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2022年农民院士观后感1000字(2022年)

时间:2022-05-10 20:3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农民院士观后感1000字(2022年),供大家参考。

2022年农民院士观后感1000字(2022年)

不是所有的英雄都是出现在大城市之中的,就算是多么不起眼的地方也是有着英雄的存在的,那么下边就是小编收集的一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农民院士观后感1

作为一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电影,该片拥有扎实的故事基础,鲜明的人物刻画,情节处理得到,更重要的是,该片不像其余主旋律歌颂作品那样,将这个故事拍成样板戏,《农民院士》是在这个题材之内,故事和人设发挥的最大限度了,让小编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感受到了同类作品中少见的温度。这个“温度”主要体现在该剧的两方面,其一为生动,其二就是真实。

农村致富题材的,相对比较难以出彩,因为行业内话术这类故事叫做“易守难攻”,强调“扶”和“帮”都不会有大意思,而自力更生太易入“假”,所以该片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合理角度,从当地观念上入手。

初到蒿枝坝的朱院士扶贫之路充满着荆棘与阻碍,主要原因就是观念不同,电影前期对当地地理条件和风俗进行了相应的铺垫, 比如朱院士初到当地。以敏锐的洞察力摸清当地的自然优势,从科技出发开启首个致富计划,带领大家种植冬季马铃薯来优先占据市场,但却碰了一鼻子灰,因为村民不知道什么是马铃薯,直到朱院士发现,这种作物当地叫做洋芋,原来自己“脱离群众”。这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当地村民都听有威望的长者的话,后者强烈反对,导致没有人愿意配合,在专业知识提升讲课时,即便有人到场也只是为了能分到东西吃到饭,完全没有人把心思放在致富上。

影片也用最朴实的语言还原了朱院士的奋斗历程:在一个逆境重重的环境之中,他作为外来者的身份难以服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说服长者,为此不惜干了一瓶白酒,以表达自己的诚意。而当长者勉强同意翻地时,朱院士却发现村民依然在种植油菜,马铃薯种子都被村民换了粮食,这又是一道难题。

而朱院士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外部因素到人为观念多方面入手打破阻力。比如当他得知当地人不善言辞、面对他这个外来者不想说出内心想法的时候,朱院士刻意留下了录音笔,让大家通过录音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一层的转化,才实现了与村民之间心对心的交流。当他逐渐被村民接受之后,朱院士又发现对当地村民小富即安的态度也是根深蒂固,冬季马铃薯有了收成之后,村民就满足了。当看到这种状况,就连朱院士身边的人,也有打退堂鼓的心思,帮扶到这个地步,似乎已经无能为力了。

但话又说回来,乡村振兴中,“扶”是手段,“富”是目的,重在“扶”不是突出“救”,这是该片的核心,朱院士带领村民解决了初始问题之后,随后面对则是致富问题。对此,电影峰回路转,借助朱院士之口,给出了答案。

其一就是让村民自主创业,其二就是招商引资。“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项目的成功开展,让当地村民从收获直至致富。而对于朱院士而言,在村民间树立威信,有什么捷径吗?并没有,就是埋头苦干,身先士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在前面,用自己的坚持与大爱一步步融化当地村民的心,一点一滴激活所有人的奋斗决心。这就是该剧“真实”的一面。精细到每一个人,解决每一个小问题,这是乡村共同致富大潮下的时代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而大量鲜活的细节和叙事节奏,使得这个故事张弛有度并真实可信,也是该片“生动”的一面。他与朴实的村民在一起,最终寻找到一条依靠土地的致富之路,不仅彰显出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更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家乡韵味和乡土情怀。而在真实与生动的基础上,该剧所达成的温度,也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感。该片摈弃了“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而是利用情节与事件,层层推进,政策是引导,村民在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基础上,最终也能与时俱进,与现实生活做到无缝连接。

可见《农民院士》写实且细腻,对角色刻画的饱满让朴实的镜头中充满了情感,在写实故事与艺术加工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更重要的是,电影真实可信的故事和角色塑造,不单单是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更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有着这么一群伟大的人,在做着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去投身于建设乡村、唤醒致富信仰的行动之中。

农民院士观后感2

朱有勇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牢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嘱托,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扶贫,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当地建立“科技小院”,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立足农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4年时间,他走遍澜沧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他无偿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材林下种植核心技术和专利所得,让企业全部拿出来给农民群众分红,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朱有勇同志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投身科研的实际行动,潜心科研、矢志创新,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用30多年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攻克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系列重大课题。他构建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累计推广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28.8亿元,用科技力量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

朱有勇同志恪尽职守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情,明道信道、立德树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和学术带头人,在科技扶贫生动实践中还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毅然决定捐出个人获得的400万元奖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

农民院士观后感3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019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

从事研究的30年来,朱有勇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创建的“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经过国内外数千万亩的示范推广后,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标志该成果的学术论文于2000年在《自然》杂志全文发表。

朱有勇寄语农大学子们,“人倦了,天远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透过红尘的梯田之光。”

与土地相亲,与农民相亲,是农家儿子朱有勇的普通情怀,也是科学家朱有勇从未变过的人生坐标。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回到云南搞科研;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独辟蹊径找到了作物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并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因为热爱土地热爱农民,他才3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该科研领域,将这项技术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国11省市累计推广1.2亿余亩,使百万农民从中受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正如草原上的火在一点一点地燃烧,一点一点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年轻人。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2005年获得国家减少发明二等奖,获得云南省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不是凭借着创新精神,他怎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坐,我想,可以从朱有勇身上得到启发。

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那么上述内容就是小编在网络上面搜集到的相关的内容了,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在等待着大家的到来,会一直的提供大家需要的,请持续的关注,谢谢!

推荐访问:观后感 院士 农民 农民院士观后感1000字 农民院士观后感1000字 读院士的故事后感150字