行检查?三是参与中的角色定位:直接行使管理权(那叫政治管理)?影响和控制管理权的行使?参与中所处的地位(官员身份还是平民身份)?结论:具有公民身份的平民对国家公共事务的影响,或对政治运行过程的影响。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代议制。公民通过选举产生了国家机关并授权由他们来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那么公民为什么还要参与?为什么还要对他们的管理活动施加自己的影响?原因何在?这也是政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政治参与分类标准关于政治参与理论对政治参与类型的划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说,以不同的标准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社会发展形态标准,即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性标准划分,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政治参与两大类,各自有不同的特点。二是行为驱动标准,分为自主参与、动员式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三、参与数量:个体参与与集体参与;四、否符合法律:合法与非法参与;五、参与方式:和平与暴力参与;六、参与的持续性:间断参与和持续参与;七、参与的状态:理性参与和非理参与;八、参与的性质:革命式参与与建设式参与等。

  政治参与的类型1.自动参与。所谓自动参与是指公民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主地介入政治生活之中,实现利益的表达和利益的维护。自动参与公民的自觉意识和意识到自己的利益的特殊性联系在一起,而且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政府决策的体现,或者如果不参与就不能使自己的利益在决策中得到体现,因而介入政治生活之中。自动参与不但要求公民意识到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求公民有政治参与的技能,知识与资本,有了这些,公民才知道如何表达利益,维护利益,对参与渠道参与的方式方法把握。同时,自动参与也是建立在公民对自己力量依赖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政府信任的基础上,认为自己只要通过参与,政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己的利

  益和要求,如果对政府不信任,或者认为政府与自己是对立的,就不会自动参与。自动参与是政治参与的理想状态,是公民意识成熟的表现。但是,在所有国家,自动参与政治的总是少数人。2、动员参与。所谓动员参与是指公民因受他人鼓动而参与政治过程。比如政党号召、政府鼓动,他人的宣传等。在动员参与的条件下,政治参与的公民或者是没有意味到自己的利益,不认为政治参与有利,人们就不会主动介入政治生活;或者是自己缺乏政治参与的知识技能和资本,认为自己政治参与不能表达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对政府能否表达自己的利益没有把握等等,对政治参与不是自觉的、自愿的而只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多数国家都有动员式参与的特点,即便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大选时如政党进行的竞选宣传,政治许诺,还有些国家强迫人们去投票等。我国也是这样,不同之处在于,在我国,动员参与是一种制度安排,如我们强调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或者响应政府号召;或者如我们平时所讲发动群众,调动积极性等,都反映了动员参与的特点。动员先的好处,能有效地对政治参与进行控制、规范,对时间、主体等有效控制,实现政府目标;缺点是可能走向运动式,或者给国家带来问题,非理性。错误难以纠正。交学费。3.消极参与。这里的消极参与指的是对政治参与漠不关心,或者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参与行为。人们为什么对政治漠不关心呢?一是政治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允许参与,参与受到排斥,甚至制裁;二是政治参与的公共性,自己不去,有了收益,是一种搭便车行为;三是政治参与的行为与后果的非正向关联性,即政治参与效能的不确定性,大多数情况下政治参与的无效性;四是政治参与的成本支出,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要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投入高、产出低;有投入没产?

  2008年两会关于如何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度的调查

  您认为2007年公民的政治参与度较之以前提高了吗?1).没有提高(13673票)58.58%2).稍有提高(8556票)36.66%3).有很大提高(869票)3.72%您认为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的最佳途径是1).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8914票)81.04%2).增强决策透明度(11648票)49.91%3).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10388票)44.51%4).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提高代表素质(8593票)36.82%5).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引导,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7352票)31.5%6).提高政治协商的实效性(4661票)19.97%7).加强公民意识教育(4255票)18.23%公民政治参与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1).公民参与必须坚持民主化原则,处理民主与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13621票)58.36%2).公民政治参与必须有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11043票)47.31%3).公民参与必须坚持循序发展的原则,处理好节制与发展的辩证关系(5420票)23.22%4).公民参与必须立足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土壤之上(5104票)21.87%对于“网络民主”、“媒体民主”、“电子民主”你怎么看?

  1).只要以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怎么样都可以(10855票)46.51%2).既要保护和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又要加强正确引导(6962票)29.83%3).必须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出现(4176票)17.89%4).追求有充分的民主,想怎做就怎么做(980票)4.2%

  公民政治参与-概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参政议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领域的转型。社会的转型,促进了利益主体多样化和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公民要求参与政治的愿望和要求增强。但从总体上说,中国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相对单一,同公民要求参与政治的愿望和热情还不适应。因此,努力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对于实现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民政治参与-基本含义

  公民政治参与,通常又称为公共政治参与、公众政治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公民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参与的主体。公民参与的主体是拥有参与需求的公民,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民,也包括由个体公民组成的各种民间组织。二是参与的领域。社会中存在一个公民可以合法参与的公共领域,这一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是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的存在。三是参与的渠道。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渠道,公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

  公民旁听郑州市十二届三次人代会

  去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公民参与最主要的就是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决策,因此,在公众的所有参与中,政治参与尤其重要,最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不少人直接就把公民参与等同于政治参与。然而,严格地说,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公民参与的范围比政治参与更大。除了政治生活外,公民参与还包括公共的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公民参与对于政治发展而言,意义极为重大。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其实,所有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换言之,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可以说,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

  公民政治参与-参与形式

  政治领域中通过代表的间接参与,即通过选出的代表来进行公共的决策。如果选举代表时是认真而严肃的,而且代表又确能反映选民的要求,这种间接的参与形式就可能是真正民主的。政治领域中的直接参与。直接参与最普遍的形式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选举活动。此外,直接参与既可以表现为公共权力在运行时制度化地允许公民的参与与介入,比如听证、质询、就某项政策或措施广泛征求意见;也可能表现为在涉及公民自身利益,

  各级工会组织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又与公共权力相关的问题纠纷中公民直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捍卫自身利益,比如诉诸媒体、

  行政诉讼和集会等。公共领域的民主参与。按照哈贝马斯的界定,“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当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务活动相关的对象时,称之为政治的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中,人们可以真诚坦率地展开理性的对话与交往,广泛表达个体或群体的意见、对公共事务做出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之外的理性判断、发挥舆论的批判功能、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促进社会道德和公民精神的形成。公民社会中公民的自治性参与,即公民社会中独立、自由的公民个体或群体对公民社会中社会事物的参与与自主管理。自治性参与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经济活动的自治管理,参与非官方的社会组织和事业组织的自主管理等等。

  公民政治参与-参与领域

  基层民主选举

  凡是有集体生活的地方,就有公民参与的领域。首先是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如参加各种政治组织、选举各级人民代表、讨论政府政策、评议政府官员、举报违法行为、管理公共事务等等;其次是参与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如参与工厂管理、发起环境保护行动、组织公益文化活动、救助弱势群体等等;最后是参与居民的社区生活,如社区管理人员的选举、社区的互助合作、小区的治安保卫和环境卫生等等。特别是在公民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公民参与的范围正在日益扩大,已经从国家的正式领域,扩大到社会的非正式领域。而且,要拓宽现有的参与渠道与形式,并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新的参与渠道,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以真正有效地推进与完善中国公民政治参与。

  公民政治参与-参与基础

  基于主观利益的公民参与。是指参与者基于其主观利益可能会受到行政决策影响而参与行政决策过程,其功能意义在于防御行政权的滥用,以防对其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如在电动自行车事件中,广大的消费者、电动自行车及相关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及竞业者等主体的利益即属于主观利益,电动自行车的禁与不禁与他们的财产性利

  北京举行轨道交通路网票制票价听证会

  益息息相关。基于主观利益进行的公民参与,因参与主体不同,可进一步分为未经组织化的利益主体参与和组织化的利益主体参与。二者由于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资源占有方面差异悬殊以及利益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从而在参与动机与能力以及对行政机关决策的影响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基于客观利益的公民参与。是指参与者以公民身份,作为政治生活共同体的成员而对行政决策过程的参与。该种参与与参与者的主观利益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基于公民责任,基于对公共生活的关切而进行的参与。在一个公民社会中,公民责任对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公共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如圆明园防渗工程由于公民参与而被扭转,孙志刚案由于公民参与而最终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以及在电动自行车事件中,许多学者纷纷质疑《珠海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的合法性,等等,这些事件都彰显了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民责任的重要性。基于专业知识的参与。主要指的是专家参与。因为现代行政事务日益专业化、技术化,行政机关的决策必须经过对专业问题的科学论证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性与技术性,因此有赖于专家为其提供决策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如在电动自行车事件中,对涉及的专业技术问题,如污染问题、安全技术标准问题、公共资源的使用问题、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问题,等等,都需要专家的广泛参与和论证。但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不仅涉及专业技术问题,而且会涉及更广泛的价值选择和判断问题,即使是同一领域的专家,也可能在专业方面不能达成共识,或者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作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因此专家知识也并不能构成行政决策的唯一依据。

  公民政治参与-参与渠道

  首先,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政治制度,把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方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公民参与政治中的

  作用。要完善人民代表的提名、确

  山东省东阿陀村的村民在投票

  定候选人等制度,尊重选举人的意愿,落实选民对代表的罢免权利等。二是处理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民主党派要广泛了解民意特别是了解并表达自己所代表的社会利益群体、阶层成员的利益要求和建议,充分发挥好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制度,落实《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使之真正成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让广大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其次,建立健全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机构,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更多机会。大众舆论媒体(包括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络等)具有及时性、公开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既为公民提供及时便利的各类信息,又为公民发表言论、意见提供一个便捷的窗口。因此,大众传媒已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条重要渠道。我们要充分运用好大众传媒工具,不断完善组织机构,使之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新闻媒介网络,为公民表达意愿、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有效的途径。再次,健全和完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种专业性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一般而言,公民以团体组织为中介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要比分散的个人行为更能达到目的;对政府而言,与合法的组织进行磋商,更有利于掌握和了解民众的意愿,而且其政治效率要大于同千差万别的个人之间的艰难沟通。公民有组织地参与政治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趋向。为此,随着社会阶层多样化趋势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新的社会阶层组建自己的团体组织,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执政党、政府与各群众团体如现有的工会、共青团、妇联、职代会、文联、工商联、学联以及一些专业性群众组织如保护消费者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律师协会等之间的关系,增强它们的民主性、群众性,破除社团组织本身的依附思想,使之真正成为各阶层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有效渠道。

  公民政治参与-推进措施

  第一,大力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拓展其参与形式。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不完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认知水平的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转型时期,公民参与政治的分布不均、动机不纯、热情不足、方式不正等现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于此。毫无疑问,那些整日为生计的公民是无暇顾及政治生活的,不可能获得参加公共事务的足够信息,因而不可能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评论,主动地参与政治。因此,社会经济越发展,政治参与的机制越完善,公民接受政治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就越高,实施政治参与行为的主动性就越大。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降低政治参与的成本,保证公民具备政治参与的能力与条件。

  党内民主选举

  第二,加强政治教育,增强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如果民众意识不到自己是国家主人,缺乏公民权利观念,对政治不感兴趣,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及政治意愿;或者公民认为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无足轻重,妄自菲薄,也就会失去参与政治的信心。因此,推进与完善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通过塑造全新的政治文化,对公民进行公民意识、民主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激励他们关心政治、依赖政治并参与政治。第三,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普通公民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其自身的政治能力,诸如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行使权利以及如何采取适当的合法形式参与政治等,都需要经过培养和实践。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不容乐观,只有不断加强公民参政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增强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第四,逐步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引导。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如果制度准备不足,扩大政治参与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把中国迅速发展起来的公民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增加参与的有效形式,如选举

  制度、听证制度和建议、申诉、控告制度及信访制度、陪审制度等。还要用法律来调整、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使公民的政治参与经常化和秩序化。第五,提高政治参与效能。政治生活中对公民最大的激励莫过于对其政治参与给予肯定,使其参与在政治体系运行和决策中得到体现,从而证明其参与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参与度和透明度,要关注新兴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效能问题。还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由制度外参与求成效。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因而,必须牢固地坚持政治参与的社会主义方向。

  公民政治参与-重大意义

  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在现代民主国家,虽然公民的权利都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和保障,但这些法定权利并不会自动实现。公民权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社会过程的产物,是人们奋斗争取的结果。政治参与是公民争取和扩大个人权利的最主要途径,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公民的个人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广泛的公民参与,特别是公众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权力不加制约就会被滥用,而权力一旦被滥用,既可能导致官员本身的腐败,也可能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制约权力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要素。有效地制约公共权力,一方面需要权力体系自身内部的相互制衡,如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另一方面,也需要权力

  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体系之外的制约,即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制约。公民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对公共权力有效制约的基本条件。如果公众对政治漠不关心,不参加选举、讨论、听证、申诉、请愿等,公共权力就有失控的危险。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公民参与的直接后果通常就是影响公共决策和公共生活,迫使决策者倾听公民的意见,并且按照公民的意见来制定有关政策,从而使相关的政策变得更加符合公民的利益。公民对决策过程的参与,还可以及时发现政策的失误和偏差,及时纠正决策失误,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因此,公民参与是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质量,保护和增进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公民参与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安定。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利益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大到国家的政治决策,小到工厂的分配政策,都涉及到利益关系的协调。如果一项政策或一种制度导致了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公正,那么利益相关者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利益受损的群体对公共政策就会产生抵触,从而损害公共权威的合法性,威胁社会的公共秩序。进而言之,即使一项公共政策或制度体现了公平和正义,但如若这种公平正义没有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同样可能造成公众与公众之间,以及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立,带来社会的动荡。公民参与本身就是公民的价值和美德。公众的参与通常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例如,影响政府决策,制约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益等。但是,即使公众在政治参与或社会参与中没有达到预定的这些目标,也不能说这些参与是没有意义的。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公众的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参与可以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可以培养公民的公共合作精神,可以增进公众的政治认同,可以使公民学会适应公共生活,提高参与的技巧,积累参与的经验,发展参与的能力。因此,公民的参与既是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政治美德。

  社区民主:培育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最佳途径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公民,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臣民是不可能有政治参与行为的。在臣民的概念中,只有义务本位的含义,不可能包括公民权利的内容,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政治参与。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公民政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民主政治时代是主权在民的时代,此时的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仅有服从的义务,而且有参与的权利,履行权利与义务是公民的本质特征。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普选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由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政治参与在作为一种权利过程的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过程。它首先是建立在对民主价值承诺的基础之上的,其次也是由于对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团体的忠诚所采取的行动。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政治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而在民主制度下,公民政治权利通常都是通过政治参与实现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诉诸斗争。普通公民可以通过政治参与这种合法活动去对政府作相应的控制。政治参与所能够起作用的范围也正在于此。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篇三: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交流材料

  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交流材料

  学校以“做豪迈的中国人”的校训引领少先队的工作,高度重视少先队主体地位,以养成教育、体验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重要作用。今天就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方面做个简单介绍。

  一、春风化雨

  少先队活动是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它可以抓住学生成长中的所有经历和现象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和全面的道德教育,特别是中队教育,辅导员的表率示范、耳提面命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队生活是孩子们的主要生活也是孩子们的重要社会生活。此刻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和自理能力差,更没有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思想。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因此,中队教育要强化学生服务意识,就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力发展空间,咱们向全部中队辅导员提出“扶着孩子做主人”的工作思想。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细化管理进程,让孩子在完成中队管理的进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同时,每周集体朝会的舞台是提供给学生们体验的最好场所,坚持让学生唱主角,使朝会不但成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缘,也成为学生彼此学习,锻炼展示的好场所。(体验当一回旗手、主持人、新闻记者、特长展示小明星)

  二、寸草春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父母为了教育好下一代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少先队活动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是公民意识培育的首要任务。

  每一年咱们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地开展“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的活动如为妈妈捶捶背、为爸爸沏杯茶,有时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让学生为家长准备一份惊喜,在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的进程中强化亲情教育,教会孩子用行动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进一步增强孩子关心父母,孝顺父母的意识,让“小草”也要学会报答“阳光”的恩情。让孩子学会通过爱亲人爱身旁的人来激发他的爱心,孩子做到了自己的伙伴自己帮。我校的孩子不仅为灾区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身旁的同窗有困难也主动帮忙,(体验当一次护花使者事例)同窗们把春风送给他人,自己也感受春天的温馨。让学生在参与少先队活动的进程中进行小公民意识培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他必然是位好公民。

  三、春色满园

  少先队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课程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我校按照各学科的特点,创设有特色的学科活动新模式,每学期都开展全员参与的富于学科特点的活动。(例如:语文学科活动讲故事、情景剧演出、诗朗诵、硬笔书法、诗配画等等,真是妙趣横生)艺术教育是我校特色和品牌。“以艺辅德”是我校艺术教育的宗旨,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培育品性是我校少先队工作的另一特色。咱们尽力知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开展了绘画、书法、阅读、英语、主持、舞蹈、声乐、篮球、田径等20多个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让“多把尺子量人,多种称号奖人”的多元评价方式得以落实。

  我校少先队利用节日为依托,体验教育在灵活多样的集体活动中渗透。每一年的少先队建队日、国庆节、清明节全员参与,大型诗朗诵、红歌大家唱、寻觅祖国每一寸土地、讲一个故事,做一件好事等等通过宣传发动,让学生们主动去了解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的辉煌事迹。增进了他们在行动中了解“民族精神”的实质,培育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假

  期咱们引导学生走落发门和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率领孩子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做一个文明劝导员对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和制止,宣传环保,节约资源,以教育学生酷爱家乡,珍惜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这个大世界中咱们的孩子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诠释一个小公民应尽的义务,道德之花处处盛开,人世处处春色满园。

  2021年学校按照“雏鹰争章”评价体系和“心理阳光工程”的方案,完成了一套的“阳光少年”评价体系。力求通过不懈尽力把学生培育成为新时期阳光少年。咱们开展的打造“阳光少年”的活动就是培育合格小公民的活动,真正能够实现学生的养成教育得以落实。

  总之咱们的工作还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用少先队的阵地优势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踊跃向上的气氛,在工作中更具创新意识,为使学校拥有一批业务水平更高的辅导员队伍和工作能力更强的队员干军队伍,更拥有一大量优秀的少先队员而不懈尽力。

篇四: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摘要: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公民资格及其价值的认识,在小学生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引领,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心驿站”实践活动,满足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争取社会认同的需要。实践证明,以“爱心驿站”公益实践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学生在活动中能获取参与社会的必备知识和能力、增长才干,提高各项综合能力,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得到公民意识的培养。关键词:爱心驿站公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爱国意识一、研究缘起1.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公民,加强青少年教育,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处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学生,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他们增强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但同时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也不可避免地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而利益意识的强化和责任意识的弱化就是一个突出表现。2.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欠缺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家长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孩子在街上看到一些好的或不好的行为,不会激动,也不会愤怒,而是麻木、漠视;孩子脾气越来越固执,讲多少道理就是听不进去;孩子心理越来越脆弱,碰不得,说不得;孩子的交往能力太差了,和谁都玩不起来„„家长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现在的孩子的确发展不够全面,对于他们的教育,做为学校,作为老师也很矛盾和困惑。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而小学阶段正是公民意识雏形形成的关键期。现代公民应有的“自主、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公民意识,仅仅依靠学校里的课程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创设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就是社会实践,笔者所在学校的“爱心驿站”正是一个以滴水未来班发起的,以公益实践活动为主要特色的实践平台。这样能将理论教育紧密地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践活动有效成为公民意识萌发的源头活水,同样良好的公民意识也能在实践活动得到提高和巩固。3.现代公民意识培养亟需良好的载体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下,笔者在思考:如何采用小学生喜爱的形式,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公益实践活动,才能有助于增强新时期小学生公民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爱心驿站”实践活动探索一条具有实效性和系统性的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道路,寻找一条适合时代特点的有效的公民教育新途径具有长远的意义。二、概念界定1.现代公民意识及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若干内涵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公民资格及其价值的认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与交际能力等是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公民意识的培养,对公民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的认同,这种认同能够升华为自己对所属国家和社会的情感,并把这种认同和情感付之于实践,即享有权利,有履行义务。在全球化思潮下的理想公民,同时应该积极扮演“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以及“生态公民”的角色。因此,公民意识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意识、爱国意识、责任意识、法制纪律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环境保护意识等,其核心思想是民主与平等、权利与义务。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话题,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它是一个核心问题。在小学生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按照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全体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学生潜能得到开发,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本课题着重以爱心驿站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中的社会公德意识、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展开了研究。2.爱心驿站爱心驿站的创建指导思想是通过爱心驿站传播“大爱小我”的人文精神,以公益活动培养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它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载体,具有活动性、体验性,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发现问题,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它是培育学生爱心与责任的平台,在爱心驿站的平台上,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培植学生的爱心,搭建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爱的驿站;同时,它还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队员们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及时发现校园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集体交流讨论,形成解决方案。爱心驿站活动可以是帮扶类、环保类、宣传类等实践活动,也可以是调查研究社会现象等实践活动。以它为平台开展活动的组织者是学校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的老师和部分骨干队员,自课题实施以来,爱心驿站成为了笔者学校德育建设的一个新阵地。三、研究设计1.查找资料

  通过文献资料查找了解到,现代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十分强调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学会与人共处等公民素质的培养,在国际上甚至提出了“世界公民教育”,可见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焦点。2.问卷调查分析编制《小学生公民意识调查问卷》,抽取了每个年级1个班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1)学生具有较好的爱国意识,但是对政治信仰相对淡化,一些非主流的观念容易通过各类媒介在学生中形成非理性的共鸣,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一定的挑战。(2)现在学生从小就养尊处优,他们聪明、能干,但同时他们更主张“自我”,对他们进行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爱国意识教育的确是个挑战。(3)学生能较清晰地意识到要遵循社会公德,只是对很多自身的行为规范还不成熟。综上所述,调查发现小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更多来自社会和家庭,学校和课堂中的教育力度和影响力不够。同时反映出学校在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和缺失。鉴于此,本课题决定先采取有效的行动着重培养这三个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学生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3.研究目标的确定课题培养目标是在“引领每个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阳光学子”的理念指导下确定的,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以爱心驿站公益实践活动为载体,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细化为以下三点:(1)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进行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即知、情、意、信、行依次的转化,把习得的公共道德知识潜移默化到学生所履行的社会公德行为之中。(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做到: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3)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以祖国利益为首位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将自己的成才、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4.研究内容的制定(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指导;(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小学生发展的规律,针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层次化、阶段化特点,分年级进一步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构建小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体系。(3)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包括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生公益实践活动,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可操作性;建立和健全学生公益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确保实践活动有序规范的开展,逐步实现小公民意识培养的目标。5.研究方法的选择(1)文献研究法:通过比较与研究其他国家对于公民教育的现状,从比较中分析中得出适合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2)问卷调查法:对于当代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小学生在公民意识发展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完善小公民意识的培养目标提供客观依据。(3)行动研究法:针对不同阶段的研究对象,及时总结科学、有效的工作内容、方法和途径,建立和健全学生实践活动制度。(4)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分析、经验总结、主题活动汇报等形式及时展示学生在“爱心驿站”实践活动中的成长,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四、实践探索(一)爱心驿站的空间设计

  让“爱心驿站”真正成为一个“站”,源自于去年3月份的一次学雷锋行动。当时,为了让无人认领的红领巾不再闲置下去,他们清洗了红领巾并把它们送给早上忘戴的同学,赠送地点就设在了离校门口最近的科艺楼一楼楼道口,它是不足5平米,如今,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点,一块牌子,更是一个培育学生爱心与责任的平台,搭建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爱的驿站,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载体。(二)爱心驿站的活动设计1.培养社会公德创意活动设计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标志,也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教育对他们的良好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公益实践活动能帮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进行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即知、情、意、信、行依次的转化,把习得的公共道德知识潜移默化到学生所履行的社会公德行为之中。◆设计之一:角色体验式体验教育强调实践第一,重在体验的“过程”,“用心感悟”,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角色体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通过模仿、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创造性地反映生活,是一种仿真性的教育活动。我们帮助队员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动,实现思维的飞跃,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案例】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让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学习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成为一个能够与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什么是规则?似乎人人都懂。可以说,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但在一些人眼里,规则有时就像一块抹布,想用就用,不想用就弃置一边。比如为了缓解校门口拥堵的交通,学校规定家长到指定的接送点接送孩子,但每天置身校门口,不少家长直接在校门口停车接送孩子,造成拥堵不堪,交通近乎瘫痪。“爱心驿站”的小义工们看到了问题,在德育处的组织下,开展了“争做小小劝导员活动”:“亲爱的家长您好!为保证您的孩子生命安全,为保证学校大门不再拥堵,请您自觉遵守学校的接送制度”,小义工们在校门口当起小小劝导员,他们向接送孩子到校门口的家长进行劝导。◆设计之二:自我反省式西方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不能被救,你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这句话用于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当中也同样适合。自我反省,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并在再认识的基础上自律、调整。【案例】在爱心驿站的发动下,全校开展了“告别陋习,牵手文明”系列活动。包括全校学生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对照规范,开展自查互查行动,寻找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记录下来,利用班会课交流,分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想出整改措施。活动中,各班同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大家围绕校园生活,对身边的“十大不文明现象”进行了深度调查,并以形象生动的表演方式展示了部分同学身上的不文明现象,以告诫同学: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许多学生还写下了心得体会,找出了自己的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我们以这些“反面教材”给学生上了生动的行为习惯教育课。◆设计之三:换位思考式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它可以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和培育平等、仁爱、慈悲、宽容等高尚的社会公德意识。孟子说“人皆有侧隐之心”,亚当•斯密也说“人皆有同情即感受他人的痛苦的能力”,这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爱心驿站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爱心意识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富有爱心的公德意识很多时候产生于换位思考,因而,它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一个捷径。【案例】前两年的冬天,同学们在得知贵州省贫困山区的孩子还穿着破旧不堪单薄的衣服,甚至没有袜子时,他们很难过,想着自己丰衣足食,还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爱心驿站马上和富阳市慈善总会联合为贫困山区孩子开展了“这个冬衣不再冷”捐赠冬衣活动。他们希望这些冬衣能早点送到他们手上,帮助他们抵抗寒冷。后来从《富阳日报》上得知一直牵挂的冬衣已经到达那里,并发给了这些同龄人时,他们的内心无比快乐。通过活动,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助人是快乐之本,助人的快乐是无价的。

  2.培养责任感“四点四会”设计人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靠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如今独生子女的优越生活条件使其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虽然我们不断地教育孩子,自己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盛衰,但由于没有用更现实可能的目标与体会来鼓舞、激励他们,这些长远的目标就显得空洞,缺乏实际意义。因此,通过爱心驿站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队员从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走入利他的广阔世界中去是一条有效途径。笔者设计了以爱心驿站为平台进行“四点四会”责任意识培养: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起始点:孝敬——对家庭负责孝,是人伦之本,一切德行之源,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学校把“以家庭为起始点,学会孝敬”做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第一个层次,赋予“孝敬”以新的内涵,拓宽“孝”的意义。在学生中倡导每天做一件家务活,每周主动跟父母进行一次谈心,记住父母长辈的生日,届时自制贺卡,送上祝福的话等等。更有班级设计了比较受学生喜欢、并富有教育意义的感恩体验活动。比如二年级开展的“护蛋”一周,感恩无限”活动。【案例】在去年三八节前夕,“爱心驿站”通过红领巾电视向全体队员提出了“感谢母爱”活动。活动得到同学们的大力支持,有自制贺卡,送上祝福的,有给妈妈洗一次脚的,还有帮妈妈做家务的,二(1)班就别出心裁地开展了“小心翼翼来护蛋,情真切切学感恩”活动。孩子们在护蛋行动前,给“蛋宝宝”取名、“化妆”,这个“蛋宝宝”要跟着主人长达一周时间。一周后,如果谁的蛋宝宝安然无恙,他将获得“护蛋小精灵”的称号。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懂得母爱的伟大。班主任陆老师介绍说,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涨,两天后责任心取代了新鲜劲,逐步对“护蛋行动”有了更深体会,提出了以后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报答父母。◆基本点:求知——对学习负责“爱心驿站”的小义工有很多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队干部,他们在抽查学生的行为规范时,发现了同学们的内务整理情况很糟糕,课桌椅摆放不整齐,有的抽屉是杂乱无章的。从传达室老爷爷那里了解到,有一部分同学放学后还要回校拿作业,有些甚至都过了晚上8点。种种现象都表明同学们还没有学会整理。而学会整理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首要条件,因此,“爱心驿站”提出了“学会整理,对自己负责”的行动口号,并且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要求:比如书本要分类,大书和小书要分开;小书放上面,大书放下面,书目一律朝外放;桌面要整齐,课间桌面物品摆放要统一,每节课下课先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统一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小书放上面,大书放下面,文具盒放在最上面„„“学会整理”活动情况记录表班级:检查时间:本周得分:监督岗:

  内容扣分扣分说明抽屉整洁10分大书小书分开放,小书上面,大书下面,书目一律朝外放书包摆放整洁10分椅子有靠背的书包一律朝后挂在靠背上,椅子没靠背的书包放在桌子内侧左右两边桌椅摆放整洁10分课桌椅对整齐,人离座位时要求把椅子放到桌子下面桌面整洁10分物品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小书放上面,大书放下面,文具盒放在最上面讲台整洁10分讲台不堆放作业本,老师的书、粉笔盒、笔筒放整齐卫生角整齐10分卫生用品拖把、畚箕、垃圾筒按顺序摆放整齐内务整理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爱心驿站试图以检查、反馈的评价方式转变学生的内务整理情况,从而打好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最最基本的条件。◆凝聚点:关心——对集体负责在“爱心驿站”发起的“告别陋习,牵手文明”活动中,调查显示“排队时大声讲话,路队不整齐影响学校形象”是“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之一。为让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对集体负责,因此,“爱心驿站”出台了《关于开展“文明路队”创建活动的通知》,决定从“走好路队”入手,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对集体负责的思想意识。各班主任老师非常重视,把开展文明路队建设当作凝聚班级合力,建立良好班纪、班风的良好契机,委派“爱心驿站”小义工担任路队长。放学时,班主任、路队长准时组织路队,做到静、齐、快。每班排好队后,由路队长带到各班指定地点,并按回家路线分两

  路小队回家。学生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和老师亲切地再见告别。这样,班级同学在路队评比中增强了凝聚力,每位学生又在工作中学会了对集体负责。◆制高点:报答——对社会负责爱心驿站的小义工们经过了一次次的实践活动后,他们发现不仅要富有爱心,乐于助人,同时,关注生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于是,在辅导员的组织下,开展了“我是小小观察员”的行动研究。小观察员行动报告滴水小义工不仅要富有爱心,乐于助人,关注生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是我们滴水小义工的职责所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或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利用周末,或是独立或是和家长一起,去做一名小小观察员吧!观察员姓名我的行动口号搜集到的现象(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照片或绘画来描述)我的解决策略我的困难活动开展一周后,这些“小观察员们”用行到报告的形式交了他们的作业,并且感触颇多:方泓力:我了解到我们小区有很多空巢老人,听他们不缺衣少食,但他们很不快乐,因为子女不在身边,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由此我想到了,周末和假期里要多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即使是陪他们吃顿饭,聊个天也好的。冯哲宇:我看到鹿山脚下文教路边堆满了建筑垃圾,还有生活垃圾,夏天到了,经过那里时,臭气熏天。我建议有关部门进行一个调查,及时清理这些垃圾,还我们的城市一个整洁的面貌。我的困难是不知道找谁处理,他们会不会听我一个小学生的意见?吴承璐:我观察到我们学校的垃圾桶外面总是有一些没有被扔进的垃圾,这与“绿色学校”的荣誉称号是不符的。还有,在楼梯转角的花盆里,经常看到有同学偷偷塞的鞋套、餐巾纸,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学校的形象。我觉得我们是否可以行动起来,做一做“校园美容师”,每天午饭后,大家划分区域分头行动,处理一下校园中的不和谐垃圾,我相信不用5分钟,整个校园就会干干净净„„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报告制成了美丽的卡片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其中有很多是以目前的能力无法解决的,这块色彩缤纷的展示台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一种动力。3.培养爱国意识主题活动设计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一个人是否爱国,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当代小学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就必须把爱国热情化作爱国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从平凡做起,时时处处维护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有学者认为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爱国行为的养成都必须到红红火火的社会生活中去磨练、去实践。学生应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了解国情、民情,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爱心驿站”从校内和校外组织了有关爱国情感教育主题活动,试图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主题活动之一:家乡文化大搜索暑假前夕,“爱心驿站”为队员们设计了“家乡文化大搜索”行动方案,动员并组织带领广大少先队员寻访名人大家、名胜古迹,感受家乡的历史底蕴,通过观察、寻访、调查、摄影等方式,了解富阳的风味特产,体会富阳独特的文化魅力,感受富阳文化取得的辉煌成就,感悟现今的幸福生活,坚定热爱家乡的情怀,不断增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主题活动之二:节日里的爱国教育清明节前后,“爱心驿站”会抓住爱国主义教育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缅怀先烈活动,如组织部分义工代表邀请关工委老爷爷去鹳山祭扫烈士的衣冠墓,组织全体五年级同学去金家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扫墓祭奠活动。同学们在纪念碑听英烈的英雄壮举,他们默哀、献花、宣誓,整个活动庄严有序,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让他们深刻懂得了当今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加深了他们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庆节当天,学校操场上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升旗仪式。虽然没有音响、没有鼓乐队,但“爱心驿站”骨干成员的还是庄重其事地出旗、升旗、唱国歌。德育副校长还作了国旗下讲话,他说:“我们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强大自己。如今的‘钓鱼岛’事件更是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别人才不敢轻易欺负我们,而国家的强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样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前来参与家长的好评。◆主题活动之三: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为引导全校同学“感受新变化”、“十八大暖人心”,亲身了解和感受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的新提高,“爱心驿站”于2012年寒假期间设计并开展了“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征文活动。征文以拍摄于家乡反映生态文明之美的照片为题材,通过照片内容讲述故事,抒发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征文内容既可反映家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举措,也可体现家乡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既可反映秀美宜居的生活人居环境,也可体现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既可反映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科技创新,也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理念。(三)爱心驿站的策略设计1.内容安排上强调适合性周济部长说:“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倾听学生的需求,在服务内容和安排遵循适合性原则,着眼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学校定期召开“爱心驿站”骨干队员会议,德育处主任、大队部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倾听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到教育的切入点。我们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拓展学校素质教育领域。2.形式方法选择上强调多样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恰当地选择载体、精心设计方法和形式,活动中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在服务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的心情,引导他们善于思考、产生积极的体验。我们将社会实践活动条分缕析进行细化,分为常规活动、特色活动和主题活动四类。(1)常规活动春游、秋游、学农活动等都是集体行动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要有一定的责任心,用心观察、体验,才能有所收获,较好地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大好时机,如何“收”“放”适度,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呢?这就需要学生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比如学农活动不是一次郊游活动,而是学生了解社会,磨练意志,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公民人格的重要活动。在活动前要建立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让学生的能力能够更充分地得到锻炼。同时要建立合适的培训和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有更真切的体验和收获。(2)特色活动如果说对于常规实践学校在参与度上占主导,那么滴水未来班的假日实践活动都是以小组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更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去年五月份,当爱心驿站的滴水未来班小义工得知东洲吴柳青一家三口都身患疾病,他爸爸患严重心脏病,妈妈得了肺癌,而他自己得了脑癌。这不幸一家的情况牵动了他们的心,他们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开展了卖玫瑰花筹集义款的活动。这些活跃的小义工各显神通,为吴柳青一家筹得义款2000余元。【案例】去年4月,爱心驿站滴水小义工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洞桥敬老院慰问老人。他们为老人举办了一场文艺演出,各自带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如唱歌,舞蹈,小品,相声,书法等。没有演出的同学自动拿起扫把抹布等,帮助老人打扫房间,擦洗玻璃和地板,他们还把带去的慰问品分给每一位老人。老人们拉着孩子们的手,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朵好看的花。看到爷爷奶奶那么开心,小义工们觉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3)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具有实效性和时代性,学生在重大活动中突出参与意识,将自己融入到活动中,配合宣传、文艺等活动展现当代学生的风采。例如我们富阳市在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期间,“爱心驿站”设计了“告别陋习,牵手文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寒暑假期间,设计了“寻找家乡美丽印记”的主题实践活动。3.资源挖掘上强调主动性(1)场地资源——发掘功能扩展阵地。比如我校毗邻北渠、镬子山、物美超市,这些都成为爱心驿站活动的多样化基地。如“爱心驿站”环保小队的“北渠水质测查”活动、气象小队的“镬子山上观气象”活动、一年级学生“小鬼当家,走进超市”活动等。(2)人力资源——创造条件,提供指导。“爱心驿站”充分利用节日教育,邀请学校退休教师、关工委成员来校给孩子们做《爱护红领巾》、《节俭教育》的讲座等,在清明扫墓活动中,邀请老前辈讲述《家乡英烈的故事》。另外,还从从校外请来派出所所长(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民警(校外安全辅导员),还有检察院的法官等,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3)机构资源——运用资源,创造条件。比如气象站、环保局、“五老文艺团”、水稻研究所等等,充分运用机构资源,为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机构的工作人员悉心指导学生的实践依托场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五、研究成果及思考(一)研究成果实施以“爱心驿站”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研究后,老师、学生和学校都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加强,班主任的自主意识、反思意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笔者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又任教于该校第一个滴水未来班,对于学生开展的活动情况和学生的收获成长是最了解的。“爱心驿站”所搞过的公益活动的多篇信息报道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上,其中,《请让我来帮助你》的活动报道发表在全国德育主流媒体《德育报》上;笔者组织的爱心驿站阶段性活动汇报课《小滴水大爱心》班会课获得了富阳市中小学主题班会光盘实录评比二等奖,2012年浙江省中小学班会课优质课例评比三等奖;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奏响环保教育N步曲》获得富阳市少先队论文二等奖。同时,学生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获与成长,让家长们倍感欣慰。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可以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几个固定的实践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探索和建立了以下几种主要的长效机制:(1)细节养成机制公民意识教育要善于从细节开始,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着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如在公共场所应该怎么做?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仪式时保持立正姿势,行注目礼,不东张西望,不掉头接耳讲话;唱国歌时要声音响亮;养成随手关灯、关水笼头,节约水电的习惯;做到文明“七不”等等。特别是结合2012年我市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的契机,让每一位同学自觉地以“文明的使者”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素质。(2)学科渗透机制现在所开设的课程都包含公民素养培育的内容,爱心驿站活动可以和语文、品德、人与社会等课程结合,针对不同年级,分层次、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素养教育。(3)社会体验机制学校充分利用“家、校、社”联合阵地,建设和完善“三结合”的教育机制及网络。建立家庭基地、社区基地和学校基地,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到小学公民基本素养培育的研究活动中来,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在小学生公民基本素养培育方面达到最大值。(二)一些思考通过开展以爱心驿站为平台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努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正确面对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确立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在公益活动中获取了参与社会的必备知识和能力、增长才干,提高了各项综合能力。可以说实践活动对提高小学生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那么如何那么如何把“爱心驿站”公益平台进行更广泛地辐射,并形成规范的制度?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去年3月份,邀请我们的结对学校——春建中小的部分同学来我们学校共同参与“手拉手共做好事”活动,但活动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持续性的可操作的规范制度。这就需要引起有关教育部门、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和社会的关心支持,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推进爱心驿站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就目前而言,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活动与学生学业之间产生的矛盾。我校第一批滴水未来班,也就是第一批“爱心驿站”骨干队员是五年级,而他们进入了六年级后,在课余的时间开展活动就比较困难,其原因就在于所谓“保证学生学业有充足的时间”。学校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也做了一些改进措施,比如发展了三、四年级两个班成为学校第二批“滴水未来班”,为“爱心驿站”补充了新鲜血液。然而,笔者猜想经过两三年后,正当这些队员最有想法,最能培养时,又将面临为了学习而放弃实践活动的问题。在德育与智育之间的时间分配上,天平是向后者倾斜的。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那只强大的无形之手在起作用。这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出现的悖论,其实质是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共同陷入功利主义的结果。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局面何时是终点?

篇五: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增强公民意识教育讲话稿

  王世友

  一、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每年我都很期待新生入学,因为我又看到了一批更加年轻的面孔;每年我都想再年轻一岁,希望我们不要有太宽的代沟。然而,每年的新生确实是越来越年轻,但我们的代沟却越来越宽。现在的你们不是当年的我们,你们的想法比我们更具有时代性。经过这么多年的学生工作,我深刻的体会到一点:你们的个人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公民意识却越来越弱。二、什么是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三、公民意识教育包含的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很多同学团员意识淡薄,总把自己混同于普通人群。诚然,现在大部分青年都曾经是团组织的一员,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与组织脱离了关系。作为大学生团员,首先要对自己正确定位,大学生就应该有大学生的素质,你和高中生,社会人员是有区别的。首先是你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你的思维方式就和他们不一样。他们考虑的很大一部分是个人的前途,而你们考虑更多的应该是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考虑的更多的应该是你们应该承担的义务,考虑的更多的是应该是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复兴。其次你们应该具有

  较强的政治素养,这和普通人群也有很大的区别。普通人群考虑的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的个人发展,而你们考虑的更多的应该是以你的个人能力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普通人群对于一个政治事件很大程度上是跟风,而你们应该能够明辨是非,有自己的政治见解。我们举个例子,***我们之所以把它定为邪教,不是由于它不能健身,任何锻炼活动都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而是由于它违反了人类的自然规律,宣传自己是佛祖转世,宣传学了法轮大法就可以治百病等等。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要仔细辨别一下了,不能被一些舆论所欺骗。天安门自焚事件,大家都应该有记忆的,小刘思影已经离我们而去,大学生陈果还能弹奏出悦耳的乐章吗?所以,对于任何事情,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解决。你是有文化、有素养的大学生,你的言行会影响你周围的人,进而影响一群人。2、成长教育我们回顾一下近期学校发生的几例不良事件,从女同学和社会不良青年交往到车祸造成重大伤亡、从使用大功率电器酿成火灾到学生自杀事件,无一不反映我们学生个人素质还有待提高。我们后期将要组织开展的五项教育活动,目的就是增强同学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强调要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从近年高校多次发生的自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自杀的青年普遍对未来感到迷茫,或对生命感到厌倦,抱着对生命极不负责的态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人的一生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即使电视剧《奋斗》也把主人公的创业开始阶段也定义为有百万身家,这也可以定义为奋斗?我是感觉好笑的,但我们可以对比,这些童话里的人物都克服了各种困难,那我们这些白手起家的现实社会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大不了还是赤条条一个人。大学生活最重要的就是体验生活,体验生活不是让你拿家长的钱来体验不受约束的个人自由,而是让你体验没有家长、班主任的时刻管制的自我完善的生活。如果连大学生活中一个小困难都不能克服,每次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你拿什么走上社会?我喜欢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也喜欢看《士兵突击》,许三多让我们知道“不抛弃、不放弃”。他们给我们最大的教育就是:有付出、就有收获。

  虽然付出和收获有时候不是很成比例。孙少平的付出,到头来他还是一个煤矿工人,没有和她的至爱韩晓霞结婚(因为晓霞在采访过程中英勇牺牲),但他感到满足了,因为他的成长过程是充实的;许三多的付出,让他终于成了老A的重要一员,但结果绝对不是最关键的,在许三多的成长过程中,他克服了自己的恐惧、自卑心理,在心理上成了一个健全的人。我们很多学生家庭贫困,但贫困绝对不是你逃避困难的理由,相反,要把贫困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动力。文学故事里的孙少平是贫困的,许三多是贫困的,但他们都敢于直面困难,克服困难,如果我们把学习生活中的贫困当做是一种财富,那你的成长过程中绝对没有什么可以挡住你,因为你曾经有过更困难的经历。我们要善待自己的生命,在善待自己的同时,你也是在善待他人,包括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你的朋友。结束自己生命的那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但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却可能是一辈子的。你有责任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欣慰甚至幸福。3、责任意识教育前面我讲到了几个以前发生的安全案例,其实这些事情几乎年年都有发生,最近的几件事情,我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1)2009年5月26日晚,我院05级化工工艺本科班同学毕业聚餐,回来后一位同学未正常就寝,同学以为是在网吧上网,结果第二天电话联系不上,显示关机。5月29日,从流经我校的四干渠中飘起。(2)2010年6月19日,英语四级考试,我校某学院一女生因未带调频机,回宿舍取,在宿舍中想到自己连这样一件小事都没有做好,从5楼滑落,幸好只是部分部位骨折,未造成死亡事件。(3)上学期,我校某学院10级学生,中午回宿舍未带钥匙,决定从隔壁翻窗进入,结果失足落下,幸好是二楼,但造成腰椎骨折。(4)我校某学院10级学生,查寝之后一宿舍集体出去,结果一学生在校门口被一汽车后视镜刮倒,造成鼻部骨折,6颗牙齿脱落。(5)我校某学院学生生日,同学庆祝,一同学饮酒过量,造成酒精中毒。作为一名大学生,你有义务为这个集体承担责任,你有义务对你的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对于班级的一些问题你们应该及时的发现并汇报,不要等出了事才追悔莫及。我们有很多的事情本来是不应该发生的,可是还是发生了,有很多事

  情已经表现出不正常了,可我们可能还是置之不理,可能你的一个情况反映,就会挽救一条生命(夏明明事例);可能你的一个态度,就能避免一起重大事故(如,从二楼落下的那个男生的事情,他翻窗户不是一次两次了,对于他而言,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同学们没有及时把这一情况及时的反应给辅导员、班主任,如果早反应,我们早做批评教育,或许这事就不会发生了),你们是老师的臂膀,你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发挥你们的能力,共同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所以,我们增强公民意识,不仅仅是我们参加了多少志愿者活动,给孤寡老人,残障儿童送去了多少温暖。更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要体现出来。作为学生,你们首先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的制度不是摆设,是维护学校正常发展、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有力保障。我们的同学对旷寝、旷课很不以为然,觉得大学生就应该是这样的。但你们想到没有?你们的父母把你送到这里,对我们有多少期望?如果我们管理者对你们的这些行为听之任之,你们自己也可以想象的到,结果会是什么。那就几乎没有人上课,没有人正常就寝,你们将会白天黑夜守在网吧,或者在外面做一些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们有个别同学对学生干部查寝查卫生很有意见,你们没有对自己的个人发展做考虑,没有对家长的期望做考虑,更不要说你们没有对学生干部的职责、对我们管理人员的担子考虑了。增强团员意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你们对自己的约束能力、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4、诚信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诚信是最重要的,人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诚信。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强大,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成员的诚信素质和诚信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诚信教育。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一古训是说,人在理智状态下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履行承诺。生活中有许多事实告诉我们,交往中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现代大学生缺乏诚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舞弊。平时不学习,考试干着急;挂科怎么办?想法偷着看。这

  在是我们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付诸于实践。其结果是什么呢——校纪处分。(2)拖欠学费、助学贷款、骗取国家奖助学金。每年都有一部分同学恶意拖欠学费,家长钱已经给了,他拿去买高档消费品甚至是用于请客喝酒。国家为资助贫困学生,低息提供助学贷款,是完全意义上的助学贷款,有的同学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搪塞,一直拖欠不还;这几年,国家提供较大比例的国家助学金,有的同学本来不贫困,也通过各种途径开具贫困证明,想方设法骗取本来属于贫困生的国家资助。(3)交往虚伪。交往中,心口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人,很难取得成功。大学生谈恋爱是比较普遍的事情,但是很有一部分同学谈恋爱不是真心付出,而只是“玩玩”。甚至有同学说,看到其他人都在谈,自己没有异性朋友没面子,随便找个谈谈。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女学生多是受害者。(4)求职造假。求职过程中简历掺水,伪造证书,背信违约等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大学生为了骗取单位青睐而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文章,夸大事实,使得求职简历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很多用人单位还要征求学生所在学院的意见,进行确认,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做到诚实守信,我们当代大学生就应做到:1、坚持实事求是,在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2、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面前,我们应站在长远利益一边;3、在情与法的冲突中,我们应站在法律一边。这几点诚信守则,做个有诚信的人,还应该做到真诚待人,讲究公正,表里如一,信守承诺。我们今天谈增强公民意识教育,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的把自己融入这个集体,以自己的力量促进社会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你们的心灵是否很脆弱?你的意志是否够坚强?面对困难你们有没有必胜的信心?遭遇打击你们能不能勇于直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你们和70年代出生的我有很大的区别,但我尽可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尽可能可以和你们沟通。希望今天这次报告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对你们的成长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篇六: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精品文章

  《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即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包括国家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责任意识。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命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有很多。

  一、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原因分析“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与封建社会的“臣民”和“子民”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没有公民而只有和臣民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民长期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附属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但整体上还是比较淡薄,尤其在广大农村,农民的公民意识普遍缺失,具体表现为: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仍需提高,独立主体意识亟待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民主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尚需加强。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二、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困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人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更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凶此,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公民意识,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当前,推进

  精品文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培育农民的科学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卡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意识等公民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公民意识的薄弱直接影响政治运行中制衡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阻碍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目前,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社会中,传统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在降低,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更多不再是通过熟人社会的传统习俗来实现,而是通过制度化的法律实现。因此,要积极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面对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和参政议政意识普遍不高的情况,要通过加强全民普法、送法下乡和对农民的法律援助等普法活动,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保证广大农民群众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总之,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公民而不是臣民,公民身份的觉醒与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农民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从科教文化、经营管理、卫生健康、思想道德、民主法治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树立农民的崭新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

  1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内容仅供参考

篇七: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公民意识:一块蛋糕怎么切

  精心整理

  一堂公民教育课,引发关于公民意识的思考暑假前,南京行知小学的一堂公民教育课,请来了著名律师崔武先生,他首先给孩子们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第二个故事是《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一位母亲,以前经常给儿子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嫌自己的小,抱怨母亲偏心。这次,聪明的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切蛋糕,由小儿子先选择蛋糕。这样一来,大儿子在切蛋糕时就惟恐切得不公平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崔武讲完故事,一一点评:孔融4岁能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但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实际情况是,为了争抢食物,又哭又闹者居多。孔融可敬却很难学,有的时候甚至不能盲目乱学。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一味礼让,那是虚伪;肚子饱了还要再吃,那是贪婪;而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分蛋糕,体现了让孩子参与的意识。让大孩子切蛋糕,让小孩子先拿蛋糕,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而母亲从蛋糕的分配者,变成分蛋糕的监督者。这个故事中,两个孩子都抢着要蛋糕,而且都想要大的,这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人有各种生理需要,扼杀人的生理需要去讲礼让,这不够人道。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通过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要通过程序让正义看得见、摸得着。长期以来,公民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崔武律师事务所曾经向30多个学校发去信函,希望联合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却只有南京行知小学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该校很快设立了“崔武律师公民教育工作室”。他们还联合推出了公民教育三字经:“我是谁?世间最。俱平等,结社会。不高傲,不自卑。不造神,不怕鬼。存正义,明是非。爱和平,反暴力……”如今,孩子们都能背诵。杨瑞清校长说:“我们将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化,来培养孩子的民主性格;通过公民生活的体验,来培养现代小公民。”崔武律师通过这两个故事,强调的其实就是公民意识,它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标志就是国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社会学家指出,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现代公民意识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强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的主体解放,主要表现在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以及对社会中其他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与维护。

  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差距

  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扭曲封闭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曾经把我们引入了一个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用“圣人”标准来教育人,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无数父母教育孩子的“经典”。47岁的外科医生张平女士,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很是感慨。她在家里是姐姐,还有一个比她小3岁的妹妹。做小学教师的妈妈常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她,要她“时时处处让着妹妹”,好吃的、好玩的留给妹妹,各种家务活儿留给自己。她一开始总是想不通,“感觉不公平,同样是妈妈的孩子,自己为什么就要处处忍让呢?”但每当想到这些,孔融的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眼前,让她羞愧难当,慢慢就习惯了。而妹妹更把这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慢慢变得好吃懒做,刁蛮任性。现在的张平似乎有所感悟,“我在单位工作20多年了,长期以来习惯性地用‘圣人’道德来要求自己,稍有懈怠就产生自责,与此同时,对自己

  精心整理

  应该享受的权利却很茫然,对身边一些显然的不公正往往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激情和勇气去改变!”其实,张平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圣人教育”对我们很多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长期的教育,就是用“完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味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实,圣人毕竟是极少数,对平常人来说,往往欲速而不达,甚至于成为“道德枷锁”,阻碍了公平、正义等观念的培养。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一些从小接受“高标准、严要求”道德教育的人,他们长大后,却连一些最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比如说,一些从小接受了严格道德教育乃至“圣人教育”的大学生,却在公共场合随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一些大学教师感慨,“现在一些大学生守则其实在教大学生一些幼儿园小朋友应该做到的东西。而在他们小时候,接受的可都是‘孔融让梨’式的教育啊,这是一个强烈的反差,也是一种悲哀!”大学生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被盲目拔高的道德教育,代替了最起码的道德教育,忽视乃至压抑了规则与法制教育,这严重阻碍了国人真正走向现代公民的步伐。

  一方面是让人无法企及的“圣人教育”,另一方面,却忽略了最起码的平等、民主、法治、公平、和平、诚信等公民价值观,这种反差几乎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家庭中,缺乏平等意识,交流方式简单粗暴,不善于沟通;在工作单位,无视规章制度,缺乏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随大流,混日子;公共场合,你争我夺,不守规则,唯恐落后吃亏;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不是通过文明理性方式解决,而是肢体暴力、威胁恐吓;出国旅游时,在一些景点横冲直撞,破坏公物,无视他人感受……再推而广之,从随地乱扔垃圾到脏毒食品的生产、从生意场上的欺诈到高考招生的黑幕、从学术抄袭成风到官僚滥用权力……不少人崇尚“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信条。在这种信条的影响下,各种正常的规则被践踏、被破坏,甚至被颠覆,出现了大量“潜规则”乃至“无规则”的现象,导致违约欺诈、恶意竞争、变相传销、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有学者指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就不懂得履行公民义务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反映了公民意识的觉醒。比如说,“杭州飙车”案,公众对一位素不相识的受害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并按照法律程序,一步一步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把案件的审理推向公平;“躲猫猫”事件,公众从道德、法律等各个层面,一步步追问,一步步求索,层层剥茧,不但推动了把事件调查得水落石出,更由此追问社会公平与正义;汶川地震中,大批志愿者投入抗震救灾中,他们开始摆脱传统的“施予者”观念,尽的是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公民意识空前觉醒;南京两市民见义勇为,街头勇斗劫匪,一死一伤,众多市民围追堵截猖狂的劫匪,体现了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的公民意识……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大众的公民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道德意识滑坡。不讲道德、漠视道德、反对道德的“无道德”现象,出现在不少人身上。二是法律意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一所中学校园内语录牌上写着“不要问祖国能为我做什么,只要问我能为祖国做什么”。他认为,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这类大而无当、空泛模糊、富有煽情意味的文学性语言实施的“教育”,到头来很可能是使得孩子们长大后,既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义务,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呢?三是信仰意识缺失,很多人不知道究竟应该敬畏什么,缺乏精神意义上的追求。

  从这些角度解读社会热点:正在进行的社区选举,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很盲目,一些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分发选举宣传材料,很快被居民们当垃圾一般扔掉了,居民们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何尽自己的一份义务。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需要体制的完善,需要公民的参与,说到底是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甲型H1N1流感肆虐,一方面有留学生

  精心整理

  发出倡议,回国后积极配合防控措施,自我隔离,但个别归国人员在出现了流感症状后仍然外出旅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朋友聚会。他们作为现代人,享受了很多权利和自由,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南京“6•30”交通事故,当事人张明宝醉酒驾车,造成五死四伤的惨剧。酒后驾车为何屡禁不绝?说到底,还是人们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而这与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崔武律师在行知小学讲课的最后,赠送大家一个苹果——“正义之果”。每个班级只能有一个,大家拿回去分给两到四个同学吃,要保证吃不到的同学口服心服。大家要共同制定分苹果的规则,每个人都要参与,人人都要主张苹果有自己一份的理由,并要推荐班上其他三个最应分配到苹果的同学。通过分苹果,学会平等,学会参与,学会诉求,学会协商,学会妥协,学会文明理性地解决分歧,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与别人分享果实。崔武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现代社会是共有、共治、共享的社会,是追求人人成功的公民社会。我们想通过分苹果让同学们看到公平、正义。”也许,这个普通的“正义之果”,不但是这些小学生要解决的考题,更

篇八: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探析

  李丽;张卫华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25)1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培养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而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在于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要清除这个思想障碍,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以求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总页数】4页(P5-7,20)

  【作者】李丽;张卫华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广东,广州,510275;宜春学院医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1.5

  【相关文献】

  1.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素质[J],王蕙;余洁薇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素质[J],王蕙;余洁薇3.试论我国民主化进程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王炜4.浅谈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缺乏的原因及对策[J],韩庚君5.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教育研究[J],刘江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九: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公民意识案例

  ————————————————————————————————作者:————————————————————————————————日期:

  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案例

  项目课题:治理街头“办证电话”小广告项目学校:调兵山市第七初级中学参加班级:八年一班参加人数:34人指导教师:佟静项目课题各步骤活动情况介绍:

  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街头小广告的胡乱张贴和喷涂写画现象理由:(1)俗称街头“办证”的非法广告,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场、超市、大街小巷,马路上、楼道走廊到处都是各种形形色色的小广告。电线杆上、墙壁上乱贴乱画既影响了市容市貌,又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加大了城市环保部门的工作量。

  (2)近几年出现在大街小巷墙壁上的办假证广告,更是贻害无穷,若任其泛滥,会给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带来不良的后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街头“办证的调查”,并参与治理小广告的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社会活动的经历、知识和技能,有法制观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解决此问题可以选择的各种现有政策政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条“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第七条第四款“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第九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第三十二条第三款“妨碍生产或者人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政策二:《调兵山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严禁在建筑物、电线杆、路灯杆、交通站点和路牌、灯箱及其他各类道路附属物上张贴、涂写、悬挂广告宣传品。市区禁止散发宣传广告和悬挂过街横幅。小型纸质广告、启示一律在统一设置的公共广告栏内张贴。”第二十八条第十二款“未经城市人民政府市容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影响市容的,处以500元至5000元罚款。”

  三、我们的方案1、城管、环保、社区、教育等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2、由政府协调,组织中小学生将现有街头广告彻底清除3、由政府投资,在各社区和城镇公共部位设置广告张贴点,引导广告集中张贴,专人管理4、政府环保、城管部门加大监管的力度,对破坏市容市貌的行为进行教育处罚5、联合电信部门对破坏环保行为的当事人的电话进行短信提示和处罚6、对违法广告联合公安部门进行法律处罚四、我们的行动计划步骤第一步:对街头广告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分类汇总。方法:(1)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街道进行搜集各类街头小广告,然后进行分类汇总;(2)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将资料进行分类,如广告内容、广告表现方式等进行分类。第二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和社会民众对此问题的认识。方法:(1)上网查阅问卷设计的方法,并查阅有关办证的调查问卷,结合本地调查实际,设计自己的调查问卷;(2)组织问卷调查,调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调查本校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另一部分是走上街头调查城镇居民对此问题的认识;(3)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三步:采访政府有关部门了解相关部门对街头“办证”认识和已经采取的相关措施,并了解政府部门下一步行动方案。方法:(1)由老师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组织学生对有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采访;(2)小组成员要对前期准备的资料进行梳理,撰写采访提纲。第四步:小组组织成员完成治理街头“办证”的调查报告。第五步:由我校学生对晓南镇“办证”进行一次清除。

  方法:(1)联系镇有关部门,联系学校团委,进行一次清除街头“办证”的全校性的大型公益活动;(2)在清除过程中发动学生收集违法广告的内容及电话号码,提供给公安部门;(3)寻找适宜设置的广告张贴点,形成方案,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方案,争取设置集中广告张贴点。第六步:组织学生对整个实践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反思。方法:(1)召开座谈会,交流小组成员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的得失成败,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2)由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价。五、活动成果与评价我们全组成员对小广告进行了调查,目前得出如下结果:一、小广告地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凡是可以张贴的地点都有,从墙壁、电线杆、桥梁、电信箱、汽车站牌、卷门、楼道、地面等都有。二、小广告数量十分惊人。本来我们小组准备对此做一个量的统计,但统计了一条街道的部分路段后只能作罢,数量实在太多,某些街道醒目位置甚至是小广告一层加一层,新的履盖从旧的。三、小广告方式也是各显神通。有纸质的、有油墨笔写的,有油漆写的,有盖章的、有用油漆喷的。其中最让人愤怒的是办假证的,出现频率最高,数量巨大,而且几乎清一色是用油墨、油漆到处写或盖章。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认为我镇小广告现象严重,是大多数人的普遍态度;广大居民对小广告是非常厌恶,人数约占90%;且大部分人对小广告内容认真看过的极少,基本上是视而不见;但有部分人对部分广告内容部分相信,且认为方便了生活。(2)普遍认为小广告严重污染了环境,破坏我们社会的秩序,必须加大治理力度,予以严厉打击。(3)对其严重蔓延,群众态度的主要是政府治理不力,政府的治理不能获得群众满意。(4)广大公众的希望是政府能加大打击力度,彻底清除办证,还市民一个优美

  的环境。小结评价与总结学生活动感想和体会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认识到了街头办证的危害,提高了我们遵守

  公共秩序的法规意识。我们认为进行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停留在对社会问题的探

  究,更多的是让我们从探究中培养我们的语言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在此活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法,竭尽全力去解决,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能力提升的过程,而解决问题成功后的喜悦也是平常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我们要以社会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中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找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解决。

  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我们的能力是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希望同学们携起手来,为构件一个和谐的社会做出努力。

  经过公民教育的全过程施展,无论是什么任务,或多或少都收到一定的收获。我们学会了查资料的方法,也感受到查资料的困难和苦楚。知道了资料要准确、精练。在采访居民与相关人员时,学会了要大方、有礼貌、有明确的访问的内容,采访完还要谢谢,做到有礼貌,并认真整理采访内容。总之,参加了公民教育这一活动,不论是对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资料收集能力、组员的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召唤能力等都是一次有意义的锻炼。

  从同学们在参加公民教育活动中,我看到同学们收获多多,感想多多,相信同学们的感想还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提高和升华。希望公民活动将伴随他们的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使每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成为有责任、有民主、有公民意识的国家主人。

  教师评价和小结:对青少年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深入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街头考察、问卷调查、领导采访等一系列活动,对街头“办证”成因及根治等形成了自己的调查报告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下面我从教师的角度对这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作一反思和评价。一、培养了学生“责任、参与、奉献”的公共精神

  研究“如何治理街头‘办证’”的课题,这一课题首先来源于我们学生的集体生活和公共生活,我们实践小组成员每个人都很兴奋,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从我们老师的角度看此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参与、奉献”的公共精神,他们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树立起参与家乡相关政策的制订和改进的社会责任感。

  二、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在“如何治理街头‘办证’”这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各位同学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是因人而异的,他们的收获也是独特的。因此,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各位同学的个别差异性。将全班进行分组,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协调性、考虑性别搭配、考虑活动所需的能力等。同时鼓励小组成员也要互相协作和配合,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明确知道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小组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对整个班级完成这一实践活动献计献策。让学生考察、调查、采访、搜集、查阅、设计、反思,等等,无不重视“体验”。不活动就没有关于这一专题的真切体验,在活动中不思考或在活动中仅进行浅层次的思考就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因此,我们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向政府部门就某一项政策提出建议。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才有了更高的立足点和支撑点,做到高瞻远瞩。没有思考,很难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生成;没有生成,就没有发展。通过这一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关注社会!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思考!三、教师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的作用从课题的确定、小组成员分工、活动方案的拟定、收集资料、问卷设计、调查报告、上交建议书等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是自主进行,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能力的过程,培养他们公民素质的过程。同时由于农村学生知识面的狭窄,获取信息手段的落后,长期落后的教学方式,都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育必须发挥起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顾问者的角色,给学生方法的指导,关键步骤的指点,物质条件的协助,避免学生走弯路,尽可能将学生留下成功的体验。学生需要体验,但更需要成功的体验,而学生的成功是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四、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发现在活动初期,由于老师参与度低,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和无序,表面是我们学生的现有能力还足以支撑这样的活动,深层次的问题则是我们平时教学的欠缺,我们重视了知识的传授,但缺少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了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但缺乏了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和参与社会公众生活的热情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家对子女参与实践活动的的反对态度,也在一定态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公众生活的热情,要培养中国最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任重而道远。第三,政府部分机构有热情,但缺乏工作的实干精神,对学生的建议理论上接受,感情上接受,但实践上采纳得少。这从另一侧面说明我们实施公民教育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了一定的欠缺,督促我们的政府采纳正确的措施并形成公共政策,应是公民教育的目的之所在,因此从学生活动到公共政策的形成之间如何有效嫁接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不断改进和提高。第四,教师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水平,部分教师还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本身对对公民实践活动的流程也了解得不深不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最终效果,需要我们向专家请教,向同行学习。

  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案例

  调兵山市第七中学佟静

篇十: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中国公民应有的公民意识

  一、关于公民意识

  1、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认

  同的总称。公民意识作为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在本质上必须呈现为与民

  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并表现为合理性意识、合法性

  意识和积极守法精神,从而构筑了社会成员对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选择的价值原则和基准。

  2、公民意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民族意识。这是公民意

  识的先决内容。民无国而不立,公民是社会成员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角色,公

  民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了要以国家利益为先,自觉以公民的角色保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

  安全。二是主体独立意识。三是权利与义务意识。这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公

  民对自身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看法、观点、

  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或自我把握;还包括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和公

  民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公民自身应有

  的权利和义务所取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

  理的意向。

  3、公民意识是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

  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

  二、关于中国公民意识

  1、树立公民意识,使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同国家的关系,建立在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从而意识到争取自由、民主、平等的公民权利的必要。

  2、培养公民的现代意识和价值观念,使公民牢固树立民主法治观念、权利本位意识和自由平等精神,进而形成体现自由理性精神的正义价值。

  3、中国公民要摆脱了依赖的思想,能自觉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存在,能有目的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并具有独立自主性、自由自觉性,其行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4、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公民在享有法律所给予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无权利的思想便丧失了自由公民的资格,而不讲义务的权利则成为一种特权。公民应该重视并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

  5、中国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既体现了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包含着对自我与他人权利和价值的意识,包含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三、关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1、大学生学做现代化国家的公民。不随地吐谈、不乱抛果皮纸屑,到座公交车要礼让老弱妇孺;懂得什么是政党制度、文官制度、懂得什么是权力的制约平衡、什么是司法的独立、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法治国家、宪政国家;懂得以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2、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说同学们作为高层次人才,应当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做表率。公民意识包括很多方面,要有社会主人翁的态度,有民主参与精神,尊重法规;要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从大学里走出去的学子们,不管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都应当首先是优秀的社会公民。这也是大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最重要职能表现之一。学校力求把大学的小环境营造成公民意识最为浓厚的地方,从而让年轻的学子们潜移默化地增强公民意识,成为优秀的公民。

  3、大学生要加强公民教育,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洞察现实、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公民意识,通过学习,要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要懂得以遵守法律来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行使自己应有的政治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一旦公民意识蔚然成风,法治国家指日可待。

篇十一: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P>  社会公民法治意识

  第1章概述1.1调查研究背景法治社会要求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规则,要求法律成为社会主体的普遍原则,不仅要求公民依法办事,更重要的在于制约和规范政治权力。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政治权力的规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此,依法治国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公民意识是影响公民个体是否积极实现公民身份角色担当的晴雨表,全体公民普遍的公民意识有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全,有利于法治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宪法的实现。所以,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今社会上违法犯罪的现象层出不穷,而真正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表示了当代社会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十分薄弱。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成为了如今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1.2.研究的意义现实需要:我国法制的建设道路,离不开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对公民法治意识的调查,一方面有利于了解我国几十年来法制建设的成就和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针对公民的实际情况来提高公民的法治

  意识,以加快我国的法制建设道路。目的:明确公民个人的法治意识的特殊性和共同性,认识我国法

  制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促使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1.3.研究的内容我们此次的调查是关于公民法治意识的情况,根据公民的个人的特殊性,有针对地提出公民法治意识的相关问题来研究这个课题。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公民的个人的相关情况和对现行法律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这几个方面。本次调查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公民的法治意识的情况。首先,调查被访者的基本个人信息,研究被访者的性别,学历,居住地,工作以及年龄等基本的信息,了解被访者的个人背景,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调查被访者对于现行法律的认识以及评价。对现行法律的认识和评价直接体现了公民法治意识的程度。最后,调查被访者在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这是最能反映公民法治意识强弱的因素。1.4课题的论证(1)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公民的法治意识属于社会问题,调研的对象是全民,由于样本过于广泛,样本的选取在实际操作上存在困难。本次调研的方式是络派发问卷以及在学校附近派发问卷,通过网络宣传,能够较好地确保有效问卷的数量,通过派发纸质问卷,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网络问卷对象单一的缺点,统计调查数据存在误差,但总体上也能反映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的情况。(2).研究方法:采用网络调研的方法,通过网络调研软件,在互联网上派发问卷、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3.)研究步骤:1)设计调研问卷,利用互联网派发问卷,回收问卷,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调研报告。2)研究的预期成果表现形式:

  3)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制作表格图表,分析数据联系,得出结论,最后用调研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

  1.5.研究方法*是把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研究中运用相关分析,路径分析,时间序列等方法进行数量分析,以补充对社会现象的定性分析从而深入分型公民的法治意识。第2章调研过程以及方法2.1.调查对象以及样本抽取在此次的调查中,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全民,包含了各个年龄段的人。但由于我们自身因素的限制,而且网上问卷占据的多数,导致了我们的各个年龄段的样本分布不均衡。其中,90后占了大多数,为77.73%;其次占样本比例较大的为80后,10.92%;其余的样本分布分别是70后占6.99%,60后占3.49%,00后占0.87%。我们此次调查问卷的范围主要为广东省,同时也包含了少数其他区域的。分别为河北省,上海市,重庆市,北京市,吉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国外。2.2.问卷设计在本次的问卷中,我们总共设计了17道题目。为了要让问卷统一提问和回答方式,资料便于统计分析和定量研究,我们主要采用了选择题。其中选择题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问题数目相对偏少,这主要是考虑到在街上派发问卷行人的热情度以及耐心度。在问题类型的设置上,我们选择了多种问题。其中包含有个人背景问题设置和封闭式问题设置。其中个人背景问题总共5道,分别是1,2,3,4,5道。内容尽量精简,不涉及被调查者的隐私,主要要求被调查者填写性别,户籍地区,出生年代,学历以及工作信息。其中12道均采用封闭式问题。在封闭式问题上也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分别有等级式问题类型,多项选择式问题,表格式问题等问题类型。对于问题答案涉及多个因素且难以排序的问题,我们采用了多项选择式问题类型,主要是第11,12道题。内容涉及获取法律知识的

  途径和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我们采用了一道表格式问题,主要把与主题相关的现象的问题归纳在一起来询问。等级式问题为第6,8,9道,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身的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法律与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关系以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其余问题涉及被调查者所知道的自身的权利义务程度以及对法院工作公正性的评价程度。

  2.3.问卷的派发和回收对于本次调查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的形式。问卷内容是根据公民法治意识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提醒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为了能尽量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发放问卷,充分了解全民法治意识的现状我们采用了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综合的方式。网络问卷通过QQ,微博,留言板等方式是的人群答卷,纸质问卷主要在我们学校附近派发,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在此次调查中我们总共发放了250份问卷,共收回229份问卷,其中无效问卷为21份。网络问卷为150份,全部有效;纸质问卷为100份,无效问卷为21份。造成纸质问卷的有效率较低的原因只要有路人赶时间随便敷衍和做了一半直接放弃填写等。我们只对229份有效问卷做了分析。2.4.数据统计方法采用EXCEL相关的统计工具。进行单体分析,交叉分析,相关分析问卷的分析与结果问卷设计我们问卷只要讨论的问题是公民法治意识的现状您的性别被试男女比例为51.09:48.91,属于基本平衡。(2)您来自?本次调查中,被试来自各个不同地域。按照直辖市及省会城市,

篇十二: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P>  阿尔蒙德和维巴曾说合适的公民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始终的公民身份意识而只是公民意识占主导的混杂的文但是如果一个国家从来都不曾有过充分的公民意识形态也不曾出现市民阶级而只是各种语言符号的堆积那么澄清公民身份的内涵就仍然是有必要的

  摘要:公民意识的核心源于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因为缺乏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公民意识;模糊了公民身份与其他身份,就会迷失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国民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只有国民普遍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性格,成熟的有自治能力的公民社会才能建立。关键词:公民;市民;百姓;国民;人民;群众;身份意识公民意识,包括独立的人格意识,更包括公民对参与国家政权管理以及监督国家权力运行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源于公民对独立个体的意识,更源于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公民不但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作为一个与国家相对应的一方权利义务关系主体,它还包括丰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内涵。如果缺乏对公民身份的认识,人们难以产生相应的公民意识。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第一反应就会是,“我是一个老百姓”、“我是一介平民”、“我不过是草民一个”等等,模糊了公民身份与其他非公民身份,迷失了公民意识。本文尝试讨论公民身份与非公民身份,以便明确在社会主义法治目标下每个人的角色定位,唯如此,我们的法治才是民主的法治、自由的法治,我们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一、何谓身份“身份”是一个古老而熟悉的词语,它在汉语里有多种不同的表述,例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在社会或法律上的地位”。《辞海》则表述为“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牛津法律大辞典》(第855页)解释说:“身份特指一个人在法律上所居的地位,该种地位决定其在特定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布莱克法律辞典》(第1264页)除指“社会地位”外,还指个人与团体或国家及第三人之间的法律联系。身份是人在组成社会后出现的特殊现象,是人与人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的必然反映。有社会存在,就必然存在身份。身份有时体现为一种分配原则,不同身份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分配不一样;身份也是一种不可相互跨越的界限,不同的身份其地位存在差异。除此之外,身份在法律领域内的运用也具有特定的含义,如依传统民法的观点,民法上的身份限于亲属关系范围之内。当我们反对某种身份划分时,或许另一种身份又会出现。人类主观必然反映这些差别,并构成身份的最初意识。因此,可以断定,只要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下,我们就必然拥有某种身份。但是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究竟是何种身份意识占据支配地位,则往往影响主体的具体行为,并进而影响部分社会秩序。特别是在有着悠久封建社会历史的中国,身份几乎是无处不在。在近现代以前,一个人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取决于他先天或后天具有的身份。换言之,法律根据不同的身份确定人们相应的权利或义务。如果这种情形极为普遍,构成社会的常态,这种社会就可称之为身份社会。[1]

  二、公民身份(一)公民身份是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成员的法定身份的延伸公民身份首先是一种法律身份,它基于法律的确认才产生,或者说这种身份是基于“契约”而形成的身份,不同于订立契约前的身份。既然是一种法定身份,就意味着这种身份不得被随意剥夺,除非法律另有所规定。其次,公民身份也将契约的另一方-国家作为身份存在的前提,公民身份与国家的存在息息相关。没有国家,也就无所谓公民,而没有公民的参与或监督,国家也就没有合法的公权力。因为公权力来源于人们的认可和让渡。公民并不因为成为一个国家的成员而在人身和精神上隶属于国家,他始终是国家的能动的管理者。公民身份是公民社会中人作为参与或监督国家公权力运行的独立主体的一种身份。第三,由于公民是社会成员普遍的法定身份,由此也延伸出另一观点,即拥有这种身份的人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上都是平等的。因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即公民,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以及何种出身,都是平等的公民;法律不承认任何形式的特殊公民。(二)选民是公民的一种常见角色选民是指依据国家的选举法达到一定年龄(在我国是指年满18周岁),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选民是公民在一定阶段的特定身份,而不是公民的代称。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权力运行或监督的一个环节。选举权的行使是公民对自己公民身份的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认识,特别是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往往会激发广泛的公民意识。同时,从广义上,选民不是仅仅按照程序规定进行投票的政治主体。因为选举权实际上是与公民的创制权、罢免权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选民身份是公民最重要的一种的身份体现。但是选民不能代替公民,公民的角色不限于选民,公民的权利不仅仅限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学者认为相对于人民、公民而言,选民乃是从政治力量到政治行为的一个转换性概念。[2](三)公民身份的立法规则关于何种人可以享有公民身份,以及享有公民身份的人究竟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决定公民必要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不同时期,不同国情,一国往往形成不同的立法原则。古希腊时期,奴隶、妇女和异邦人以及未满18周岁的男性,都不能成为公民。中世纪,公民概念由反映不平等的臣民概念所取代。直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建立之后,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籍作为公民资格取得的基本条件,从而使得财产的多少等其它外在差别都不能对公民资格的取得产生任何影响。但是法国1791年的宪法仍存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之分,积极公民是指在王国的任何

  地方,至少已经交纳了相当于3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需提出纳税收据。只有积极公民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简而言之,只有交得起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使得近代公民概念所体现的平等精神在实际的实现过程中大打折扣。而在英国,直到1928年实行普选权,1948年实行平等选举之后,男子和30岁以下妇女的不同地位及同一个人可以在几个选区投票等现象才得以消除。美国则在1868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之规定,任何种族的人出生在美国就是美国公民,将公民范围扩大到美国的印第安人。20世纪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女权运动进一步扩大了公民的范围,充实和发展了公民概念的内涵。尽管公民本身在各国的演变过程不尽相同,在立法规定上也呈现出一定变化,但总的趋向则是公民身份被越来越稳定地规定各国宪法之中,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一种普遍的法律身份而存在。三、非公民身份作为一个国家共同体的成员,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领域所扮演的身份角色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断延续发展的文化历史上,人类潜在的非公民身份角色意识也不可能突然在某个历史阶段消失。了解这些非公民身份,有利于厘清不同身份对主体不同的引导作用。(一)市民“公民”与“市民”存在区别。市民有几种含义。在日常世俗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上海市市民”、“最市民化的城市”等等,这时候的市民是指城市里的居民。他对应的是“农村人”,严格地说是农村里的居民。第二是指一种市民阶级或阶层。市民,作为一个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起成长的,市民与封建特权斗争的历史正是资产阶级成长和壮大的时期,他们对自身利益和地位的争取正是激发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动因。第三种,市民就是指民事关系的一种主体。这时候,市民侧重于在经济生活领域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追逐,当然这种利益的获得要遵循大家一致公认的规则。在这个意义上,公民与市民的不同就在于,公民则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特别是政治生活领域个人权利的享有与行使;市民赖以存在的共同体是“社会”,公民赖以存在的共同体则是“国家”(包括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当然,就像国家和社会不可能截然分开,公民身份和市民身份也不是能够截然分开。他们两者都是对个人权利的关注。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宪法采用“市民”这一词,也很少有一个国家的民法使用“公民”一词。这个特点在双方存在的不同社会关系可以得到体现。即使我国《民法通则》使用了“公民”这一词,但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应该更多地使用“自然人”而非“公民”一词。[3](二)百姓“百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中国的家国特征是宗法制,即以血缘关系为单位的聚合体,“百姓”不是以个体人为单位的称谓,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称谓。与宗法相关的是,“百姓”同时也包含了相对于君主、皇帝而言的臣民含义,因为它是相对于“国”姓、“皇”姓而言的。“百姓”是众多血缘姓氏的集合体,它反映的是宗法制自然经济的观念残余,它包含了宗法制、臣民甚至弱者以及无权利救济等含义,反映出地位卑微

  的无奈,以及权利得不到保护的悲哀。“百姓意识”当然不是近代意义的“公民意识”,它没有公民意识中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对等地位,也缺乏参与国家权力运行和监督国家权力的理直气壮。与含有丰富权利和责任内容的“公民”概念相去甚远。[4]《现代汉语辞典》对“百姓”的解释是“人民(区别于官吏)”,这里的“人民”同我们的政治术语“人民”之间是存在区别的。与“百姓意识”密切相连的“清官意识”的严重存在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公民意识”的匮乏。当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能当家作主,而是呼唤明君廉官替他们当家作主,我们不能认为他就是公民。当前不少影视作品都渲染清官如何受百姓的拥戴,清官在处理违法乱纪行为时的关键作用,这种误导造成比较广泛的影响。百姓意识和清官意识都于宪政民主的实现无补。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清官意识,不是与之相生相伴的百姓意识,而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意识。(三)国民公民与“国民”的不同可以以公民籍与国籍的不同来说明。国籍主要以隶属一国人口因而服从该国主权这个概念作为基础,而公民籍除了意含这个概念外,还暗含政治权利的享有。在一些国家里,经常有是国民而非公民的人,如在法国,殖民地的土人虽然具有法国国籍而是法国国民,但不是法国公民。在1945年前,法国法上就有法国公民(citoyenfrancais)和法国臣民或法国被治者(subjetfrancais)两种身份。前者享有完全政治权利并且主要是法国本土的人,后者受治于法国而没有完全政治权利的人,主要是殖民地人民。但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只是在法国国内法上具有意义。在国际关系范围内,无论是法国公民或者是法国臣民,既然他们均具有法国国籍,就均是法国国民(nationalfrancais)。在美国,在它取得菲律宾群岛及其他岛屿属地以后,“national”这个名词(而不是citizen)也颇为通常地使用了,因为这些岛上的居民虽然有美国国籍,但并无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意义上的美国公民的地位。在上述情况下,国民似乎包含了臣民与公民,它的范围显然比公民要广。至今,还有很多国家的宪法是同时出现“国民”和“公民”,如丹麦、法国。有的国家宪法只出现国民一词,如韩国、日本。在英国不成文的宪法文件中,没有“公民”一词,反倒是“选民”、“国民”。我国宪法更多的使用“公民”,而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国民”一词,如“国民经济”“国民生产总值”。总体而言,国民所包含的主权国家意识强于公民一词。一个国家的国民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四)淹没集体概念下的个体:群众、人民“人民”这个概念在很多国家同公民群体一样都被称为“thepeople”。但在我国,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或者说人民仅指那些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居于主人翁地位的那一部分公民。这是政治学上的解释。新中国将“人民”引进法律,并且规定由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旨在提高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法律地位。但是只注意抽象的人民整体,忽略了个人权利,则会导致人民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和公民的个人权利不受重视,就会构成无法排除的矛盾。[5]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人民是一个象征着历史前进方向的阶级化概念。但是人民毕竟只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是由无数原子化的个人组成的一个集体。人民如何组成政治共同体,以及人民如何通过有效的安排来实现他们的主权,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以人民的名义建立起来,却在运作中践踏人民权利的国家或政府。在我国20世纪初上演的一幕幕政治闹剧,恐怕都与这种抽象的“人民”概念有关。因此,人民概念如果不得到具体规定,从而下降为一种制度操作上可以定性与定量的政治单位或作用主体,它的意义其实是极其有限的。当政体规模越大,人民这一概念就越难以用来指一个具体的共同体,它更多地意味着一种法律上的虚构,或者一个高度抽象的建构。萨托利甚至呼吁:“让我冒亵渎生命之大不韪,给‘人民’一点具体的含义吧。”[7]关于“群众”这一词汇,《现代汉语辞典》对其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泛指人民大众;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有学者撰文认为“群众文化”是介于传统的臣民文化与当代的公民文化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政治文化。很显然,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群众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笔者以为,“群众”一词的确意含一种居高临下的“领导”俯瞰芸芸众生的优越感。让我们再回头看看《现代汉语辞典》对“人民”一词的解释,“人民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现代汉语辞典对“人民”、“百姓”、“群众”的释义,真是饶有意趣。它们互为解释,看起来似乎是相同的主体,但三者相对应的一方却大不一样。人民相对敌人;百姓相对官绅;群众相对领导。(五)我国传统的五大身份系列由于国家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全面占有和控制,由此而形成以下几种身份系列:地域身份系列,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几乎被固定在生活的地域上,除了参军、升学和城市居民下放到农村之外,城乡居民再无可能改变身份的途径,而且绝少异地而居的可能;职业身份系列,如职工和农民;职务系列,干部和工人;所有制身份系列,公有制相对于非公有制,全民所有制相对于集体所有制有一种政治上的优越感;政治身份系列,如革命干部、工人、农民、小业主、历史反革命、地主、富农等,政治身份系列是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产物,随着政治斗争的内容而变化、发展。不同的政治身份享受不同的政治待遇。这五种身份划分是基于制度安排而非血缘关系形成的,他们都曾在我国历史上的某一阶段以压倒性的意识盖过其他的角色认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各项制度相应地悄然变化,社会成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定化的身份界限开始淡化,这五大系列身份角色的鸿沟逐渐变浅,同时强化了作为市场主体不同社会成员的共同基本身份-公民的角色。(六)潜在的身份在专制主义政体下,皇帝一向“抚民如抚赤子”,亦即一切阶级无论其利害如何不同,均被视为皇帝的子民,皇帝自命为一视同仁地照顾他们的利益。这些被治者,这些受某一公众权力支配的人或隶属某一主权的人往往被称为“臣民”“子民”、。臣民依赖人治或专制权力,无视或忽视个人自由,惟上是从、惟权是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

  来了”来诀别过去“中国人民跪着的、俯伏着的状态”,即试图以“公民”意识取代“臣民”意识,人民在法律上成了国家的主人,“臣民”、“子民”的称呼已经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但是,长期以来的习惯定势仍然强有力地作用于人们心理,“臣民”、“子民”心态却已是根深蒂固,成为一种的潜在身份。与“臣民意识”密切对应的是“在上者”口口声声要施其仁爱,美其名曰仁民、爱民。殊不知,人民既不是这种子民角色,就无需这种恩施。四、正确认识公民身份公民意识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它有两层含义[8]: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和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因此,公民意识首先姓“公”,而不是姓“私”,它是在权力成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与私人事务之间出现公共领域之后的产物,至少不会产生在这两者之前。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有时的身份是公民,有时的是市民,有时则可能是百姓。阿尔蒙德和维巴曾说,合适的公民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始终的公民身份意识,而只是公民意识占主导的、混杂的文化。但是,如果一个国家从来都不曾有过充分的公民意识形态,也不曾出现市民阶级,而只是各种语言符号的堆积,那么,澄清公民身份的内涵就仍然是有必要的。一个国家的国民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只有当广大国民普遍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性格,才能建立成熟的有自治能力的公民社会。国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在推进法治进程中,必须改变公民意识淡薄乃至错位的状况。在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公民意识的倡导和培养,并使之获得“意识形态性”,从而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提供内生原动力。「参考文献」[1]梁治平。法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0。

  [3]赵晓力。民法传统经典文本中的“人”的观念[M].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第1卷第1期。[4]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363。[5]梁治平。新波斯人的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34。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2。[7]萨托利。民主新论(第2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8。[8]朱学勤。“公民意识”:中国的困难与曲折[C].知识分子文存。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篇十三: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P>  我国现阶段公民意识欠缺的原因公民意识在建构法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还不是很强,还存在一些影响公民意识形成的消极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一)臣民意识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的基本政体形态是君主专制,维护皇帝的权力、地位和尊严,树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乃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法律制度的出发点。而且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也被皇权的绝对神圣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废法,使古代中国形成了系统严密的官僚体制,这种封建专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适应封建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近代以来,中国曾经有过几次思想启蒙运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都是昙花一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权观念、自由与平等、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念统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而抛弃,而许多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识却一直存在了下来。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长制、特权思想、臣民意识在一部分人的大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二)权利意识的淡薄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极其淡薄。这主要是由于:1.客观上由于自然经济、宗法家族

  和集权专制三位一体的社会存在形式,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与之相联系的权利、自由、平等等观念无法正常发育与成长。这是传统社会民众缺乏权利意识的客观原因。2.主观上由于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义轻利。受其影响,时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于言利,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居然会因打官司有贪利嫌而不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这就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意识和行为。(三)公民教育的滞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证明,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没有及时转变思路。转变到提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平上来。这也是导致公民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四)社会转型期制度的不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主要表现为:1.存在着制度空场和制度冲突。所谓制度空场,就是制度的供给滞后、不到位,人们有了新的活动却无相应的活动规则。所谓制度冲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比如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干着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勾当。2.现存制度的效率不高或

  无效。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的大小。如果制度对人们行为没有约束力,则是无效。如制度对公款吃喝、公款消费等行为的规定,基本上是无效的。如果制度对人们行为有一定约束力,但没有达到制定制度时的预期效果,则是效率不高。如制度对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行为的规定。现阶段,社会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现了诸如打假者被打、索赔者索不到赔、纳税人竞争不过高逃税等现象。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对公民意识的形成起着抑制作用。

  不但如此,农村广大基层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开始树立,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逐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理顺,通过调防一体化系统工作,农村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解决,过去依靠家族势力解决矛盾纠纷事件,现在基本依靠调委会,依靠法律解决矛盾,闹访、缠访个案也逐步减少。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篇十四: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P>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共建美好和谐社会

  材料一:2012年4月,刚刚开园的武汉东湖牡丹节出现不和谐一幕:牡丹园里名贵的绿牡丹只开了15朵花,工作人员昨日发现,有4朵绿牡丹竟被游客偷偷摘走。材料二:五一假期,河南某市人民公园郁金香开得正艳,游人纷纷挤进花圃竞相合影留念,照相机闪烁不停。此时,一个六七岁模样的小女孩,默默地蹲在拍照的众人身后,用稚嫩的小手扶起半倒在地的郁金香,又仔细地刨来新土,重新栽种,后被人们誉为“最美河南女孩”。结合以上材料,问答下列问题:(1)请你分别谈谈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认识?(4分)请你分别谈谈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认识请你分别谈谈对材料材料一:部分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有待增强;材料一:部分公民社会公德意识有待增强;部分公民社会责任感有待增强;部分公民社会责任感有待增强;部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等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等等。材料二:最美河南女孩的做法值得称颂;最美河南女孩”的做法值得称颂材料二:“最美河南女孩的做法值得称颂;以此为代表的未成年人的精神风貌值得赞扬;以此为代表的未成年人的精神风貌值得赞扬;未成年人的精神风貌值得赞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等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等等。(2)针对上述现象,今后我们应该向哪些方面努力?)针对上述现象,今后我们应该向哪些方面努力?

  国家:国家: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切实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2、严格规范社会公共秩序,依法依纪维护公共利益。、严格规范社会公共秩序,依法依纪维护公共利益。公民:公民:1、尊重规则,规范行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尊重规则,规范行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2、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3、勇担重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勇担重任,增强社会责任感:4、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公德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公德意识;其它:成年人要言传身教,其它:成年人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篇十五: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P>  关于公民意识的调查报告

  专业年级:2012级行政管理、金融-法学实验班小组成员:李美妮、高赟、范玉瑶、向彦奇、陈玮、叶晓南、包兴和、黄乾龙上课时间:周一上午一、二节指导老师:范伟伟导师评语:

  调查课题:中国人公民意识的调查

  关键字: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

  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

  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

  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

  为规范,等等。它包括权利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

  识、生态意识等等。

  调查目的: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人

  类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形态的变迁,都会带来人类思想的巨大革新,公民意识在不同社会中表现出

  来的形式各不相同,社会形态每一个方面的差异,都会带来公民意识的差别。处在社会转型期的

  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中国

  的现代化之路尤为曲折与漫长。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架构,

  而成熟的公民文化则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的一

  个重要的标尺。正是怀着这样的思想,我们将“公民意识”作为调查的主题

  ,以了解我

  国人民公民意识的现状。听取民众的心声,了解民众的思想,不仅是为了了解当下国

  民对于自己公民身份的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调研活动的结果激发大家的公民意识,并

  影响到其周围的人,使更多的人加强自身公民意识的形成,进而促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调查过程:

  在调查的实施方面,我们小组将公民意识细分为六部分,并根据这一划分标准设计问卷,

  展开调查。

  公民意识所包含的六种意识:政治意识:至少包括公民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意

  志、政治观念等。环保意识: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也指人们为保

  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

  自觉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其二是指人们

  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

  经济意识:从当今时代特征出发,公民意识在经济上的表现应该包括全球意识、竞争意

  识、合作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社会意识:主要包括社会关怀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贡献意识、社会价值意识等。

  法律意识: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

  称。

  文化意识:主要是指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文化认识、文化心理、文化理性、文化自觉

  等。

  经小组讨论,我们于10月18日设计出了一份较为合适的问卷,其涉及政治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以及文化意识,力图从多个方面来展开调

  查,以得到尽可能准确翔实的调查结果。

  之后于第七周,全体组员分别在财大、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以及财大东

  门、温江图书馆、温江公园、集市、居民社区等非学校区域发放纸质问卷

  250份,并

  在互联网上发放网络问卷160份,最终共收回394份有效问卷。

  结果分析:

  收回问卷之后,全体组员在第一时间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分析

  结果汇报如下:

  1.样本分布及特征1.样本性别构成情况

  2.

  年

  龄

  构

  3.是否在校生比例:

  4.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1.从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观念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公民政治意识的现状,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平常谈论政治或政治问题的公民对自身政治权利的认知较为明确,其中有

  超过50%的人认为谈论政治或者政治问题是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

  同时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不谈论政治(或政治问题)的人大都表示对政治不了解而且也

  没有兴趣了解。不过从总的结果中统计到,超过

  65%的

  公民会关心政治事件,其具备政治认识和政治观念,相较而下,对于

  30%左右

  的政治认识不足的公民来说,应该在生活中加强自己的政治观念,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

  题,引发关于公民政治意识的自我思考。

  对于国民的政治情感我们从不否认,事实也的确如此。如下图所示,超过

  85%的公民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为祖国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以公民对“两会”的关注度为例。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公民从不关注“两会”几乎90%的人会主动关注“两会”的相关新闻。由此可见,社会中公民已基本具备政治情感,并对公民参与政治的深度和广度有着直接影响。2.环保意识作为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意义,大众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要付诸实践。

  据本次调查,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已经基本觉醒,同时公民的自身行为已越来越符合环保行为的要求。具体结果分析如图6所示:

  大多数人会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决定是否购买环保产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由其指导人们的行为,而不仅仅让人们“意识到了”环保的观念。3.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在被调查者中85%以上的人认为到全球化是世界经

  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且中国和其他各国的经济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公民在将

  自己的目光扩展为全球视野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前者是保持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加速剂,而后者则是公民发展的基本要素。

  但是中国的社会现阶段处于“官二代”、“富二代”猖獗的特殊背景之下,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一半的人认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发展比较有信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上依然有不少的人对未来比较没有信心甚至完全失去了信心。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也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利和金钱不再是左右人生发展的两大暗器,希望社会可以更加平等,人人充满希望,勇敢地为自己的未来而拼搏。

  100^、89.09%

  坚决自己独立弃成自己实在苹能解决直接找朋友郡忙时,拢同事或伙伴

  亀E耗成

  圏w

  正如上图所示,当被问及生活中如何处理个人有困难的事情时,在被调查者中有接近九成的人选择在自己实在不能解决难题时会找同事或者同伴合作完成。除此之外可持续发展意识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动力,只有具备了可持续发展意识,考虑各种问题都从长远出发,才能使未来的发展持续不断。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不到30%的人比较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在考察被调查者的社会意识时,我们设计了4道题,分别是在公交车上的让座问题、是否会扶起摔倒的老人的问题、对于公共场合的吸烟和随地吐痰的问题4.

  以及在其他地区发生灾难时会怎么做的问题。

  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小孩或是孕妇时,大约85%的被调查者选择经常会给他们让座,而大约13%的人选择了看心情,只有不超过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会让。在看到老人摔倒时,有大约43%的人选择会直接扶起老人,另有44%的被调查者选择看情况,而有10%的人表示担心有诈。对于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绝大多数被调查者(95%)表示厌恶,但只有月20%的人选择上前制止,而选择不关我的事的人有3.3%,承认自己在公共场合有过不文明行为的有2%;地方的灾害往往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对于受灾人民,约9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施以援手,其中47%的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灾民有大约50%的人选择只捐款,3%的人认为不关自己的事。

  被调查者对于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的反应

  社会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社会关怀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贡献意识、社会价值意识等。从上面4个题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会给弱势群体让座,绝大部分人是有意愿去扶摔倒的老人的,可见我们居民在社会关怀方面还是有较高意识的。对于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厌恶的;而对于灾区人们的态度方面,绝大部分人愿意帮助受灾区。这两点说明了我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贡献意识比较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更高的程度上(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和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灾区人民)人数明显减少。总体来说,我国人民的社会意识是比较咼的。

  当某些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时的做法

  5.法律意识方面,我们设计了4道题:关于宪法的,关于自己的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的,关于买到假冒伪劣低价商品时的做法,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所采取的反应等4题。有约85%的被调查者知道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宪法”,而剩下15%的人选择了其他法律。当问及被调查者是否了解自己的基本的权利与义务时,只有约21%的人明确知道并在生活中做到;约67.7%的人大体知道自己的基本权禾I」和义务,但是比较模糊;剩下约10%的人并不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消费者,在买到低价的假冒伪劣产品时,采取行动的约占50%,其中有

  44.4%被调查者选择找商家协商退换货,5.8%的被调查者选择直接找消费者协会

  投诉。当个人信息遭到泄露时,近九成被调查者会感到不满,但其中只有

  38%

  的人会要求泄密者做出解释,而51%的人会不了了之;而5.58%的人觉得无所谓。

  被调查者认为的我国的根本大法

  岁以上的被调查者的比例相当,经过我们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不知道宪法

  是我国根本大法的基本上都是29岁以上的受访者。394人中有接近60人不知道,

  这个数字令我们很惊讶,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还有如此多人不知道,但是在

  29

  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上都知道这一常识。说明在我国年龄和法律素养有密切

  关系。综合分析剩下3道题的数据可知,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了解不多,

  维权意识并不高,维护隐私意识不高。总而言之,人们的法律意识并不高当您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泄露了,你

  会怎么做?

  无所鞘,阳我而■其他「5.33^0要束担露音给予窮释,38..07

  6.文化意识主要是指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文化认识、文化心理、文化理性、文化自觉等。为了考察人们文化意识的高低程度,我们设计了3个问题:针对

  当下拆除古建筑以满足城市化建设需要的做法,9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支持;被

  问及法定节假日的意义何在时,有36约%被调查者选择了“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另有约

  39%选择了“与家人团聚”,选择“吃喝玩乐”和“其他”的共约25%;对于阅读的目的,被调查

  者选择最多的理由是“满足精神需求”

  ,约占

  47%,另有26%和17%的人选择了“实际生活需要”和“打发时间”。

  文化自觉都具备。但是由百分比可以看出,人们的文化意识还是比较欠缺的。由这份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普遍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社会意识和文化

  意识,其中,人们的社会意识相对于其他两种意识更高一些,而人们的法律意识相对于其他意识更淡薄一些。总的来说,人民的社会、法律以及文化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人们的公民意识没有能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一样快速发展,国家也相对忽视了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意识不能够单纯地一言蔽之,它是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象征了一个政权与此政权领导下的人的思想和共识。因此,不同政权下的公民意识各有差异。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结果,公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形态的差异对公民意识的影响。经济环境差异越大,公民意识的差异也就越明显。一般来说,经济形态越进步,公民意识水平越高。因为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明显

  其次,国家性质的不同对公民意识的影响。即使在相同的时代,如果所处的国家性质不

  同,公民意识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再次,法律制度不同对公民意识的影响。即使是相同性质的国家,如果法律制度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公民意识的差别也很明显。如果是在强调国家权力的制度环境下,公民意识表现出来的自由度相应就低;如果是在强调公民个体自由的制度环境下,公民意识的开放程度相对就高。

  最后,文化传统不同对公民意识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文化传统是潜在的影响因素,它的影响虽然没有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明显,但是又不可忽视,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文化传统越稳定、越长久的社会,公民意识受其传统的影响就越大;否则就越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与这次关于公民意

  识的调查,但缺憾依然是不可避免的。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

  18岁到

  28岁,其他年龄段的参与者较少。我认为这是我们组这次调查的主要不足,但这也反映了一些实

  际情况。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表示不识字或者不会填问卷,这样的情况主要

  集中在5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也有人直接表示不愿意参与调查,或者说不愿回答问卷上的题

  目,这样的情况以40至50岁的中年男性居多。这也就说明了为何这些年龄层的被调查者数量

  较少。因此并不能以偏概全地证明中国人的公民意识觉醒程度。

  英国社会学家A〃英格尔斯就指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落后的国民

  心态是掣肘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很多建立了现代民主制度的

  国家仍然在现代化道路上踯躅难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

  ,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经济的发展、制度的构建固然重要,文化的成功转型、国民心态的转变却更为紧迫和关键。我们

  知道,公民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是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呢?我们有以下几点想

  法: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使全体社会成员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辩证关系,确立理性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则是公民意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前提。

  第二,要转变法制教育导向,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公民意识的培养,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特别是普法教育、宣传媒介等更应把引导和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

  第三,在对公民的守法教育中,尤其要对领导干部加强法律权威教育,培养其自觉带头护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公民参与立法,才能真正地把反映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以法治权、以法治官、以法治国,从而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和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并规范制约国家权力及其运用。

  第四,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教育和实践。政治参与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而公民意识的核心又是立法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实只有在立法方面人人平等了,才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立法权在所有的权力中是最重要的权力,在不代表甚至损害公民利益的法律面前,是不可能人人平等的。只有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的法律才是良法、善法,立法听证不但在立法源头上体现了民意,体现了我们的政治文明和民主立法的精神,也为法规在未来的实施中被严格遵守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五,公民诚信教育。公民意识是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诚信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之一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欣喜地看到中国人的公民意识正处于上升状态中。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众多的青年人做出贡献。正是因为一群具有高度公民意识的建设者,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人的公民意识将得到整体提升,未来中国将更加民主、和谐、幸福。

  附1:组员分工明细

  问卷制作:李美妮、高赟分发问卷:全体组员网上问卷制作与整理:叶晓南

  PPT制作:向彦奇、范玉瑶调查报告:李美妮、包兴和、范玉瑶问卷整理:黄乾

  龙、陈玮、高赟活动协调与安排:李美妮

  附2:组员信息

  李美妮41225033行政管理(组长)(联系方式:高1570842733)6赟41225034行政管理范玉瑶41225013行政管理向彦奇41225012行政管理陈玮41225049行政管理叶晓南41202063金融-法学实验班包兴和41202008金融-法学实验班黄乾龙41206062金融-法学实验班

  附3:本次调查问卷

  公民意识调查问卷问卷编号

  问卷说明尊敬的被调查者:

  您好!我们是西南财经大学《公民意识调查》课题的调查员,为了解当代中国人的公民意识,我们设计了这份问卷。以下问卷纯属学术研究,问卷无需填写姓名,对您提供的信息我们将绝对保密,敬请放心!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对我们这一课题的支持,请您在相应题目后的括号中填入相应选项。您的每个选择对于我们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都很有意义,衷心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

  被调查者信息:(划V)

  性别:()男()女年龄:()12~17岁()18~28岁()29~40岁()41~55岁()56岁以上职业:()在校学生()非在校学生问卷内容

  1、您关注“两会”吗?()

  01非常关注O2一般关注O3偶尔关注O4从不关注

  2、您觉得政治与您的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

  01没有关系02关系不大03说不清楚04有较大关系05关系很大

  3、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歌响起时您为了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吗?()

  01是的02不是03不清楚是什么感觉04忘记了

  4、在钓鱼岛事件的反日活动中,您怎样看待砸日本车的行为?()

  01坚决反对,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02赞同,这是爱国的表现

  03无所谓,我没有日本的车04其他

  5、您是否愿意谈论政治或政治问题?【下面两小题,仅选一题作答】

  ()

  ◊1(1)如果是的话,原因是【多选】

  01是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02是我的权力03对政治有兴趣04政治太重要了05工作的需要

  06其他

  ◊2(2)如果不是的话,原因是【多选】

  01容易引起麻烦02谈了也没用03没有谈得来的人04对政治没兴趣05对政治不了解06其他

  6、在没有垃圾桶的地方,您一般怎么处理手中的垃圾?()

  01随手扔掉02带到有垃圾桶的地方03其他

  7、您是否支持、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

  01是的,我支持并且积极参与02支持但不愿意参加03不支持也不参加04没听过这个活动

  8、如果条件允许,您更喜欢哪种短途出行方式?()

  O1步行O2坐公交O3骑自行车O4乘出租车或者开车

  9、您是否会多花一点钱去买环保产品?()

  O1是的,经常这样做O2偶尔,看情况O3不会,习惯原来的产品了

  10、您认为在当今世界,中国是否有必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交流?()

  01非常有必要,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势O2有时候必要,中国与其他国家互惠互利O3没必要,中国是经济大国

  11、在当今“官二代”、“富二代”拼背景的现状下,您是否相信会凭借自身才能取得成就?()

  01当然有信心,每个人的未来是靠自己打拼的

  O2比较有信心,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自身能力而获得成功的O3比较没有信心,我能走到哪儿步就是哪一步吧

  O4完全没有信心,社会太黑暗了,没权没钱我根本成功不了12、当在生活、工作中您遇到了比较棘手的

  事情,您是怎样处理的?()

  O1坚决自己独立完成O2自己实在不能解决时,找同事或伙伴合作完成O3直接找朋友帮忙

  13、您对已阅纸质传单的处理办法是?()

  O1随手扔掉O2收集起来并回收O3其他

  14、当您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小孩、孕妇等弱者你会给他们让座吗?()

  01经常看到就会O2偶尔,看心情O3不会15、看到老人摔倒,您会扶起他吗()O1会,因为这是中华传统美德O2不会,担心有诈O3看情况O

  4其他16、您对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有什么态度?()

  01完全不能忍受,会上前提醒O2不喜欢,但是可以忍受O3无所谓,不关我的事O4我也有过这种行为

  17、当国家某些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时,您会()

  O1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受灾人民O2只捐款后就够了O3不关我的事

  18、我国的根本大法是()

  O1劳动法O2民法O3宪法O4婚姻法

  19、当您买到假冒伪劣的低价商品,您会怎么做?()

  O1自认倒霉,以后不会去了O2找商家协商退货或者换货O3找消费者协会投诉O4无所谓,反正是低价商品

  20、当您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泄露了,你会怎么做?()

  O1无所谓,对我而言关系不大O2感觉不满,但会不了了之O3要求泄露者给予解释O4其他

  21、您知道自己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吗?()

  O1知道,日常生活中依此来做O2大体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和义务O3只知道不犯法就好O4不知道

  22、您认为法定节假日主要是用来()

  O1吃喝玩乐O2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O3和家人团聚O4其他

  23、您认为是否应该拆除传统古建筑以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吗?()

  O1应该,它们与现代都市格格不入O2不应该,传统建筑文化需继承O3无所谓,不关我的事

  24、您平时阅读书籍是为了()

  O1满足精神需求O2实际生活需要O3随从大家的主流O4打发时间⑤其他

  谢谢您的配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篇十六: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P>  公民意识:一块蛋糕怎么切

  一堂公民教育课,引发关于公民意识的思考暑假前,南京行知小学的一堂公民教育课,请来了著名律师崔武先生,他首先给孩子们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第二个故事是《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一位母亲,以前经常给儿子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嫌自己的小,抱怨母亲偏心。这次,聪明的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切蛋糕,由小儿子先选择蛋糕。这样一来,大儿子在切蛋糕时就惟恐切得不公平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崔武讲完故事,一一点评:孔融4岁能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但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实际情况是,为了争抢食物,又哭又闹者居多。孔融可敬却很难学,有的时候甚至不能盲目乱学。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一味礼让,那是虚伪;肚子饱了还要再吃,那是贪婪;而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分蛋糕,体现了让孩子参与的意识。让大孩子切蛋糕,让小孩子先拿蛋糕,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而母亲从蛋糕的分配者,变成分蛋糕的监督者。这个故事中,两个孩子都抢着要蛋糕,而且都想要大的,这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人有各种生理需要,扼杀人的生理需要去讲礼让,这不够人道。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通过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要通过程序让正义看得见、摸得着。长期以来,公民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崔武律师事务所曾经向30多个学校发去信函,希望联合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却只有南京行知小学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该校很快设立了“崔武律师公民教育工作室”。他们还联合推出了公民教育三字经:“我是谁?世间最。俱平等,结社会。不高傲,不自卑。不造神,不怕鬼。存正义,明是非。爱和平,反暴力……”如今,孩子们都能背诵。杨瑞清校长说:“我们将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化,来培养孩子的民主性格;通过公民生活的体验,来培养现代小公民。”崔武律师通过这两个故事,强调的其实就是公民意识,它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标志就是国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社会学家指出,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现代公民意识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强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的主体解放,主要表现在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以及对社会中其他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与维护。

  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差距

  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扭曲封闭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曾经把我们引入了一个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用“圣人”标准来教育人,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无数父母教育孩子的“经典”。47岁的外科医生张平女士,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很是感慨。她在家里是姐姐,还有一个比她小3岁的妹妹。做小学教师的妈妈常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她,要她“时时处处让着妹妹”,好吃的、好玩的留给妹妹,各种家务活儿留给自己。她一开始总是想不通,“感觉不公平,同样是妈妈的孩子,自己为什么就要处处忍让呢?”但每当想到这些,孔融的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眼前,让她羞愧难当,慢慢就习惯了。而妹妹更把这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慢慢变得好吃懒做,刁蛮任性。现在的张平似乎有所感悟,“我在单位工作20多年了,长期以来习惯性地用‘圣人’道德来要求自己,稍有懈怠就产生自责,与此同时,对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却很茫然,对身边一些显然的不公正往往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激情和勇气去改

  变!”其实,张平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圣人教育”对我们很多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长期的教育,就是用“完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味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实,圣人毕竟是极少数,对平常人来说,往往欲速而不达,甚至于成为“道德枷锁”,阻碍了公平、正义等观念的培养。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一些从小接受“高标准、严要求”道德教育的人,他们长大后,却连一些最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比如说,一些从小接受了严格道德教育乃至“圣人教育”的大学生,却在公共场合随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一些大学教师感慨,“现在一些大学生守则其实在教大学生一些幼儿园小朋友应该做到的东西。而在他们小时候,接受的可都是‘孔融让梨’式的教育啊,这是一个强烈的反差,也是一种悲哀!”大学生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被盲目拔高的道德教育,代替了最起码的道德教育,忽视乃至压抑了规则与法制教育,这严重阻碍了国人真正走向现代公民的步伐。

  一方面是让人无法企及的“圣人教育”,另一方面,却忽略了最起码的平等、民主、法治、公平、和平、诚信等公民价值观,这种反差几乎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家庭中,缺乏平等意识,交流方式简单粗暴,不善于沟通;在工作单位,无视规章制度,缺乏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随大流,混日子;公共场合,你争我夺,不守规则,唯恐落后吃亏;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不是通过文明理性方式解决,而是肢体暴力、威胁恐吓;出国旅游时,在一些景点横冲直撞,破坏公物,无视他人感受……再推而广之,从随地乱扔垃圾到脏毒食品的生产、从生意场上的欺诈到高考招生的黑幕、从学术抄袭成风到官僚滥用权力……不少人崇尚“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信条。在这种信条的影响下,各种正常的规则被践踏、被破坏,甚至被颠覆,出现了大量“潜规则”乃至“无规则”的现象,导致违约欺诈、恶意竞争、变相传销、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有学者指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就不懂得履行公民义务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反映了公民意识的觉醒。比如说,“杭州飙车”案,公众对一位素不相识的受害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并按照法律程序,一步一步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把案件的审理推向公平;“躲猫猫”事件,公众从道德、法律等各个层面,一步步追问,一步步求索,层层剥茧,不但推动了把事件调查得水落石出,更由此追问社会公平与正义;汶川地震中,大批志愿者投入抗震救灾中,他们开始摆脱传统的“施予者”观念,尽的是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公民意识空前觉醒;南京两市民见义勇为,街头勇斗劫匪,一死一伤,众多市民围追堵截猖狂的劫匪,体现了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的公民意识……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大众的公民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道德意识滑坡。不讲道德、漠视道德、反对道德的“无道德”现象,出现在不少人身上。二是法律意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一所中学校园内语录牌上写着“不要问祖国能为我做什么,只要问我能为祖国做什么”。他认为,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这类大而无当、空泛模糊、富有煽情意味的文学性语言实施的“教育”,到头来很可能是使得孩子们长大后,既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义务,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呢?三是信仰意识缺失,很多人不知道究竟应该敬畏什么,缺乏精神意义上的追求。

  从这些角度解读社会热点:正在进行的社区选举,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很盲目,一些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分发选举宣传材料,很快被居民们当垃圾一般扔掉了,居民们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何尽自己的一份义务。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需要体制的完善,需要公民的参与,说到底是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甲型H1N1流感肆虐,一方面有留学生发出倡议,回国后积极配合防控措施,自我隔离,但个别归国人员在出现了流感症状后仍然外出旅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朋友聚会。他们作为现代人,享受了很多权利和自由,却有意无意地忽

  略了一个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南京“6•30”交通事故,当事人张明宝醉酒驾车,造成五死四伤的惨剧。酒后驾车为何屡禁不绝?说到底,还是人们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而这与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崔武律师在行知小学讲课的最后,赠送大家一个苹果——“正义之果”。每个班级只能有一个,大家拿回去分给两到四个同学吃,要保证吃不到的同学口服心服。大家要共同制定分苹果的规则,每个人都要参与,人人都要主张苹果有自己一份的理由,并要推荐班上其他三个最应分配到苹果的同学。通过分苹果,学会平等,学会参与,学会诉求,学会协商,学会妥协,学会文明理性地解决分歧,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与别人分享果实。崔武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现代社会是共有、共治、共享的社会,是追求人人成功的公民社会。我们想通过分苹果让同学们看到公平、正义。”也许,这个普通的“正义之果”,不但是这些小学生要解决的考题,更

篇十七: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P>  公民意识培养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公民意识:一块蛋糕怎么切

  一堂公民教育课,引发关于公民意识的思考暑假前,南京行知小学的一堂公民教育课,请来了着名律师崔武先生,他首先给孩子们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孔融让梨》: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第二个故事是《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一位母亲,以前经常给儿子分蛋糕,但两个儿子似乎都不太满意,嫌自己的小,抱怨母亲偏心。这次,聪明的母亲制定了一个规则:由大儿子切蛋糕,由小儿子先选择蛋糕。这样一来,大儿子在切蛋糕时就惟恐切得不公平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崔武讲完故事,一一点评:孔融4岁能让梨,表现了良好的礼让之风,是“圣人”之举。但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孩子,实际情况是,为了争抢食物,又哭又闹者居多。孔融可敬却很难学,有的时候甚至不能盲目乱学。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肚子饿了一味礼让,那是虚伪;肚子饱了还要再吃,那是贪婪;而母亲让孩子分蛋糕,从自己切蛋糕到让孩子分蛋糕,体现了让孩子参与的意识。让大孩子切蛋糕,让小孩子先拿蛋糕,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合理。而母亲从蛋糕的分配者,变成分蛋糕的监督者。这个故事中,两个孩子都抢着要蛋糕,而且都想要大的,这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人有各种生理需要,扼杀人的生理需要去讲礼让,这不够人道。在利益纷争面前,我们要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通过程序规则做到公平合理,要通过程序让正义看得见、摸得着。长期以来,公民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崔武律师事务所曾经向30多个学校发去信函,希望联合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却只有南京行知小学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该校很快设立了“崔武律师公民教育工作室”。他们还联合推出了公民教育三字经:“我是谁世间最。俱平等,结社会。不高傲,不自卑。不造神,不怕鬼。存正义,明是非。爱和平,反暴力……”如今,孩子们都能背诵。杨瑞清校长说:“我们将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化,来培养孩子的民主性格;通过公民生活的体验,来培养现代小公民。”崔武律师通过这两个故事,强调的其实就是公民意识,它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国家包括了许多方面,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重要标志就是国民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社会学家指出,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现代公民意识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强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的主体解放,主要表现在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的强烈意识,以及对社会中其他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关注、尊重与维护。

  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差距

  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扭曲封闭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曾经把我们引入了一个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用“圣人”标准来教育人,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无数父母教育孩子的“经典”。47岁的外科医生张平女士,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很是感慨。她在家里是姐姐,还有一个比她小3岁的妹妹。做小学教师的妈妈常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她,要她“时时处处让着妹妹”,好吃的、好玩的留给妹妹,各种家务活儿留给自己。她一开始总是想不通,“感觉不公平,同样是妈妈的孩子,自己为什么就要处处忍让呢”但每当想到这些,孔融的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眼前,让她羞愧难当,慢慢就习惯了。而妹妹更把这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慢慢变得好吃懒做,刁蛮任性。现在的张平似乎有所感悟,“我在单位工作20多年了,长期以来习惯性地用‘圣人’道德来要求自己,稍有懈怠就产生自责,与此同时,对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却很茫然,对身边一些显然的不公正往往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激情和勇气去改变!”其实,张平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圣人教育”对我们很多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长期的教育,就是用“完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味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实,圣人毕竟是极少数,对平常人来说,往往欲速而不达,甚至于成为“道德枷锁”,阻碍了公平、正义等观念的培养。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一些从小接受“高标准、严要求”道德教育的人,他们长大后,却连一些最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比如说,一些从小接受了严格道德教育乃至“圣人教育”的大学生,却在公共场合随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一些大学教师感慨,“现在一些大学生守则其实在教大学生一些幼儿园小朋友应该做到的东西。而在他们小时候,接受的可都是‘孔融让梨’式的教育啊,这是一个强烈的反差,也是一种悲哀!”大学生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被盲目拔高的道德教育,代替了最起码的道德教育,忽视乃至压抑了规则与法制教育,这严重阻碍了国人真正走向现代公民的步伐。

  一方面是让人无法企及的“圣人教育”,另一方面,却忽略了最起码的平等、民主、法治、公平、和平、诚信等公民价值观,这种反差几乎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家庭中,缺乏平等意识,交流方式简单粗暴,不善于沟通;在工作单位,无视规章制度,缺乏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随大流,混日子;公共场合,你争我夺,不守规则,唯恐落后吃亏;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不是通过文明理性方式解决,而是肢体暴力、威胁恐吓;出国旅游时,在一些景点横冲直撞,破坏公物,无视他人感受……再推而广之,从随地乱扔垃圾到脏毒食品的生产、从生意场上的欺诈到高考招生的黑幕、从学术抄袭成风到官僚滥用权力……不少人崇尚“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信条。在这种信条的影响下,各种正常的规则被践踏、被破坏,甚至被颠覆,出现了大量“潜规则”乃至“无规则”的现象,导致违约欺诈、恶意竞争、变相传销、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有学者指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就不懂得履行公民义务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反映了公民意识的觉醒。比如说,“杭州飙车”案,公众对一位素不相识的受害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并按照法律程序,一步一步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把案件的审理推向公平;“躲猫猫”事件,公众从道德、法律等各个层面,一步步追问,一步步求索,层层剥茧,不但推动了把事件调查得水落石出,更由此追问社会公平与正义;汶川地震中,大批志愿者投入抗震救灾中,他们开始摆脱传统的“施予者”观念,尽的是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公民意识空前觉醒;南京两市民见义勇为,街头勇斗劫匪,一死一伤,众多市民围追堵截猖狂的劫匪,体现了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的公民意识……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大众的公民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道德意识滑坡。不讲道德、漠视道德、反对道德的“无道德”现象,出现在不少人身上。二是法律意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一所中学校园内语录牌上写着“不要问祖国能为我做什么,只要问我能为祖国做什么”。他认为,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这类大而无当、空泛模糊、富有煽情意味的文学性语言实施的“教育”,到头来很可能是使得孩子们长大后,既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义务,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呢三是信仰意识缺失,很多人不知道究竟应该敬畏什么,缺乏精神意义上的追求。

  从这些角度解读社会热点:正在进行的社区选举,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很盲目,一些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分发选举宣传材料,很快被居民们当垃圾一般扔掉了,居民们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何尽自己的一份义务。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需要体制的完善,需要公民的参与,说到底是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甲型H1N1流感肆虐,一方面有留学生发出倡议,回国后积极配合防控措施,自我隔离,但个别归国人员在出现了流感症状后仍然外出旅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朋友聚会。他们作为现代人,享受了很多权利和自由,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南京“6?30”交通事故,当事人张明宝醉酒驾车,造成五死四伤的惨剧。酒后驾车为何屡禁不绝说到底,还是人们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而这与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崔武律师在行知小学讲课的最后,赠送大家一个苹果——“正义之果”。每个班级只能有一个,大家拿回去分给两到四个同学吃,要保证吃不到的同学口服心服。大家要共同制定分苹果的规则,每个人都要参与,人人都要主张苹果有自己一份的理由,并要推荐班上其他三个最应分配到苹果的同学。通过分苹果,学会平等,学会参与,学会诉求,学会协商,学会妥协,学会文明理性地解决分歧,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学会与别人分享果实。崔武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现代社会是共有、共治、共享的社会,是追求人人成功的公民社会。我们想通过分苹果让同学们看到公平、正义。”也许,这个普通的“正义之果”,不但是这些小学生要解决的考题,更

篇十八: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P>  为此我们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活特点先后举办了让法与我们同行让法扎根在我们心里等法律启蒙教育讲座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身边的典型案例启发引导孩子们了解法是什么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关系等基本问题从而帮助其建立法的公正观善良观秩序观等基本观念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升华为下一步学习运用具体的法律打下一个良好思想基础

  “加强公民民主意识,争做合格小公民”教育活动记录

  近年以来,我们学校重点以“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小学生法制教育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扩大普法工作的宣传效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工作情况如下:一、启蒙为先要让学生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法律观念须先立。为此,我们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活特点,先后举办了"让法与我们同行"、"让法扎根在我们心里"等法律启蒙教育讲座,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身边的典型案例,启发引导孩子们了解法是什么、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关系等基本问题,从而帮助其建立法的公正观、善良观、秩序观等基本观念,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升华,为下一步学习、运用具体的法律打下一个良好思想基础。二、突出重点法制教育要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实效。以争做合格小公民为抓手,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中注意抓好四个重点:一是以特殊家庭子女为重点教育对象。通过调查摸底,我们对特殊学生进行了分类统计,建立了特殊学生的档案。将部分行为习惯特殊家庭子女和其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学生组成"阳光小队",成立帮教小组,制定帮教措施,学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品德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让这些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转变不健康思想倾向和不良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家访等渠道,向这些孩子的家长进行法制宣传,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成长环境。二是以六年级和八年级为重点教育年段。针对六年级新生行为习惯差、容易成为校外被侵害对象等特点,我们重点抓行为习惯和安全常识教育,开设了《守护生命,人人有知》等专题法制讲座,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针对六七八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而辨别是非能力弱的特点,我们着重通过思想教育来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四是以双休日、节假日为重点宣传教育期。在这期间,我们重点抓好安全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习掌握好防火、防电、防暑、防盗、防灾等安全常识,同时与社区、德育基地联合举办消防演习、法制夏令营等与法律有关的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假期中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三、形式多样要让法律的精神真正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灵,应力戒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刻板化和被动性。为此,我们大胆实践,不断摸索,力求将“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开学初,我校组织学生重温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20字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多项规范制度。再如,在开展交通法规教育宣传中,我们除采用出宣传板报外,还邀请交警中队的民警来校讲座,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师生进行教育,组织学生参观交通安全宣传画展览。组织学生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主题”征文活动和主题班队活动观摩。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做到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举办以防止家庭暴力为主题的模拟审判、参加“科学消费”演讲比赛、参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不定期带法律宣传材料回家等多项活动,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法律知识,而且激发了孩子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养成教育”浅谈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关键,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是人的首要素质。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执行,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多数家庭比较富裕,“诋犊之情”造成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

  为保证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不少学生还以为享受父母的关心照顾应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知道受爱,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跟长辈说话不讲礼貌,更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德育养成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刻不容缓。《小学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正确处理与长辈间的关系”。我校工作中设计了五个步骤:“我知我家”——“我爱我家”——“我谢我家”——“我夸我家”--"我爱我校”。(一)“我知我家”“家”是什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特别是有亲身感受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家”是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家”是一片蓝天;“家”是一把伞„„然后让学生说出其道理。因为这本身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人人有家,家各不同,并通过教材简要介绍了家庭结构的演化,简要介绍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还让学生知道,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这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的父母的教育,打消他们在同学中对父母攀比的心理,甚至嫌弃自己的父母的念头。还要求学生辩证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发扬自强精神,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并教育他们要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二)“我爱我家”。学生对自己童年的事是非常感兴趣的。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布置了一条家庭作业——“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设计这一母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美好回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感受到与父母亲密无间的亲情;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这种心灵的感悟能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未曾注意的东西,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良知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感受的同时,我开展了“学生给父母写寄言”、“学生和父母说说心里话”等活动。是一次亲情互动的有益活动。这在活动中,我注意展示学生的才气,如让他们以诗歌、散文等形式来写,强调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避免说空话、说假话来应付,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反映出来,还发挥了家长的作用。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大显身手,写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文章,如:《不再让妈妈操心》《不给妈妈添负担》《我永远不会有另一个母亲》《我为妈妈洗脚》„„(三)“我谢我家”。在“我谢我家”这一步骤中,我由歌曲《一封家书》引出同学们讲妈妈关心自己的故事,提出问题——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的成长,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们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亲身体会到自己要在身体上关心父母;在精神上安慰父母,并能正确处理好与长辈之间的关系。由此真正体验出父母对子女的一片苦心,说明父母理应得到爱的回报。在引导学生体验父母爱心的同时,我注重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苦心的同时,我把与孝敬父母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告诉学生人各有志,上大学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选择,学生以上大学这种方式报答父母不是唯一,回报父母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尊敬长辈、关心长辈、爱护长辈,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与长辈争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其次,我明白地告诉学生: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并介绍了古今两个孝敬父母的例子,意在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孝心和孝行。还提醒学生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制订孝亲敬长的小计划,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行统一。这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效果。(四)“我夸我家”。学生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是幸福的,美满的。他们有无数的歌要赞美家,于是,我组织了主题班会《谁不说俺的家庭好》,并邀请了家长一起参加这次主题班会。主题班会上学生千言万语汇成了最质朴的一句话,那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

  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知道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生做得很好了,达到了养成教育的效果了,我们就适时地表扬、激励他们。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并更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自尊心得到保护.

篇十九: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公民意识及公民意识的培养

  作者:库尔班·阿布都尼亚孜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1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培养

  公民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所获得的公民资格的认知,对自己在本国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公民意识在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和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

  公民是指那些有权参与施行政治活动和公正处理事务的人。公民这个概念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出现了多种提法。在法律上,公民指的是自然人。这个自然人依法具有一国国籍、享有本国宪法赋予的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国家也从宪法的层面界定了公民的概念含义,规范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按照这个宪法层面的界定,公民是个法律规定的自然人,是国家的最小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

  公民意识是自古以来总是跟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大部分公民对自己的国家表现出极大的热爱和情感,对敌对势力表现出坚决反抗的态度。公民意识是同公民身份关系紧密联系的,公民意识只是对公民身份关系的主观性映像,它既反映公民身份关系变化的内容和结构、同时也反作用于公民身份关系的实践。公民意识属于一种政治倾向意识,即一国公民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自发的心理何和行为反应。以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方式显示出来,而这些所表现出来的因素的综合构成了以国公民的政治人格,即公民意识。

  (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公民意识作为一国公民对自己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地位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且对自己法律赋予的权力和法定义务的认识,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可小觑。

  1.公民意识是推进民主法治的重要根基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平等自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推进国家的民主和法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各国制定颁布的宪法当中,平等权在公民基本权利中处于首要地位。这就给与了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以平等的地位,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特征,增强了公民对国家的认知意识、认同程度,加深了公民对自己的国家的情感,从而促进了公民对本国政治行为和现象的良性态度。公民意识积极影响和决定公民政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社会行为,推动他们积极关注和参与本国政治社会生活,行使公民权利,监督政治生活,尤其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政行为进行监督,提出自己对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发展方面的愿望态度,有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公民意识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人是构成政治体系的基本单位。一个国家和社会凝聚力的好坏,不仅要取决于这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还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意识的好坏。一般来说,人民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和共同的态度下组织和团结起来,在一定的情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下凝聚在一起的。因此,提高公民意识有利于增强构成国家政治体系最基本组成单位——人的凝聚力。这样的社会团结和谐,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这样的国家政治体系具有强大的动员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儿的能力。我们强调加强公民提高五个认同,加强四个意识就是为了使公民意识深入人心,变成全国各族人民心灵世界的坚实支柱,也是公民意识的强大根源,从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凝聚一体,涌现出更大的力量。

  3.公民意识是决胜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

  公民意识作为以国公民对自己所属于的国家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影响和决定着公民的日常行为,还要影响公民关注和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提高公民意识,有利于启发全体公民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关注及其执行过程的参与,尤其是全国上下倡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启发公民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对国家建设的情感和积极态度,鼓励他们踊跃参加国家的建设活动,全国上下一心,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将它变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源泉。

  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在我國,从小就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各个社区村落进行公民意识宣传教育活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意识仍然存在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法律意识较低、个人利益主义抬头等一些问题。

  (一)培养公民意识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

  1.缺乏责任意识是目前我国公民当中体现出来的一大问题

  社会责任是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角色中自愿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有不少公民不太重视社会责任意识:不爱护公共设施,破坏公交、公园、学校等部门的公用设施;不遵守公共交通秩序,不讲究公共环境卫生等不文明现象经常出现。这些不文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些公民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2.极端个人主义也是阻碍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因素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发展道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也发生改变,从原来的集体主义转变为个人现实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公民的价值观甚至变得异常扭曲,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甚至有些人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为了获取个人利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影响和损坏国家和社会利益。以利益为上的极端个人主义是阻碍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3.公民法律意识较低是问题在法律层面的体现

  法律是规范公民社会行为的准则和制度,学习和提高法律意识对公民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有些公民由于不懂法律,不太了解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会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有些公民只有权利意识,反而忽略义务意识。近期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某个明星逃税绯闻就充分的说明有些人的法律意识以及藏在其中的公民意识问题。因此,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培养和提高公民意识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之一。

  (二)困境原因分析

  1.部分公民文化程度低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内在原因

推荐访问:公民意识对照材料 对照 公民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