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假期生活的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7-28 15:55:02 来源:网友投稿

假期生活的心得体会8篇

假期生活的心得体会篇1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9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贵族庄园里农奴的私生女,本来难以存活,但幸运的被主人看中,收为养女,取名喀秋莎,庄园的主人是一对姐妹,信奉宗教,不结婚,喀秋莎作为养女,生活充满希望。偶然邂逅了庄园主人的侄子,纯洁、善良且有崇高理想的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对他心生爱意。但是第二次相见时,涅赫柳多夫诱_了她,并把她抛弃,使她陷入了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改名玛丝洛娃,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感觉生活没有一丝希望,于是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涅赫柳多夫是其中1名陪审员。当他认出玛丝洛娃时,良心受到谴责,就决定拯救她,救赎自己犯下的过错。在奔走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一些人:失去土地的劳苦农民、作威作福的狱吏,从政府部门各色的人物,让他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社会丑陋黑暗的一面。他不再只为玛丝洛娃一人而奔走,他将为整个社会谋求一些未曾有的东西。玛丝洛娃在涅赫柳多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涅赫柳多夫的名誉地位面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小说描写了极其广泛的生活画面:从法院到教堂,从监狱到流放所,从莫斯科到彼得堡,从城市到乡村,从俄罗斯到西伯利亚。通过这些画面,作者把上层社会与底层人民进行对比,通过涅赫柳多夫和玛丝洛娃,清晰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俄国贵族和农奴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生活,贵族生活极尽奢华,农奴朝不保夕。

作者最终也没能找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在小说中作者对革命者并不抱太大希望,他宣扬的只是一种非暴力政策,即"不以暴力抗恶",他虽然厌恶政府执政者,但是却反对报复政府的统治,所以他通过革命者表达了这个思想,就像书中纳巴托夫说的;"不应该摧毁整个大厦,只要把这个美丽,坚固,雄伟,为他们所热爱的古老大厦内的房间作一次重新分配就行了"。作者只希望通过福音书里的教义教导人们向善,希望借此感动所有的人,使统治者也向善,达到社会的安定繁荣,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作者虽然没有找到社会的真正出路,但他为普通民众服务的思想以及其忏悔过程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在心灵上、道德上都达到了复活,思想上也达到了新的飞跃。

假期生活的心得体会篇2

高尔基说过:“只有劳动才是神圣的”。这是真的,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有一个乞丐上门讨饭,以此为生。他只有一只手,左手的衣袖空荡荡的。他走到一家门前,敲响了这家门。开门的是一个小男孩,乞丐说:“求你了,给我一些活命钱吧!”这时,小男孩的母亲出来了,看见一个乞丐,就说:“可以,我给你钱,但是你要把这些红砖搬到后院去。”乞丐惊讶而有乞求的说:“什么?你让我搬砖?我可只有一只手啊!”气丐指了指左手空荡荡的衣袖说。那个小男孩的母亲用一只手拿起两块砖走去,又对乞丐说:“就这样,你要是搬没了,我给你20元钱。”那个乞丐照办了,事后小男孩的母亲给了那个乞丐20元钱,又对那个乞丐说:你可以用一只手打造你的未来。”那个乞丐谢过之后走了。20几年以后,又有一个人登门拜访,那使,小男孩是一个大人了,那个人开了门,发现那个陌生人衣着华丽,只是左手衣袖空荡荡的,右手拎着一个大皮箱。这时,那个男人说话了:你还记得我吗?”这时,那个男孩的母亲走了出来,她以是一个老人了。那个男孩的母亲说:是你啊,是20几年前帮我拿砖的人吗?”老人吃惊的问。“是啊!”那个男人答道。说着又拿出一皮箱的钱,和一本房产证,说:“谢谢您当年告诉我的话,我知道了什么是劳动,如果没有您的话,我是不会有今天的,这些是我的回报,请您务必收下!”可那个男孩的母亲说:不了如果不是你自己的劳动,就没有今天,你把这些钱交给比我们更要帮助的人吧!”只有劳动是神圣的,只有劳动才可以创造美好未来!

假期生活的心得体会篇3

这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和一个赎罪男生的故事。“复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与释放。

马斯洛娃是备受凌辱与损害的俄国下层妇女的典型。从年轻时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会逼上绝路,但她同时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唤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从而成为了新女性的代表,这也证明了俄国民众的觉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缘的人物。虽然年轻时对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但在法庭上再次见到马斯洛娃时,他的心没有片刻安宁,他开始走上了为自我赎罪的道路。他的许多举措,在旁人看来都是那么地疯狂,他要同马斯洛娃结婚,他要把她从牢房中救出来。他到底是为了弥补过错,还是内心真实的情感?我想两者都有,因此他才如此矛盾。他认为马斯洛娃此刻所遭受的痛苦都就应由他来承担,是的,那是一个改变马斯洛娃生命的夜晚。但每每回忆起青年时他们,涅赫柳多夫又会激起异样的情感。

这一杯具的造成,不仅仅是涅赫柳多夫一个人的过错,也是这个动荡社会的产物,而马斯洛娃正是这动荡社会下的牺牲者。

马斯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经常去看她,并同她讲:我要娶你,不管结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我也会跟随着你。马斯洛娃对此态度很冷淡,她不太坚信涅赫柳多夫会一向遵守他的诺言,正因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个入狱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绝他对她的好,也许是在她生活的那个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仅仅为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马斯洛娃的要求,也帮忙了许多狱中其他的犯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刻,马斯洛娃对涅赫柳多夫的态度也逐渐有了好转,但马斯洛娃的案子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把自我的土地交给了农民,这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思想,他认为土地不该由个人所有,之后他就准备前往西伯利亚。

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男子西蒙松,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犯,西蒙松爱上了马斯洛娃,虽然他知道她与涅赫柳多夫的关联,但他还是提出了要与马斯洛娃结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后也很震惊,但他还是想要征求马斯洛娃的意见。与此同时,由于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发奋,马斯洛娃最终被释放了,但她还是同意和西蒙松结婚,虽然她真正爱的并不是他,但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结婚,正因她不想让他永远活在赎罪的阴影里,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两个得到解脱。

马斯洛娃结束了原来的妓女生涯和牢狱生活,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的期望。

马斯洛娃的“复活”就是对涅赫柳多夫的宽恕,也是他的“复活”。迎接他们的都将是新的生活。

假期生活的心得体会篇4

  当初在报考“三支一扶”岗位的时候,朋友问我:“人家都往外城里去,你怎么还往山里跑,放弃大城市机场的工作,跑回家去参加扶贫工作”。记得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要响应国家的号召,趁还年轻到基层艰苦的地方去”。就这样我带着些许憧憬和不安,踏上了扶贫的工作岗位。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脱贫攻坚路上种下实践之花。刚去报道第一天就得知自己所挂的是镇里的贫困村,路程最远,有“九曲十八弯”之称。作为本镇人,知晓方言,又有部队经验,以为扶贫工作很简单,然而刚下村,工作便给了自己一个“下马威”。当前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下村入户、走访调查、加班工作已是常态,因此脑海里也曾闪过退缩的念头。但是只有真真正正去贫困户家中走访,才能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需,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刚开始通过“一户一策”来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后来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才知道那些贫困户真正的致贫原因,才知道如何因户施策,做好扶贫工作、讲好扶贫政策、做好思想动员,才知道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才知道“纸上谈兵”不去实地去走访是无法了解真实情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去亲自实践。永远不清楚贫困户的真实情况。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在脱贫攻坚路上种下希望之花。扶贫重在“扶”,“扶”是手段,“富”是目的,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积极开导贫困户,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想办法发展产业,帮助他们致富增收,给他们带来脱贫的希望。脱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造血”的重要方式是输送“造血干细胞”,直接精准对接贫困户,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等,扶持其发展产业。村里引进风力发电不仅给大家增加了收入还成为打卡的好地方;村里成立合作社,开展激励性扶贫,指导贫困户种植仙草、灵芝等农作物,并为贫困户发放鸡苗、鸭苗,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通过提供小额信贷服务解决资金问题,购买农作物保险,确保农作物的收成。这种“强身健体”式的造血,可直接为入股贫困户提供分红、为就业贫困户提供收入,村里还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真正激发贫困户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才能避免贫困群众脱贫后返贫,从根本上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在脱贫攻坚路上种下奋斗之花。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之年。我们要攻坚而进,克难前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步一个脚印,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位,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极其的细心、大的耐心、极强的责任心做好脱贫工作,践行我们党“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掉队”的庄严承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扶贫工作人员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如期打赢,还要做到真正的让贫困户脱贫后不返贫。

  

假期生活的心得体会篇5

  白露节气暑热结束,也就算真正入秋了,秋风带来了凉爽,也吹干了空气中的水分,形成了“秋燥”。白露是收获的节气,脱贫攻坚也到了决战决胜之时,全国各地都陆续传来喜人的脱贫成果,当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之时,不妨也降降脱贫攻坚之“秋燥”,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降“收入达标就万事大吉”之“秋燥”,补齐“三保障”短板。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贫困人口是否达到脱贫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并非入户算一笔扶贫帐,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就万事大吉了。贫困户退出除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超过”、还有重要的指标就是“两不愁三保障”,吃不愁、穿不愁问题基本全面解决了,重点是要补齐“三保障”的短板。扶贫干部应沉静下来,认真审视贫困人口所面临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不足之处,尤其是贫困家庭用到最多的医疗保障政策,多些耐心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建好村级卫生室,让常见病、慢性病不出村就能看,完善“四位一体”的医保机制。逐户排查“三保障”的弱项、针对问题逐项销号,保障每个贫户家庭都能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所安、饮水放心。

  降“贫困户退出即任其自然”之“秋燥”,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已经完成退出的贫困户,抵御致贫风险的能力仍比较弱,大病、失业都可能导致其再次返贫,不能就对其不管不顾,任其自然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对已脱贫的贫困人口和边缘户开展各项数据统计,通过分析收入、健康状况等指标,掌握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主要风险点。为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扶贫干部一方面依据数据筛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仍需经常入户,了解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认真研判其自我发展能力。“扶上马送一程”,完善“线上数据分析、线下入户调研”的双重动态监测机制,查找困难群众发展的问题所在,及时扶正发展方向,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降“脱贫摘帽就能解甲休士”之“秋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贫困村、贫困县即使脱贫摘帽,也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胜利在望未全功,在完全收官之前,仍要严格落实“四摘四不摘”要求,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帮扶的政策不能松。扶贫干部要理清脱贫摘帽后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红色头雁”工程,着力打造“不走的工作队”,为提升基层末梢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强村集体经济,为村民的后续发展添动力。农村农业方方面面的牢固,贫困人口在小康的路上才能走得更加稳健,村民自我发展的步伐也势必会更加有力。

  “燥症宜柔润”,降脱贫攻坚之“秋燥”,主要帮扶政策不能猛踩急刹车,亦不能为了剩余人口的增收,揠苗助长式“一给了之”,要瞄准目标,一鼓作气、持续发力,打一个漂亮收官之战!

  

假期生活的心得体会篇6

  “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日,******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广大党员干部要咬定目标、坚持不懈,坚定信心、顽强奋斗,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烹好脱贫攻坚“硬菜”。

  “定菜谱”,依据“食材”重精准。******指出,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当前,既要看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的向好形势,也要清醒认识到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打赢的,部分地区面临疫情挑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显得尤为重要。扶贫工作“少搞一些盆景”,才能经得起考验;多一份“当家人”的情怀,才能汩汩细流温暖人心。要扶到“田间地头”,了解贫困户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明白贫困程度,把情况盘清、底数盘明。唯有依据“食材”多少研究“菜谱”,才能真正做到精准。

  “备炊具”,用心“磨刀”准施策。******强调,要多措并举巩固成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亦非一春之暖。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不能放松,越要绷紧这根弦。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广大党员干部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寻贫根、制方略、定把向、下猛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真正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加大精准帮扶力度,科学安排扶贫资金,落实项目“造血”增收,制定实施“一对一”帮扶措施,强化帮扶力量,确保全部如期脱贫。聚焦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巩固住稳定好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成果。唯有准备好扶贫政策、项目分红、产业合作等炊具,用好扶贫业务精湛的人才帮扶“大厨”,才能烹好扶贫“硬菜”。

  “做美味”,硬菜“佳肴”防返贫。******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战鼓声声中,一个个贫困“硬骨头”被啃下来,一家家贫困户走出绝对贫困境地。如今,我们距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越来越近了。距离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有丝毫松懈。在做好脱贫攻坚常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要深学细研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国家层面,要始终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扶上马送一程。个人层面,要把巩固成果防止返贫摆上重要位置,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谋划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调动贫困户劳动积极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让扶贫“大餐”可口,脱贫“厨艺”永久。

  

假期生活的心得体会篇7

  10月17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做好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我们应当认识到,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叠加,越到后面越困难,决不能松劲懈怠、草草收兵!

  谨防“草草收兵”,要敢啃“硬骨头”。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初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1万人,贫困县52个,主要是残疾、特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顽固”型贫困人员。对于这类人,要分类施策、对症下药,该保障兜底要政策兜底,该精神扶贫要精神扶贫,避免“硬骨头”成为“老问题”。2020年,江西省万载县多次组织民政局、乡镇、村“两委”等相关单位,对需要兜底保障的贫困户进行反复上户调查、核实、研究,以确定是否应该纳入政策兜底范围,确保政府有限财力能精准兜底。可见,脱贫攻坚越到后期,越要做足“绣花”功夫,越要注重脱贫质量。

  谨防“草草收兵”,要答好“加试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更高、更重的要求,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出了一道“加试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地方贫困户外出务工受阻,短时间内收入已经明显减少;扶贫产品销售遇到困难,生产和消费下降,影响产业扶贫增收。另外,今年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7省3385万人次受灾,2.3万间房屋倒塌,81.5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等等。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何答好“加试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正视问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受灾重建、脱贫攻坚等工作,着重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从就业、消费、救灾等多个角度解题,认真谋划,分步破题解题。

  谨防“草草收兵”,要眺望“新起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我们站在脱贫攻坚的“冲刺线”,眺望着乡村振兴的“新起点”,要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比如,脱贫攻坚成效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是产业发展成色。笔者在江西省万载县新田村了解到,该村引进企业建起了扶贫车间,一下子就解决了160多人的就业问题,见效很快。同时,在帮扶单位支持下,该村还搞起了光伏发电,成立了合作社,种了140亩高产油茶、300亩酸枣、150亩橙柚,明年将开始挂果。通过短期和长期的产业规划,过去的深度贫困村,现在成了走在全镇前列的小康村。可见,眼光要放长远,要全面规划、统筹衔接,从“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基础提升”向“生态宜居”转变、“激发内力”向“乡风文明”转变、“打牢基础”向“治理有效”转变、“基本保障”向“生活富裕”转变,努力以乡村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假期生活的心得体会篇8

为了地球,我们必须倡导低碳,人人参与低碳。生物圈二号的失败也更加真实地告诉我们,地球只有一个。

现在地球上正在“发低烧”,再这样下去的话将会使土壤水分蒸发加强,这更加重了一些地区的干旱程度,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就我国来说,近几年来,内陆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各种恶劣天气频繁出现:洪灾、旱灾、雪灾、地震、台风……严重影响甚至危及我们的生态环境。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有义务保护她,地球就像是我们的母亲,她把我们当成儿子一样的爱护,我们也应该把她当成母亲一样的尊敬和爱护。

碳对我们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们的空气已经越来越浑浊了,如果我们还一直执迷不悟的话,只会毁了我们自己的美好家庭,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过低碳生活。

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毫升汽油,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的义务。如果做不到,那世界将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看不到百花盛开的春天,看不到秋天落叶翩翩起舞的样子,看不到冬天的白雪一片,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我们的子孙,大家行动吧。

所谓“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低碳生活”则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但它反映的确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低碳生活”对于五年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病区时间低碳生活,从点滴小事做起。有资料显示:少吃1kg牛肉,减少13kg碳排放量:少搭乘一次电梯,减少0.218kg碳排放量:省1度天然气,减少2.1kg碳排放量。我们虽然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少吃1kg牛肉,少搭乘1次电梯,为“低碳”做点贡献。

曾几何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

曾几何时,伟大诗人乔治·铂金·斯莫里斯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樵夫,别砍那棵树。”

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

请大家认真实行“低碳”,因为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一个,我们在向她索取的同时,他从未球任何回报。可是现在,我们的地球母亲,在人类的过度索取下,已经满目疮痍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情,可是人类如果继续下去,一定会受到大自然法则的制约。

赶快行动起来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假期 生活 假期生活感受10篇 假期生活心得体会分享 假期的感受 假期体验生活后的感想 这个假期怎么过心得体会 假期的感想和收获 假期生活感悟600字作文 寒假生活心得 寒假生活心得体会 假期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